首页>专题>龙年新春

非遗传人的“竹”生活——叶榭“草龙舞”传承人费土根的故事

时间:2011年03月24日 来源:松江报 作者:
0

草龙舞

  撇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称号,费土根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他朴实、勤劳、真诚。现在因为有了这个称号,费土根也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生活有了别样的意义。

  远去的童年竹笛

  第一次与竹子打交道时,费土根不过十来岁。看到走家串户“换糖”的小生意人吹着笛子奏出优美的调子,年幼的费土根心生羡慕,也梦想拥有一支自己的笛子。

  求人不如求己,费土根决定自己做。于是,他借来一支笛子,找了一根同样长的竹子,比照笛子上面的孔在竹子上面用烧红的铁条铬出孔,再用芦苇芯做笛膜,就这样,费土根做的第一只笛子居然也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来。

  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费土根用这支自制的笛子学会了许多江南丝竹调。当时的乐谱大多用“工尺谱”记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汉字作为唱名的基本符号,若加上单人旁则唱奏高音。每次,只要听到有人在吹或者唱,费土根都会用心记下,这对于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他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困难并没有影响到费土根对音乐的孜孜追求。费土根还曾一度在村民中当过“音乐教师”,边学边教当时最流行的“语录歌”。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费土根对当年学的《快乐》、《梳妆台》、《梅花三弄》等乐曲还默记于心,并能随口吟唱。也正是当年所学的这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为费土根传承草龙舞打下了基础。

  童年时代,费土根还很喜欢用竹子扎支架做风筝,然后和小伙伴们比赛谁的风筝飞得更高。“现在的风筝都是买现成的,竹风筝很少见喽!”念及此,费土根颇有几分怀念和感慨。

  退伍老兵学竹艺

  费土根是一名“老兵”,1969年入伍当了铁道兵,被分配在汽车修理连。当时正是成昆铁路修建之时,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费土根迅速从一名新兵成长起来。费土根很聪明,又肯吃苦。师傅是个广东人,入伍不过3个月,费土根便把师傅给“难”住了:“我能教的你都已经学会了,我已经没什么好教你的了。”

费土根正在扎编草龙

  费土根说,他在部队里学到了很多,让他终身受益。他当了4年兵,然后退伍回乡,“其实,我那时真的不想回来,部队多好,都是年轻人,可以学的东西也多。”在费土根看来,苦点累点怕什么?学一身本领才是最重要的。

  费土根的这股好学的劲在他退伍后被转移到了竹编上。1973年,费土根退伍回乡,在自己所在大队的一家小工厂做钣金工。业余时间,受朋友的鼓动,费土根常常到附近村民家里做竹编活,正是这一时期,费土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常常为了竹席上的图案或者其他竹制品造型和“师兄弟”们争论不休,对竹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没过几年,从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到疏、偏、插、穿、锁、扎、套,这些竹编技法费土根已样样精通。

  竹艺的传承是要靠对竹子的兴趣和热爱,纯民间的竹艺术制品如果单考虑经济效益便很难有所发展。费土根在世博会所展示的一只8只脚会动的螃蟹,是他花了四五天时间完成的,有人愿出100元的价格购买,这对竹编艺人来说并不合算。尽管目前不能卖出高价,但费土根仍然坚持认为这项工艺必须流传下去,并且孜孜不倦。

  “设计师”不用图纸

  叶榭草龙舞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了30余年,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于1986年经老艺人挖掘整理后得以基本恢复。草龙舞集音乐、舞蹈、竹艺、扎技于一体,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刚恢复的草龙舞有诸多方面亟待完善,费土根看在眼上急在心里,决心让这个民间瑰宝重放异彩。

看着即将完工的鲤鱼彩灯,费土根开心地笑了

  费土根一方面从根本上继承了传统的草龙舞,另一方面又对草龙作了传承性的改造,赋予了草龙现代的气息和神韵。费土根常常反复揣摩,还主动向老艺人学习捆扎方法、舞动节律等技艺。

  谙习音乐、娴熟竹艺的费土根很快就担当起了牵头组织制作草龙的重任。费土根带着一帮民间竹编艺人,利用自己的竹扎技艺对草龙形态进行了“强骨固筋”,形体上突出了龙头的威猛和龙身的强壮及龙尾的灵活,另外对舞动的节奏进行了更精准的编排,表演形式更具有观瞻性。目前,由他领衔制作的草龙舞动时更加活灵活现,时而像神龙驾雾撒下甘霖,时而又如蛟龙汲水翻江倒海,时而又恩泽万物惠被寰宇。

  费土根说,草龙的制作光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有几个好帮手。“他们个个都是正宗的篾匠,削竹子的手艺都比我强。”但费土根之所以为“传承人”,自然有他的“绝活”——设计。这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无论是扎草龙,或是兔子灯这些民俗灯彩,费土根都不用画设计图,静静地想一想,构思便全在脑海中,一点点地扎编便是。因此,在团队里,他是设计师、指挥者,也是核心。

  带着竹编进世博

  近些年,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费土根等民间老艺人的努力下,草龙舞和叶榭竹编焕发出了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魅力。

  费土根所编扎的草龙活跃在“上海之根”、“香港回归”等大型市级、区级文艺庆典和社区文化演出的舞台上,这种有着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草龙,每次出场都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并引来观众欢呼的掌声。2008年,民间祈福的《草龙求雨仪式》被确定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费土根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3月叶榭草龙队参加迎世博“吕巷杯”长三角传统龙狮邀请赛获“银龙奖”。

  费土根还不断把竹编技艺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从编织花样到做工技法都比以前有了一些改进,前年,他还应邀登上了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讲堂,为外国留学生授课,这些洋学生对竹编技法感兴趣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年初,上海复旦大学组织两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近百人上费土根家现场学习竹编技艺。2010年6月费土根带领着一支由年逾花甲成员组成的竹编团队应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秀?空间”活动,有数万中外游客观看了叶榭竹编作品展示和竹编艺人的现场表演。

  翻烂了《本草纲目》

  费土根爱草龙,但他还有一爱——草药。大约30年前,有个亲戚开办了一家家具厂,请费土根去帮忙卖家具。这项工作不比做工或种田,费土根有了不少的空闲时间。于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费土根买了本《本草纲目》“解闷”,不想却越看越有滋味。从此对中草药入迷。

  如今,在费土根家仅有的4分自留地里,有一小半种满了草药。五加皮、何首乌、金钱草、麦冬、决明子……都是费土根在乡间田野里寻寻觅觅得来,然后精心栽培的。“五加皮可以泡茶或泡酒,对风湿病很有好处,决明子利肝明目,金钱草可以治疗结石。”翻烂了一本《本草纲目》的费土根,即使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说起草药来仍头头是道。

  费土根说,他原本有一干活就腰酸背痛的毛病,喝了几年五加皮泡的酒之后,如今已不治而愈。费土根的“草药园子”在附近有几分知名度,竟也有人来“求医问药”,费土根特别乐意,每每总是慷慨相赠。费土根不爱看电视,但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会儿书,时间不长,10到30分钟,但天天坚持,看的清一色是与中药有关的书。

农家生活乐陶陶

  费土根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年过花甲的他如今三代同堂,过着淳朴而快乐的“农家乐”生活。费土根有2个儿子、2个孙女。大儿子一家在佘山工作生活。费土根老两口与小儿子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小孙女嘉欣今年4岁,每次费土根扎草龙,好奇的嘉欣总是在一边安静地看。

  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费土根的老伴是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我做的这些,她不懂,但也不管。”

  费土根每天5点就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喂鸡喂鸭,费土根说,这是为了2个孙女能吃到正宗的草鸡蛋、草鸭蛋而养的。自留地里种的,除了草药,便是蔬菜,门前屋后还种了桃、橘等果树,精心侍弄,总是收获颇丰。

  费土根和老伴每人每月领着500元的劳保金,但凭着在部队里学来的一技之长,年过六旬的他逮着机会就会出去做工。最近,他就在一家新开办的印刷厂里帮忙。

  闲暇时,竹艺仍然是费土根最大的寄托,他说,有了龙,也当有凤,今年他打算再做一条凤,“龙凤呈祥”,以后他还要做十二生肖,“慢慢来,一点点做。”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