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青年文艺工作者、戏剧工作者,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新时代文艺春风的沐浴下,我创作了一系列文艺作品,有很多创作实践和体会,对这个时代和文艺创作也有一些思考和观察。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重要的词汇——“时代性”和“人民性”。文艺工作者要通过不断创作,用作品去探索与开掘文艺创作的时代命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10年间,在北京市文联的支持下,我参与创作了《喜相逢》和《依然美丽》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聚焦“回天地区”的改造和民生工程,关注新时代北京的市民生活,描绘新北京的风貌和“新北京人”的精气神。北京一直存在着一条文脉,从北京人艺家喻户晓的《龙须沟》到后来的精品力作《万家灯火》,都是表现北京的作品,在新时代又有了《喜相逢》和《依然美丽》等续写北京故事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从《龙须沟》到《万家灯火》,是北京的作者写、北京的导演导、北京的演员演、演北京的故事给土生土长的北京观众看。但今天的北京远不止如此——编剧、演员不都是北京的,讲的故事是今天的“新北京”故事,观众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北京人”,如何表达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课题。从开掘现实题材的角度来说,正是这个风起云涌的新的大时代中,蕴含着人们新的精神内涵和精神风貌。我们通过书写今天不同的人物故事,来开掘新的时代内涵,以创作热情地拥抱这个时代,从生活中感受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当代观众产生审美呼应、审美共鸣和审美共情。
我在10年间导演了很多现实题材作品,有以“两山”理念为题材的话剧《青青余村》,有聚焦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话剧《龙腾伶仃洋》,有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海派滑稽戏《宝兴里》等。这些都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聚焦时代故事、中国故事所创作出的作品,以中国方法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形式、中国内容双向赋能,完成了新时代的文艺表达,讲出了文化自信,讲出了中国气度、中国风范。
此外,从中国方法角度,如何用民族的形式构建中国的演剧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我有三点总结。
一是以传统文化为审美资源,从传统文学、美术、戏曲、音乐、曲艺、民间文艺的元素中寻求资源。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兼具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审美资源的重要来源。
二是以东方思维为精神基石,用当代方式呈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彰显了中国诗歌传统和历史文化脉络,是我们的重要思维资源。戏剧可以被看作是诗的外延和延伸,当代创作者要以诗性的思维和更具有假定性的空间感悟,完成戏剧总体视觉的理性和情感表达;要在当代中国的导演艺术中,寻找诗性的空间意境和诗性价值的美学意象,以东方思维作为毕生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以中国式审美方法,统帅具体实践创作的技巧和技法。中国东方思维中形神的关系、虚实的关系、真假的关系、动静的关系,都有对具体实践技巧技法层面的映照。中国的舞台剧导演应该从实践出发,在排戏和演剧市场中锻造出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美学意韵,创造出独有的彰显中国风范、中华民族精神意蕴的导演体系和演剧体系。同时,要不断用作品去完善这个体系,以这个体系为指导,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骨和中国美学价值,体现时代风采和时代价值的戏剧作品。
青年文艺工作者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我们既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引领,又有充足的创作实践机会,可谓是形势大好。如何抓住机会、把握机遇,创作出精品和高峰之作,正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面临的课题和挑战。我们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未来新的征程上更要不断进步、不断自我超越,努力攀登文艺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