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艺八十春 黄钟大吕中国梦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80周年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80年来,曲艺人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高扬人民性,深入继承创新,持续探索实践,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和喜爱的精品力作。快来和小艺一起回顾认识其中的部分经典与创造经典的曲艺人吧~
01 陕北说书《刘巧团圆》
《刘巧团圆》是陕北著名盲人说书艺人韩起祥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内容改编自延安抗日根据地的真人真事,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建立民主政府时期,货郎刘彦贵贪财,将女儿刘巧改许老年财主王寿昌。刘巧原定未婚夫赵柱儿听说后,约人抢亲。区政府裁判员判抢亲不合法,引起百姓反对,上诉至专署。专署马专员组织群众围绕此事讨论后,改判刘巧与赵柱儿婚姻有效。《刘巧团圆》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大胆追求。韩起祥从1945年8月起在延安周围的农村已演出说唱该作品五六十次,广受欢迎。《解放日报》1945年8月5日刊出了傅克的纪实文章《记说书人韩起祥》,生动记述了韩起祥说书的情景。解放后,根据说书《刘巧团圆》和秦腔剧本《刘巧告状》改编成的评剧《刘巧儿》,至今仍受群众喜爱。
《刘巧团圆》:韩起祥编,新华书店1946年版。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按照文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需要说书的“新说书运动”兴起,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说新编新,都有大的突破和创新,成为农村新文化的重要阵地。韩起祥是新说书运动的代表,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间艺术特点。韩起祥同时改革了说书的音乐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乐器,创造性地把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户等剧种的曲调融于说书之中,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中,他克服困难,坚持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演出,为曲艺界树立了榜样。
02 相声《关公战秦琼》
《关公战秦琼》是相声大师张杰尧编演的相声,后经北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改编并搬上电视荧幕,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关公战秦琼》是相声经典桥段。关公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秦琼是隋末唐初大将,两人相隔几百年,怎么可能相遇呢?相声《关公战秦琼》借此讽刺不懂装懂,不切实际,盲目指挥的人。据记载,自1949年起侯宝林给毛主席表演过多部相声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毛主席最喜欢的就是《关公战秦琼》。侯宝林作为一代相声大师,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自称是观众的“仆人”,始终把观众视为恩人、衣食父母和老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侯宝林和孙玉奎等几位相声艺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改进旧相声,编写新相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提高拉升,引导大批曲艺工作者在艺术品格上产生较大改变,在创演观念上有了自觉意识,大批从旧社会过来的优秀艺人,很快成长为曲艺发展的中流砥柱。
03 单口相声《逗你玩》
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创作的单口相声作品《逗你玩》于1992年首演。作品讲述一位母亲把洗好的衣物晾在院里,让小虎照看,这时一个小偷来和小虎搭讪,自称名叫“逗你玩”,当小偷准备偷衣服时,小虎频频向母亲报告,每当母亲问是谁,小虎如实回答“逗你玩”,母亲以为孩子在犯贫,未加理会,小偷安然得逞。《逗你玩》是马三立为增强市民安全意识而创作的作品。“逗你玩”原属于日常生活用语,并无多少深刻含义,自从马三立创作了相声《逗你玩》后,这个词就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流行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三立由一位受歧视的穷艺人,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他曾说:“我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欺压,饥寒交迫的苦日子。现在我这个穷苦艺人得到了社会的温暖,我怎么能不爱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三立在政治上、艺术上重获新生。他重返舞台后,不顾年事已高,挖掘、创作了许多歌颂党的领导、讴歌新生活的相声段子。他的作品常常使观众在欢笑之余得到启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04 快板书《劫刑车》
快板书《劫刑车》故事取自于小说《红岩》,主要讲述在解放前夕,重庆市地下党员江姐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双枪老太婆和同志们一起下山营救江姐并铲除叛徒的故事。《劫刑车》由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创作,现场演出效果火爆,在上个世纪风靡一时,是现在很多快板演员必须掌握的剧目之一。
快板书是新中国成立后曲艺改革发展的成果。由李润杰从数来宝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吸收了评书、相声、山东快书、西河大鼓等姊妹曲种之长,形成了有人、有事、有趣儿、有劲的曲艺曲种。1953年,该曲艺形式正式定名为快板书。快板书发展形成了王派、高派、李派。代表剧目有《夜袭金门岛》、《红太阳照进苦聪家》、《抗洪凯歌》、《劫刑车》、《千锤百炼》、《奇袭白虎团》等。
05 五人群口相声《五官争功》
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马季创作、参与表演的五人群口相声《五官争功》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该相声采用拟人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作者马季的一个梦作为事情起因,用四个演员分别扮作作者的嘴、眼、耳、鼻,并通过它们与作者的争论及它们四方的相互争辩作为背景并构成包袱,产生笑料,进而表达该作品的思想主题。这部作品内容生动又妙趣横生,通过演员新颖的拟人化表演,让人产生新的思考。作品从艺术构思、结构安排、包袱设计与文学品位来看,是群口相声中的一部佳作。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生活都亟需一种新的相声,来讴歌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讴歌新时代的人和事,大大发展了相声的功能,为相声艺术开辟了崭新的发展方向。马季是中国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及其弟子的创作在充分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优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紧贴时代,锐意改革,为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06 京韵大鼓《剑阁闻铃》
由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以韵味浓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加上配以新颖的鼓套表演,悦耳的丝弦伴奏,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当唱到“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一段时,感情真挚深沉,听来令人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的体现了“骆派”的演唱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曲艺工作者始终高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始终闪耀着共同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坐标,将个人的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进步事业之中,无一不是走出“小我”的方寸天地,融入“大我”的沧桑正道之中。“金嗓歌王”骆玉笙更是家喻户晓,让亿万中国人知道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京韵大鼓。
07 长篇评书《岳飞传》
长篇评书《岳飞传》讲述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生,体现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典范。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要得精人艺,需下苦功夫”,刘兰芳在这部《岳飞传》上是下了苦功的。首先,做到了“老书新说”和“旧书新评”。她不仅对南宋时代的风俗习惯做了解释,语言也有所创新,使新、老听众都能听懂,而且在战马嘶鸣、金鼓大作等处又运用了口技,更是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评书艺术蓬勃发展, 书家在传承中创新,从书场走进电台、电视台,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一些经典作品成为几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刘兰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刘兰芳长期从事评书的创作与表演,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大胆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评书表演风格。万语千言中,“话说……”的是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08 相声《虎口遐想》
由姜昆、梁左创作,姜昆、唐杰忠表演的相声《虎口遐想》,改编自梁左的小说《虎口余生》,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描写了一个青年工人在逛动物园时掉进了老虎洞后,心里的各种自言自语、浮想联翩。《虎口遐想》突破了传统相声的结构形式,重点不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是由逗哏演员模拟掉进老虎洞里的青年工人,表演形式亲切、生动。一段荒唐出了圈儿的故事所产生的结果,不是惊险奇诈的场面,而是使人哄笑的喜剧。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曲艺以新时代的风采,篇篇压在新时期历史的韵脚上。进入新世纪以后,大量的说唱作品紧贴时代,新作层出不穷。2017年,在《虎口遐想》演出三十年后,姜昆又重新创作了《新虎口遐想》,充分表现了现在的时代风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09 藏族说唱《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是我国说唱艺术瑰宝,在藏族地区民间广泛流传。以土登为代表的藏族说唱艺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尝试把《格萨尔王》搬上现代文艺舞台。他们将史诗中的部分精华梳理浓缩,逐渐改编成适合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要,他们在说唱时还加上了音乐伴奏,并创造出多人同台表演的形式,让《格萨尔王》走进了更多人心中。
藏族说唱艺术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比如,藏语相声就是在藏族原有传统逗笑‘谐楷巴’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借鉴北方相声艺术的特色,经过“移植”以及不断地加工与完善,逐渐变为大受欢迎的曲艺品种。其中土登表演的《醉酒》《歌舞的海洋》《公共设施的悄悄话》《文物的呼声》等节目成为藏语相声里的经典作品。
10 长篇弹词《啼笑因缘》
长篇弹词《啼笑因缘》讲述在北京求学的大学生樊家树与善良的女艺人沈凤喜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动乱的社会现象。《啼笑因缘》是评弹艺术家姚荫梅在张恨水的同名小说和陆澹庵的苏州弹词本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书情的特点精心改编和革新而成,经蒋云仙的继承发展,更多地借鉴了话剧、影视的表演元素。“一人多角”的精彩演绎,使之成为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备受青睐的长篇书目。蒋云仙弟子、评弹名家盛小云传承了弹词《啼笑因缘》,2021年,盛小云推出《啼笑因缘》新篇《娜事Xin说》,挖掘原著未尽的故事线,以当代审美理念和评弹艺术语言回味这一经典书目中何丽娜的“心”路历程。
苏州评弹是广泛流传于江南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有三次创新、唱新高潮,每次都新编了大量配合社会变革的现代新书目,同时整理改编传统书目。陈云同志一直关心苏州评弹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曾说,评弹“可以深入群众,作用很大,“主张既要“学传统书”,又要“重视创新工作”。1981年,陈云提出评弹要““出人、出书、走正路”,推动了新时期评弹的发展。
11 绍兴莲花落《新乡长上任》
由翁仁康表演的《新乡长上任》是地方曲种绍兴莲花落的代表作品,内容来自民间,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百姓非常喜欢。据不完全统计,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各地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地方曲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弘扬各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各地历史文脉、助推地方文化建设、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积极作用。乡乡村村的角角落落,是曲艺工作者的舞台与阵地。如绍兴莲花落,用绍兴方言说着家长里短,将欢笑送到田间地头,一袭长衫、一把纸扇、一块尺板,再加伶牙俐齿,就能吸引上千观众一动不动地听说两三个小时。
12 中篇苏州评弹《钱学森》
由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创演的中篇苏州评弹《钱学森》,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也是一部体现新时代气息,展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深深忧患意识的创新之作。中篇苏州评弹《钱学森》讲述了钱学森“初心为国、科学报国”的爱国精神。2020年9月25日,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中篇苏州评弹《钱学森》主演蒋春雷表示:“钱学森其实是一个符号,是当时那个时代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缩影。许许多多为了祖国军工事业和航天事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我们在排演的时候,经常被剧中人物精神所感染,因此我们整个剧组也同样精益求精,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曲艺发展的根本,在于繁荣创作、推出新人。
对此,只有坚持以实践检验,坚持用作品说话,曲艺才有真正的希望,才会葆有辉煌的未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创演不断繁荣的重要经验,也是新中国曲艺发展的辉煌成就给予自身走向未来的不尽启迪。
“人民文艺八十春 黄钟大吕中国梦”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