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学习二十大>文艺笔谈

苏小卫:向人民学习,为人民创作

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向人民学习,为人民创作

苏小卫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报告站在百年巨变和民族复兴的制高点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报告还对未来的道路和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文化兴盛是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文化繁荣是时代进步的鲜明标识。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总的要求,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体到文艺创作,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跟时代、关注现实、贴近人民、深入生活是创作者必须秉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创作者必须修好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创作者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不仅仅是采风,搜集创作素材的需要,更是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的需要。通过宣传媒介,我看到了很多基层党代表的事迹,很受感动和启发。像点亮山里女孩梦想的张桂梅校长送华坪女子高中2000余名学生考入大学,走出大山;路生梅医生,1968年从儿科专业毕业后,24岁的她从此扎根黄土高原治病救人,她说那里的人是最需要她的;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公益救援,他们队里“90后”占70%以上;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说,训练场上以前都是东北话,现在响起了五湖四海的口音,我们国家一定会涌现出一批更优秀的冰雪人才。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扎根牧区48年,和牧民一起建设草原,他提到今天很多牧民已经用无人机放牧,还能用无人机自动提水;还有大学生村官杨宁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卖了她自己的婚房……他们的语言都很朴素,工作也很平凡,但他们的精神都很伟大,值得书写,更值得学习。
 

  

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发现生活的诗意、发现真实生动的细节,用自己的创作揭示生活的本质,展现真实的力量,避免单纯的虚构和闭门造车。前段时间,四川省泸定县发生地震,大家都在传颂一个非常动人的真实的故事,就是甘宇危急时刻为保护水电站、保护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勇敢逆行,被困山中17天。直到同事罗永获救后,告知甘宇被困的情况,救援队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全力营救,附近的村民倪太高也独自上山寻找并终于找到甘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和三个真实的人物,事件的戏剧性和悬念感大大高于一般的虚构故事,这是真正的中国故事、当代传奇,富有艺术的营养和启迪,值得创作者深思和挖掘。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能加深与人民的感情,了解人民真正的关切与期待,创作的作品就更能得到人民的欢迎,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真正做到像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的那样,“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举世瞩目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作为一名党员,一个电影人,我虽然已经退出了工作一线,但也要加强学习,不断进步,做一些助力中国电影发展,帮助年轻创作者的工作。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