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与文化紧密相连,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光芒的照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文化的强与弱、高与下、深与浅。《讲话》高屋建瓴,强调了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能放弃价值自觉,不能遗忘社会责任,要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讲话》发表十周年,回眸当代书法创作,深刻感受到当代书法家认真践行《讲话》精神,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静心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讲话》精神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引领
文学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毛泽东文艺功能观的重要内容。毛泽东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简单、明了。他根据中国革命的现实,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引导文学艺术家到人民中间去、到生活中去,因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他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是文艺创作的光荣使命。书法是传统的艺术样式,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书法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眼光独到,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书法教育兴盛,人才辈出,好作品层出不穷,青少年学习书法的热情高涨,书法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强。然而,在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缺乏历史文化常识,以社会偶像自居,夸大自身的影响,把书法置于“象牙之塔”,一味强调书法的特殊性,个别书法家以“大师”自视,刻意拉开自己与现实的距离。还有的书法家故作惊人之举,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以夸张的言辞推广自己的书法作品,追求市场效益,漠视观众的反应。这些行为,借助多媒体的推波助澜,在社会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当代书法艺术需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行,书法家们理应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和艺术抱负,体验生活,关心人间冷暖,创作出适应人民需要的书法艺术作品。
传统书法的微观叙事,围绕着士大夫阶层的知识交集和信息传达,缺乏社会的普及性和广泛性。审美形态,也是囿于一个圈层,不能展现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因而,传统书法的投射能力有着先天的局限。当代书法对传统书法的突破,首先要打破壁垒,开启当代书法的宏观叙事,拓展边界,参与社会共建,创立新的书法美学,让书法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具有现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书协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要求书法家们摆脱精神羁绊,从微观叙事中走出来,创作出无愧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协的组织协调下,当代书法家自觉聚焦书法历史,思考、审视书法的社会功能,厘清书法的艺术规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新模式、新风尚、新形态。
“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论坛现场
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书法创作矢志不渝的追求
人民的需要是书法得以发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讲话》拨开了笼罩在书法界头顶上的迷雾,指出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前进方向。此前,书法家们的心态比较浮躁,打着创新旗号的“江湖书法”“实验书法”等,不断扰乱我们的审美视线,以反传统、反经典,去文化、去思想的所谓现代观念不断向书法领域渗透,传达一些肤浅、杂乱,甚至是错误的观念,比如不承认书法对社会的审美教化作用,忽视书法对世道人心的影响,嘲笑传统书法的人格构建和中和之美,以所谓的解构主义把墨象变化视为书法的目的,以狂怪的语言情绪颠覆传统书法的文境诗心。极端的想法,盲目的效仿,或许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和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获得一些盲目推崇。然而,只要拥有系统的书法史常识,对书法创作的艺术规律具有清晰的判断力,就能识破怪力乱神的浅陋疯癫。
学习《讲话》,书法界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创作,重新审视中国书法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一致认为,牢记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纲领,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最重要的选择。
一个艺术领域是否能够发展,取得骄人的创作成绩,首先是人才。由于社会转型,文化调整,当代书法家忽视自身的文化修养,醉心书法的视觉化,专注笔墨技巧,削弱了当代书法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当代书法家通过学习领会了《讲话》精神,树立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当代书法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中国书协多次举办“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等,以传授国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为旨归,夯实传统文化基础,提升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化质量。中国书协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读书问学的必要性,对当代书法家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此后,以提高当代青年书法家“学养、涵养、修养”为目标的高研班、课题班、讲座等不断举办,分批次、分地区对当代书法创作骨干进行文化培训。
此后,书法界贯彻《讲话》精神,陆续举办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展览。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10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的“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次展览组织当代百位书法家,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以精美的书法艺术展现民族脊梁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气质,艺术地呈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历程,传写精神风骨,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此展突破了书法展览的固定模式,在形式与内容上力争出新,发掘并确立了当代书法对重大历史主题和社会主题的表现,推动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它以“文以载道”的文化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以书法艺术展示了当代书法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人民情怀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抒发了广大书法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感情真挚、精神昂扬、目标明确,为历代民族脊梁树碑立传,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千年一贯的精神脉络,传承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一部熔铸在笔墨中的中华民族发展画卷,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文艺创作不是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也不是满足人们感官刺激的杂耍,一味夸大艺术作品的娱乐性是短视的,也是危险的。文艺作品要有济世情怀,艺术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向往。因此,书法家不仅要走出“象牙之塔”,还要有为国家、为人民甘于奉献的社会理想。
2018年9月在内蒙古乌海市举办的“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展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传统艺术,繁荣文艺创作,深入剖析当代书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引导书法界明方向、重修养、展才情、塑格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展览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它书协团体推荐,共有104位中青年(55岁以下)书家的208件作品参展,展览分“理想”与“现状”两个部分。“理想”部分以历代书法批评理论为内容进行创作,从东汉至近代,历数观点,阐发理想,旨在从古人的书法理想中检视当前书法之得失及发展方向。“现状”部分为作者自选内容,自由创作,展露当前书家的才情,展示书法创作的现状,展现书法的时代精神。展览期间,举办“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论坛,中国书协携手20余位资深书法学术与创作专家,就当前书法创作的现象与问题、现状与理想发表真知灼见。同时经各团体会员推荐,经过严格选拔,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位书法家代表参会。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书协举办“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广泛影响的突出事例为素材,由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创作丈二尺幅的书法作品。书法家们带着对国家与人民、历史与时代的深情厚谊,以汉字书法的视觉群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人民创作历史的精神风貌。展览配以历史照片和文字题解,深化了当代书法的历史叙述和美学张力。2020年11月,“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在北京举行。展览对党和国家所领导的解决贫困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书法艺术自身的语言形式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其中所挖掘出来的思想内涵,让我们看到在奔赴共同富裕之路上,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心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当代书法对重大政治主题的表现有了新颖的构思,在艺术手法的创新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参展书法家在文辞选定、形式构思、笔法墨法的变化上,均有新的创造和新的表达。2021年6月,中国文联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协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由“百年辉煌”“崇高信仰”“光昭九域”三个篇章组成,以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展览叙事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和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应该说,这一系列展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精准落实,是对当代书法审美价值的探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展览现场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在中国书协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必须始终强调、始终坚守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线,是繁荣发展书法事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书法事业繁荣发展的终极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把人民作为书法艺术服务的主体,到人民中去,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更多接地气、有真情、群众喜爱的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广大的书法工作者坚信人民的需求就是书法创作的价值所在。不管是影响重大的“中国书法兰亭奖”,还是全国书法篆刻展,均要求书法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能唯“艺术”是举,也不能变成僵化的工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告诫我们:“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当代书法创作,要给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要进行温润的美育,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选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在“兰亭论坛”上,与会学者向书法家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当代书法必须面向广阔的未来,要有参与现实的清醒认识,要有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优秀书法作品的雄心,要有美的感觉和美的追求。学者们从美学角度阐释当代书法,努力打开困扰我们的文化与观念的魔咒,把我们推到一个新的制高点,换一种眼光看书法,自然会看到一道光辉夺目的曙光。此后,我们看到了结构新颖、艺术语言鲜明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展览遴选了58件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书法文献,其中包括甲骨、盟书、青铜器、简牍、碑刻、墓志等,始于商,止于唐,涵盖篆、隶、楷三种书体及演进中的过渡状态,组织学者与书法家进行58组主题创作,每组包括古代书迹、解题、题跋、临写、创作五件展品,知识性与艺术性的新奇组合,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感受。“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也是如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具有最高专业属性和专业荣誉的书法篆刻展览,它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真实反映,是衡量中国文化在现实中轻与重的具体体现。为了不辱使命,中国书协综合以往的评选经验,与时俱进,调整评选方法,更多地借助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当代书法评选的现代化手臂,赋予当代书法评选的新形态、新机制,从新的角度提升当代书法评选的新高度。“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也是如此,每一个评选环节,必须经得起全方位的推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评选、监督制度,夯实评选行规基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把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的成果展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法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书法理论与书法评论也显示出十足的活力。“全国书学讨论会”对书法学术进行全方位观照,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都会评选出十多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和论文,围绕中国书法史,针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的困惑,以及书法理论本体的问题,学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皓首穷经,不断思考,取得了重要成绩。2023年9月,中国书协、中国评协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动书法守正出新——新的文化使命与书法评论研讨会”,与会学者和评论家针对当代书法创作与研究的焦点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从现象到本体、从说理到探索、从审美到批评、从继承到传播,提出了真知灼见,一致认为,书法创作的繁荣,书法评论不能缺失,要发挥书法评论的作用,敢于亮剑,以理服人,继续“剜烂苹果”,建立一支适合新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评论家队伍。
大时代的到来,一切富有责任感和崇高理想的书法家,在新的时代召唤面前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精神才智和创造潜能,把创作的书法精品,奉献给我们伟大国家和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