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喜迎二十大>经典赓续文脉

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自白:为中国梦增添蓝白之美

时间:2022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作者:
0

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自白:为中国梦增添蓝白之美

  

吴灵姝(左)与父亲吴元新(右)共同进行蓝印花布印染工作

  蓝印作为防染浆花布源于南宋时期,用石灰、豆粉作为防染浆,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蓝印花布以简洁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却又千变万化的曼妙世界,承载着民间对美的赤诚向往,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被蓝印花布包围的童年

  我幼时的记忆中,在既是博物馆又是“家”的屋子里,堆叠着父亲走街串巷搜集与抢救下来的古旧蓝印花布,满满当当,路都不太好走。那时候,我的一日三餐全在馆里,放学回家就在花布堆上搭块木板做作业,生活被蓝印花布包围着。

  父亲每天为了蓝印花布奔波不停,经常扎在作坊里染布。那时,我一直不理解父亲对蓝印花布的痴迷,他整天忙碌,很少陪我,他钟情的蓝印花布于我而言,无用也无趣。就连别人问起我父母的职业时,我也难掩尴尬,不好意思回答。

  父亲却常常带着得意递给我他亲手印染的蓝印花布衣裳,虽然我从不拒绝,但内心却始终是抗拒的。蓝印花布穿到身上,总觉得有股说不出来的土味,尤其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穿着靓丽时尚,自卑感常常将我吞没,我不理解父亲对蓝印花布的痴迷。

  1996年,父亲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始的几年经营情况困难,房租、人员工资、水电等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他经常早出晚归,有一天,我“斗胆”发问:“爸爸,蓝印花布是不是你的儿子,你不要我了?”本以为父亲会安慰我,但他却一下子严肃起来,大声对我说:“蓝印花布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承下来的,它最大,你懂吗?”

  我一下子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母亲也跟着默默地抹泪。父亲就是这样带着全家人,一年又一年,艰难地走在蓝印花布的传承道路上,虽然辛苦,却无怨无悔。

  博物馆有个小门,小时候的我会习惯性地望着门口,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参观,来了解蓝印花布,这一望,就是好几年。

  剪不断的蓝白情怀

  父亲的博物馆逐渐步入正轨,我也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在北京求学的七年间,我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北京,在充满机遇的大城市自由翱翔,但却被父亲一把拽住了风筝线,他希望我回来传承蓝印花布,当时我非常不情愿。

吴灵姝创作的《百鱼图》装饰系列部分作品

  父亲苦口婆心地再三劝说,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上大学时,父亲曾带我拜访中央工艺美院老院长、国徽设计者张仃先生,他说:“蓝印花布是国家的文化遗产,要有青年人去保护。”他鼓励我学成回乡做好蓝印花布的传承,先生的话语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后来,我又远赴韩国建国大学,在韩国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介绍蓝印花布的书。家乡的一块小蓝布出现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中,那一刻我的内心是荣耀而激动的。经过这些事,我心里埋藏的对蓝印花布的情感渐渐释放,最终我决定回到南通,回到我熟悉的那个染坊。

  以一生坚守一艺

  老行当里最苦的就是打铁、染布、磨豆腐。确实,染布这活不仅脏苦累,而且寂寞枯燥,刮浆染布,重复劳动,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也让我每天精疲力竭。

  刻版、刮浆、印染、晾晒、刮白……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烦琐而劳神费力,要掌握并精通,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从早上六点半忙到晚上九点半,光是练习刻版,我就足足花了三年时间。那段时间我的手掌伤痕累累,还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年复一年的磨砺,才终于让我手下的刻刀渐渐变得游刃自如。

  为了参加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一年多时间里,我每天像着了魔一样一遍遍地练习,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只为了将一道道工序做到极致。最终,我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一块薄薄的蓝印花布,蕴含着反复考究的层层工序,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呈现出无限魅力。我喜欢布料从染缸里取出的那一刹那,冰裂纹自然裂开,以完全随机的模式演绎着蓝白之美,这份自然和灵动让我醉心不已。带着这份热爱,年复一年,我在研究、设计、技艺的天地里“厮磨纠缠”,决心以一生坚守一艺。

  父亲常常提起当年我在博物馆门口张望的情形,如今我已不再需要张望,而是自己动手传承这份伟大的事业。

  这些年,我同家人一起把蓝印花布技艺带入校园,在高等院校、中小学开展了非遗传承实践教学活动。在文旅部的支持下,我在南通大学免费为贵州、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蓝印花布年轻传承人460人。

  扎根染坊十多年来,我深深感受到,蓝印花布看似简单的点线面结合,其实蕴藏着民间的大智慧,越深入研究,越能感受到传统之美。扎根染坊十多年来,我做了大量实物遗存的抢救保护工作,修复了蓝印花布经典图案纸版1256套,将传统染色参数进行量化,用科技手段为技艺传承赋能。

吴灵姝创作的《百鱼图》装饰系列部分作品

  为了赋予蓝印花布时代元素,我在蓝印花布的面料、色彩和应用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了蓝印花布丝、麻、毛、皮新材料印染技艺,让蓝印花布重归现代生活,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我设计制作的作品在《中国蓝印花布长三角展览》中巡展,也曾多次在英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展示,我先后向启东博物馆等捐赠了1682件蓝印花布作品,为传播非遗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印染工作之余,我结合技艺传承实践,深入研究蓝印花布技艺的历史,出版了《蓝白雅韵》等多部专著,还主持了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课题项目等,在中国民协的支持下,《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我编著的“南通卷”作为示范卷即将出版,使蓝印花布文化得以更好地立档研究。

  为中国梦增添蓝白之美

  回顾我们家四代人传承蓝印花布的历程,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是支撑我们不断求索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创作热情也格外高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递爱党的情怀,表达对党和国家深深的热爱和祝福。

  在蓝印花布传统纹样中,人们常以“鱼”和“余”同音,来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因此我从蓝印花布传统鱼纹中吸取元素精华,创作蓝印花布《百鱼图》装饰系列,以一百幅形态各异、活泼多姿的蓝印花布鱼纹装饰画,歌颂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祝愿祖国人民生活富裕、多姿多彩。

  《百鱼图》装饰系列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一百幅不同形式的鱼纹装饰,细节较多、纹样复杂,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刻板过程中,都给我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必须怀揣十分的耐心、细心、诚心来创作。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但当一百幅鱼纹跃然布上时,我的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我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荣幸于通过自己的蓝印花布作品向敬爱的党献礼,我感到无比光荣。

  我有两个孩子,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给孩子起名“抒染”“美印”,寓意就是要抒发中国美丽的印染大业,孩子稍大一点,我就鼓励她们亲手制作蓝印花布。而在校园内,更多的孩子们跟着我们一起用木榔头铳版,上桐油、刮浆、染色,做得有模有样,看到孩子们这么热情地了解、学习印花布,我很欣慰,从孩子们身上,我仿佛看到非遗历久弥新、源远流长的明天。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将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与蓝印花布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带领身边的青年,传承蓝印花布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在岁月流转中见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为中国梦增添蓝白之美,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本文作者吴灵姝系南通蓝印花布技艺非遗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8期

《经典 青春 梦想》

总监制:皮钧 郝向宏

总策划:蔺玉红 冉茂金

总统筹:杨玳婻 张斯絮 韩冬伊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