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中国第一家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正式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国家芭蕾舞团。63年风雨兼程,中央芭蕾舞团不断发展壮大,从《红色娘子军》开创民族芭蕾经典,到《沂蒙》献礼建党百年,经过一代代舞蹈艺术家的潜心实践和勇敢创新,中央芭蕾舞团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与世界互鉴交融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道路,在国际文化语境中竖起一面中国芭蕾艺术的旗帜,也展现了中国芭蕾院团“国家队”的风范和担当。
邱芸庭:红色娘子军的“巾帼”传承
《红色娘子军》演出现场
首演于1964年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面世至今已有五十多年。这部历久弥新的经典芭蕾舞剧,是东西方文化艺术成功融合的典范,也是中国芭蕾创作史上的里程碑作品。舞剧不仅成功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也在世界舞坛中绽放出一朵耀眼夺目的带有民族气质的芭蕾艺术之花。
一代又一代“中芭人”,完成了《红色娘子军》的“接”与“传”。《红色娘子军》中先后出现了六代“琼花”,由第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白淑湘开始,每一代都为塑造同一个角色而努力。
“《红色娘子军》是我们团的‘看家大戏’,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流传不衰,主要是娘子军‘坚持信念、敢为人先、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感染了一批又一批观众。”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第六代“琼花”的扮演者邱芸庭向记者介绍道,“跳《红色娘子军》是我的一个梦想,‘琼花’是我从进团时便期待向往的角色。”
1995年出生的邱芸庭,2013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同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2017年成为剧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2022年晋升为剧团首席主演。问及多年来她坚定选择芭蕾的原因,邱芸庭的回答脱口而出:“我喜欢跳舞。很多人都认为跳芭蕾会很‘苦’,可我不这么觉得。跳舞是我发自内心喜爱的事情,这件事情可能会很难,但一定不会痛苦。”
《红色娘子军》第六代“琼花”饰演者邱芸庭
在学校时,邱芸庭勤学苦练、打磨技巧,来到中芭后,她出演的作品越来越多。邱芸庭曾主演《吉赛尔》《仙女》《堂·吉诃德》、世界著名编导娜塔莉娅·玛卡洛娃的《舞姬》、罗兰·佩蒂的《卡门》和约翰·克兰科的《奥涅金》、乔治·巴兰钦的《珠宝》等世界芭蕾经典,以及《红色娘子军》《黄河》《过年》《敦煌》等剧团原创中国芭蕾舞剧和原创交响芭蕾《世纪》;还曾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鹤魂》《花一样开放》等原创芭蕾舞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并出演了《昨日永恒》《悲伤的鸟》《白蛇·人间》等许多现代芭蕾作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进取,邱芸庭以卓越的芭蕾功底和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剧团和广大观众的肯定与喜爱。
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与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舞、黎族民间舞和部队操练动作完美融合,创造出了独属于中国民族芭蕾的全新舞蹈语汇。其中,颇具民族特点的“五寸刀舞”“斗笠舞”等经典舞段,以及高举手臂、握紧拳头等象征革命意志的标志性动作,将充满力量感与正义感的革命军人风范成功立于芭蕾舞台之上。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老带新”是中芭的优良传统,中芭大家庭的“传帮带”氛围,总让邱芸庭感到格外温暖。
谈及团里的前辈,邱芸庭总觉得她们亦师亦友亦亲人,“冯英团长是第三代‘琼花’,每次她进教室排练,我的感觉就像文化的传承一样。”邱芸庭说,团里演过那么多场《红色娘子军》,但每次排练,冯英团长对演员的要求都会精细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型,甚至每一个眼神和每个人的状态。从看着别人演出,到被带着排练,再到自己上台,邱芸庭骄傲于艺术在自己身上传承。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新的时代不断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对今天的观众来说,《红色娘子军》既是红色经典英雄故事,也是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女性故事。《红色娘子军》在一代又一代中芭人的努力下,续写着属于中国芭蕾的艺术佳话。
武思明:红色沂蒙精神世代相传
《沂蒙》演出现场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红心映朝阳,映朝阳……”抗战时期,沂蒙山区有着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她们的精神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们用坚毅执着、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四十多年前,中芭老一辈艺术家们编创芭蕾舞剧《沂蒙颂》,舞剧主题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旋律家喻户晓,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被传颂至今。多年来,中芭艺术家不断深入挖掘沂蒙人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原《沂蒙颂》舞剧基础上,采用了新的艺术手法,构思创作并推出了《沂蒙情》和《沂蒙三章》舞剧。芭蕾舞剧《沂蒙》以《沂蒙颂》的舞剧基础为蓝本,吸纳《沂蒙三章》故事章节,重置全新而宏大的故事架构,以更加深刻凝练的剧情脉络串联起“乳汁救伤员”“永远的新娘”“火线桥”等事迹。
为了深入挖掘沂蒙人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中央芭蕾舞团自2017年起多次组织创作团队分批前往沂蒙山区调研采风,青年演员武思明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90后”的武思明来说,沂蒙红嫂是革命先烈的事迹、是团里的经典作品,如何消除“客观存在的‘历史距离感’”是武思明扮演角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排练过程中,编导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们讲动作,而是让全体演员围坐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那段数十年前的历史。大家把电影《沂蒙颂》和其中脍炙人口的歌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传到微信群里共同揣摩学习。”武思明回忆起《沂蒙情》的创作过程说道,“当年的编导创作团队与主演共同来到了山东临沂红嫂故里沂南县采风,在那里我们深入了解了红嫂们的感人故事。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其实并没有一座山明确称为‘沂蒙山’,沂蒙山地区其实是蒙山山系与沂水流域结合在一起的统称。这里是中国人民红色心理上的瞻仰圣地。我们来到临沂沂蒙红嫂纪念馆,与伟大的母亲‘王换于’面对面穿越时空交流。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些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舞剧《沂蒙》八路军排长饰演者武思明
2020年12月26日晚,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舞剧《沂蒙》在京首演。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的那次创作类似于“中篇”,如今的《沂蒙》已经是一部鸿篇巨制。全剧除了保留原作中英嫂乳汁救伤员核心剧情,也增加了村里的姑娘二妮送新郎上战场并最后生死诀别的悲剧。孟良崮战役中红嫂们火线架桥的英勇故事也巧妙地与第二条故事线相结合,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在舞剧《沂蒙》中饰演被救助的八路军排长,使武思明感到激动与振奋,“感谢舞蹈,让我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感受那份身为共产党员的骄傲和荣光!”
在北京舞蹈学院就读期间,武思明申请加入了党组织。“当我成为党员的那一刻,我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要比周围的同学和群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来到中央芭蕾舞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参演众多红色经典剧目,武思明对自己的党员身份更加珍惜,“每一次扮演经典角色,都会让我再次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给我力量,并成为我在舞台上一个特别大的定力,这种坚定的信念让我在演出中可以全力以赴扎实塑造角色。”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更是当代青年人的青春底色。中央芭蕾舞团的青年舞者们不断追寻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足迹,这种传承与奋斗、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践行和传承中芭精神的所在。在重温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牢记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