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熊熊 号角声声:我赞文艺这十年
绍兴莲花落是流行于
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
“航坞山下百花开,
朵朵鲜艳放光彩。
哪朵鲜花讨人夸,
要数莲花最最美……”
喝着醇厚的绍兴老酒,
听着有韵味的绍兴莲花落,
这曾在几代绍兴人心中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绍兴柯桥
“三个老艺人只有六颗牙”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绍兴莲花落的真实写照,这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浙江地方曲种曾一度濒临失传消亡。2006年绍兴莲花落成为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曲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传人,十年来,如何保护与发展这种艺术已成为当地曲艺界艰巨的任务。
9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暨惠民演出在江苏宿迁举办,众多曲艺名家登台献艺。其中翁仁康、种玉杰等曲艺艺术家为大家带来了绍兴莲花落、京韵大鼓等五种方言混合说唱《霸王别姬》,前所未有的地方曲种大联欢,让在场的观众们一饱耳福、赞不绝口。绍兴莲花落演员翁仁康在演出后接受了专访,作为地方曲艺的传承者、亲历者、见证者,翁仁康表示,十年来,曲艺“轻骑兵”找准了自身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方向,就是到基层去,曲艺人的生活和曲艺的生命在基层,曲艺就要到祖国的筋筋脉脉中去。
“我的启蒙学校在农村”
曾凭借绍兴莲花落《分爹》荣获第一届牡丹奖表演奖的翁仁康有一箩筐剧目,每年走基层演出百余场,四十年如一日。在熟悉翁仁康的观众眼中,他始终是那个在舞台上能说会唱,用绍兴方言说着家长里短,将欢笑送到田间地头的莲花落演员。
翁仁康的曲艺之路,要从讲故事开始说起。“当时没有电视机,条件好的村庄可能才有广播,文化生活是极度匮乏的。我一个人站在台上讲,一千个人在台下听,看着台下的观众因为我讲的故事而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没经过专业艺术培训的他,提升本领的途径全在乡村的戏台子和田间地头。大部分地方曲种没有专门的作者更没有专业的作家,所以莲花落演员们都是边搞创作边演出。莲花落一直以来被当地人厚爱,受到了基层老百姓的欢迎,就是因为一代代莲花落艺人们所创作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我喝着萧山的水长大,唱莲花落就是用家乡话把故事唱给老百姓听。让莲花落成为曲艺常青树,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是我们这一代曲艺人不懈的追求。”近年来,翁仁康为解决曲艺创作难题,组织开展一年一度故事会、两年一届新曲(书)目比赛等活动,力求多角度提升浙江曲艺人的创作和表演能力。不负前辈的期许,浙江曲艺累计获“牡丹奖”的总数居全国前列。
2022年春节前,翁仁康带着中央电视台《听乡音·过大年》剧组,从“海头”拍到“山头”,走遍整个萧山老家,一起采集萧山人往常过年的“声音”元素,并把这些家乡的声音,用莲花落的说唱形式表达出来。
“钱塘江的涛声、航坞山的钟声、细十番的琴声、莲花落的掌声、抓年鱼的笑声、湘湖边的歌声……萧山大地处处都是中国好声音。怎样用莲花落传递萧山精神、讲好萧山故事,是我们萧山人共同努力在做的事。”
曲艺要发展,必须要创新
创新要成功,基础在继承
曲艺艺术本来就是雅俗共赏多元化的艺术,它可以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为不同阶层的群众服务。近年来,莲花落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时代使命,曲艺艺人们在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上不断做着多种多样的尝试,创新表演形式也是让更多人喜爱莲花落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这几年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的观众有了很大的变化,先不说全国巡演,就算在绍兴本地的演出,每一场观众大约就有百分之四十是新绍兴人,杭州也一样,有新杭州人,你如果用纯粹的本地方言,观众听都听不懂,那么这百分之四十的观众不是流失掉了吗?”怎么让更多的观众认识绍兴莲花落,怎么让莲花落的发展越来越繁荣,这是翁仁康一直以来在努力的方向。
“我现在说话的口音,我觉得是普通话,但是北方观众听来就是绍兴话,既不是标准普通话,也不是很土的绍兴话,而是稍微有点中州韵的普通话,全国的观众基本都听得懂。”翁仁康建议,莲花落今后的路,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演员,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把原汁原味的莲花落保护好,服务于当地老百姓。第二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和范围,让更多的观众来接受、欣赏绍兴莲花落。
自2010年以来,中央文明办与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已举办了七届。“作为演员团队当中的一员,从模范人物的故事,到作品的创作表演,我自己都深受教育。能够用莲花落把道德模范的故事带到全国各地,我感到非常荣幸又责任重大。”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中,以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杜富国为原型的绍兴莲花落节目《“让我来”》
绍兴莲花落以往是用绍兴方言演唱,为了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够听得懂,翁仁康便改用(绍兴)普通话来演绎,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道德模范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在带去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让人深受熏陶启迪,传递榜样的力量。在他看来,如果观众听都听不懂,怎么把内容传达出去呢?所以,在作品内容上面要繁荣,在表演形式上要更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突破旧的程式,建立新的程式并且不拘泥于程式,才是一代代曲艺人必须要做出的改变。
这些年,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积极推动浙江曲艺发展。他将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分赛区引进到浙江,以比赛促进曲艺进步,让浙江曲艺人广开眼界。同时,依托中国曲艺家协会,积极联络地方曲艺互动交流,多次邀请全国其他地方不同曲种来浙演出。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个关键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挖出来保护起来了,却原封不动,这可不行。”曲艺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在挖掘出来的传统节目中加入现代生活元素,从兄弟曲种和姊妹艺术中广泛地借鉴并吸收有益的营养,要让现代人接受,让其他地盘的老百姓了解和喜爱,让非遗在场场演出中代代相传。
基层是曲艺工作者的舞台与阵地
多年的基层演出,为翁仁康积累了许多素材,他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代表作品《晦气鬼告状》《糊涂村长》《说也说不清》《三个巴掌》《口是心非》《寿堂对课》等,都是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典型故事,很受观众喜爱。如今,爱听莲花落的观众,几乎没有不认识翁仁康的。只要他在舞台上一亮相,连四五岁的小孩子都会叫一声:“翁仁康,莲花落!”
在绍兴本地,莲花落哪怕在广场上演出,也都是人山人海,原因就三个字:接地气。“我们说的话他们也会说,我们唱的唱腔曲调,他们也会唱,我们跟老百姓是没有距离的。”地方曲艺人的艺术经历,未必万众瞩目、出尽风头,更多可能是埋首于桌边案头,躬身于田间地头,扎根于百姓之中,吃苦耐劳,潜心耕耘。
曲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相对简便的演出方式,因此曲艺也成为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来发动群众和鼓舞士气的重要艺术手段。曲艺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人民群众。
翁仁康在采访中打了个比方,“如果城市是祖国的脸,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高端交响乐、歌舞团都在‘脸’上,地方曲艺到不了脸上进不了城市,就要到祖国的筋脉中去,到基层的地方去,深入到交响乐到达不了的那些田间地头山区海涂,国家的角角落落更需要曲艺,这就是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发挥作用的领域。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总是想着到北京去演出,到国外去演出,我们最重要的演出阵地,就是基层的每个乡乡村村,我们最需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农民兄弟。”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文化强国,我们就更要面对基层的老百姓,让他们感受到我们艺术的精神力量,在乡村中吸取营养,到百姓中倾吐收获。写百姓想说的,唱百姓想听的。为文化强国,做出我们曲艺工作者应有的努力。”
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摆在每个曲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十年来,曲艺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文艺环境,曲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曲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创作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的优秀曲艺作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做传承发展曲艺事业的践行者,让这朵扎根于生活沃土、成长于人民心中的牡丹之花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