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平横江厦舞木龙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这是横江厦舞木龙习俗于2007年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的再次“升级”。
据了解,广东省人民政府日前批准并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本次列入的123个项目中,东莞市共有9个项目被列入,常平横江厦舞木龙习俗与厚街镇的舞木龙习俗两项合并后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今年,全省共有123个项目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共有9个项目被列入,包括:曲艺类的东坑木鱼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桥头莫家拳,民俗类的长安大盘菜以及厚街、常平横江厦的舞木龙习俗;在扩展项目中有传统舞蹈类的企石龙舞,传统美术类的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民俗类的万江、中堂赛龙舟。
横江厦的舞木龙,据说源于清朝顺治年间。当时村民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每年五月初七、初八“舞木龙”。木龙身长五六尺,为木制,有角有鳞,似龙形。舞龙时,两人扛龙头,一人扛龙尾,神首肩舆菩萨前行,旱龙随后,鼓乐群狮随后,全村老幼都穿着节日的盛装,焚香烛,放鞭炮,随后游行。
横江厦舞木龙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其他地区的龙舟相比,横江厦的木龙最大不同在于它是在地上舞动的“旱龙”,外形以鱼形为主体,一般只有3人舞,而且是“双龙出游”。还有,一般划龙舟比赛是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而横江厦的旱龙舟是在每年五月初七、初八举行。据说,当时村民提出,好事要成双,做两条龙好一点,一条公的,一条母的。旱龙做好后已是农历五月将近初七、初八了,所以就决定两条龙巡游两天。
横江厦旱木龙巡游极具民俗性、仪式性和群体性。每到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本村人都要赶回来参加,甚至在香港和国外的本地人也会如期而至。如今,旱木龙巡游已经加进了更多的元素,有醒狮参加等,但其娱神娱己,祈求幸福,彰显力量,团结向上的文化内涵不变,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