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文艺评论

杨燕迪:弘扬艺术的人民观,坚守音乐的质量生命线——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80周年

时间:2022年05月2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杨燕迪
0
  人民文艺八十春 黄钟大吕中国梦

  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如火如荼的抗战年代发表了对中国文艺事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回顾八十年来的中国文艺事业发展历程,我们看到,这篇《讲话》中关于“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提倡文化和艺术的“人民性”内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前进方向。在中华文化迈向全面复兴的当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到的有关文艺“人民性”的论述,重温毛泽东同志《讲话》的要旨与内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讲话》的思想内核进行新的解读、挖掘和引申,这是当前中国文艺工作的题中要义,也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内在使命和职责。    

  可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人民性”的论述是与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一脉相承的思想成果。毛泽东同志说,文艺问题“基本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而“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开启新征程,而审视文艺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点,就是文艺工作的“人民性”导向。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艺术的根本性定位。显而易见,这种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艺术观直接承继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根本精神。 

  新时代下,再次重申“人民”作为文艺事业的终极指向,这其中的内涵值得深思。在抗战年代,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给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雪中送炭”,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必须从老百姓的需求和尺度出发;在八十年后的今天,经过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代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精神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立场的“人民观”的根本要义依然有效、依然正确,但同时也引申出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这里明确提出,要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艺术的终极尺度——其中的深意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高度发展,因而我们的文艺产品和文艺工作就应该以适应和达到当代人民所要求的高标准和高质量来作为目标导向。毋庸讳言,就音乐领域而论,当前真正能让人民心满意足的作品和演出还是不够丰富和充足。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人民已经具备了世界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人民的审美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的音乐界、文艺界如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满足当前中国人民对高质量艺术作品的需要,这是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在当前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人民性”的指导思想,核心的要务之一就是要尊重人民、尊重艺术、尊重质量。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和音乐发展,领导有方、投入增加、支持有力,这为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中国文艺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诸如叶小钢的交响音诗《喜马拉雅之光》(2013)、郭文景的歌剧《骆驼祥子》(2014,基于老舍著名小说,徐瑛编剧)、张千一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2019)、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2019,上海歌舞团出品)等一批优秀音乐和舞蹈作品的诞生——这些创作是真正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集为一身的优秀创作结晶,是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化风貌、具备可贵艺术品质的喜人成就。纵观艺术发展史,任何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佳作,都是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所认可和喜爱,方能在艺术的时间长河里璀璨不朽。如果说,艺术的终极理想是“传世”,则“传世”的内在机制即是时间的严格检验和人民的认可与肯定。不具备艺术质量,没有人民的认可和拥趸,也就没有艺术佳作的传世。就此而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人民性”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和音乐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立足艺术的人民观,坚守音乐的质量生命线,这是当前人民的要求,也是当下新时代的召唤。让我们共勉! 

 
(作者:杨燕迪,中国音协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音乐理论评论家)
 
“人民文艺八十春 黄钟大吕中国梦”系列报道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