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喜迎二十大>十年辉煌

让灿烂文明焕发出熠熠光彩——新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探析

时间:2022年09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杰 赵子晨
0
让灿烂文明焕发出熠熠光彩
——新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探析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2012年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领域不断呈现新态势。十年来,文艺工作者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文化类节目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探索节目创新的发展路径,力图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实现文化综艺节目知识性、艺术性及娱乐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灯谜大会》等节目热播,掀起一股电视原创文化节目热潮。同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播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 ,呼吁各广播电视机构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有益经验,不断迸发创造智慧,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并对创作要坚持正确导向、体现文化品位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期待。该通知精神成为推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力和指导。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水平提升进一步指明方向。讲话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在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大批优秀文化综艺节目涌现出来。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最高收视率达到1.95%,超过了很多黄金档电视剧。2017年《朗读者》(第一季)、《国家宝藏》(第一季)、《见字如面》等节目将大批年轻观众拉回电视机前,沉浸式感受知识与深度思考的魅力。2018年中央电视台继续推出《经典咏流传》(第一季)、《信·中国》,大胆启用众多青少年喜爱的知名演艺界人士参与制作,用更年轻化的元素来演绎中华文明的深层意蕴,在这些节目中,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不断被观众接受。2019年后,《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中国礼·中国乐》《长城长》等一批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综艺节目锐意改革、持续发力,赢得观众广泛好评。这些文化作品,既是对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与转化,又将艺术创作对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播引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立体地“活”起来。那么,文化综艺节目能不断踵事增华、踔厉奋发的秘诀又是什么?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为文化节目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当代融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节目生态与制作技术。漫长的历史积累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发展让研究古代遗存成为可能,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因其年代久远而与现代生活产生“距离”。破解如何“让典籍与文物活起来”这一难题就成为文化综艺节目在这方面努力探索的焦点。近年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加强探索、守正创新,得到了社会积极肯定。

  首先,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探索路径愈为宽广,以艺术手段将历史轴线延伸至当今观众熟悉的时代,消解了观众的陌生感。譬如《国家宝藏》每一期开篇,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讲出一句迅速拉近观众与国宝距离的台词:“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究竟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该节目用“前世今生”的舞台设置对文物进行讲解与演绎,不仅介绍其悠长的历史背景,更会阐释其对当代的价值,让观众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信·中国》选取一封封信件来展现更为立体的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形象,在这些家书中,我们体会到铮铮铁骨的英雄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有着思乡、念家等情绪的普通人。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会看到自身也能成为一个英雄的可能。山东电视台打造的中华礼乐创新传习节目《中国礼·中国乐》第一期以中华新婚仪之美为选题,主持人用当下大众较为关注的“仪式感”为导引,带观众了解古籍《礼记》,同时用唐朝《袍中诗》的故事构建出婚礼场景,生动还原行却扇礼、做却扇诗、食黍、合卺等一系列传统婚仪礼节,以一件棉袍成就的美丽邂逅来诠释中华婚仪“独有的中国式浪漫”和“流转的东方气韵”,观众从中体会着从古至今中国婚礼文化中的“变”与“不变”,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唤回对礼仪的尊重。而《典籍里的中国》在第一期开宗明义,选取了具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地位的《尚书》,以1900年敦煌莫高窟中千年藏经被发现的过程为开场,通过“敦煌”这一当代观众较为熟悉的地点化解久远历史的陌生感,通过历时态挖掘展现出典籍及孔子写书,伏生一生护书、爱书、传书等历朝对《尚书》保护传承的故事。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节奏让典籍的精神及其背后联结的文明脉络在这一条故事线中缓缓铺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观众。

  其次,现代艺术赋能与精雕细琢的匠心让沉睡已久的文物典籍焕发时代生命力。“文物、典籍活起来”就是活化其固有存在形态,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国诗词大会》至今已走过七季。这七年来,制作团队始终保持精进与创新,从舞台到赛制,从主题到关键词,不断贴合当下社会热词,让当代观众在一诗一词中感受人生的诗意。《经典咏流传》在视觉呈现上,更是大量采用了虚拟制作,将XR技术融入舞台呈现,为经典创演创造了一个多维、身临其境的舞美视觉空间,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在文化的基础上想象力极限延伸的诗词幻想世界。《中国礼·中国乐》绝美的舞台设计和无处不在的礼乐元素为观众感受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增添了意境。开场利用技术设计出绚丽的凤凰高飞动画,主舞台设置碧荷与嘉宾席的玉璜造型相配合,全场钟鸣乐响的古风氛围既应和了节目主旨,也为观众打造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书画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则是请嘉宾“走”进历史,成为书中人和画中人;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选取“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完成典籍形态之转化。制作组集合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三方资源,同时每一期节目不同文本媒介交融,相辅相成展现典籍内容,活化历史场景。整体架构上由前景引入、主持人独白、舞台戏剧表演及访谈家、专家人士讲解多个环节组成,并采用跨媒介技术彰显经典的永恒魅力。舞台设计也匠心独具地分为三个舞台,划定四个演出空间,多个舞台相辅相成,使观众可同时观看同一历史视阈下不同场景的立体叙事方式,不同舞台空间的中心连通了时空甬道,同时舞台切换场景时,观众席的座椅亦会自动旋转,使观众一直处于面向舞台的角度,极大提升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内蒙古电视台《长城长》摄制组为保证长城知识呈现的准确性、权威性,曾分赴全国长城沿线15省区市,行走甘肃嘉峪关、山西雁门关、陕西镇北台、山东齐长城等地,探访长城资源调查者,记录当地长城风貌特点、历史故事、遗址现状,同时邀请专家现场出题,让这条蜿蜒在祖国大地上两万多公里的长垣活化为一条“精神长城”,演绎着几千年沉淀而来的中华文明内核精神。

  再次,培根铸魂,萃取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文化根基的探寻与历史智慧的当代传播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优秀的艺术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努力揭示“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近年文化类节目力求从几千年厚重的历史中找寻答案并将其影视化呈现,铸就文化的道德根基以提升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节目,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梳理与当代演绎,观众在这些节目中,感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传承。在《经典咏流传》(第五季)中,来自祖国东南西北边境的四位移民管理女警唱响了毛泽东同志经典诗词《菩萨蛮·大柏地》,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让观众们深深动容,也体现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022年东方卫视开年文化节目《斯文江南》,邀请演艺名家及文化学者,结合中国传统吟诵,共同围读演绎各地文化名人的经典文本,致敬中国文化名人,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阐释出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由申遗亲历者单霁翔担任发起人,带领三位“布鞋男团”成员探访国土上12处世界遗产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等进行深入交流,为观众复现中国世界遗产背后的历史图景的同时,呈现文化遗产的新奇观、新地标、新景象、新人文。《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第三季)则是由3位不同年龄段的嘉宾成员,组成“诗和远方旅行团”,根据名诗佳作中壮丽山河意象的指引,亲自去探索诗中美景,感受风土人文,寻找八个维度下的“诗和远方”,带领观众感受中华文明背后蕴藏的生命挥洒的热烈。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难有文化的繁荣兴盛。近十年来电视文化综艺类节目致力于打破古今艺术形式之间的边界,用当代媒介的融入打破古人今人之间的隔阂,为我们一一展现古人先辈们是以怎样的坚守与信念构筑起这座中华文化基因宝库,中华文明又是怎样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亘古不息,并影响至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原则,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期待更多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让灿烂文明焕发出熠熠光彩。

  (作者杨杰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赵子晨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