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学习二十大>文艺笔谈

王琛:讲好丝路故事,弘扬文明之光

时间:2022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琛
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讲好丝路故事,弘扬文明之光
王琛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席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了各国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也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民心相通的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我们展示传播中华文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自此,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中国摄影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出于职业需要,早在1994年,我便开始拍摄古丝绸之路,记录下了甘肃省嘉峪关的晚霞、厦门鼓浪屿上的郑成功雕像和红顶房,还有缅甸仰光大金塔的光泽,茵莱湖上的渔船,素有“万塔之城”美誉的蒲甘古城壮美的日出……用实际行动宣传“丝路文明”。

2000年8月 ,中国甘肃省嘉峪关。

2013年8月,中国福建省厦门郑成功雕像,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
2007年5月,缅甸仰光大佛塔。
  “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我怀着“同享一个美好世界”的愿景,拍摄足迹也随之不断延伸,几乎走遍“一带一路”所涵盖的所有国家。走过每一个国家、每一处景点,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如诗如画的风光和异域的人文风俗,而是中国向世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以及人类文明的沉淀。9年来,“一带一路”框架内已达成三千多个合作项目,覆盖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给沿线国家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个个“繁荣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道上,文化的播撒日益频繁,文明的对话日益深入,正绘就民心相通的美好画卷。用镜头定格人类文明瞬间,展现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的美好画卷,正是讲好丝路故事,弘扬文明之光的最好方式。

2016年5月,世界文化遗产,摩洛哥菲斯古城。

2005年2月,老挝万象中国援建的喷泉。
  在斐济,当地百姓对中国人特别客气、特别热情。老百姓说:“我知道你们中国有个习近平。”我去了16次伊朗,每次带着相机出去“扫街”,会拍街上老百姓的生活,他们都会热情地赠予我出售的商品,握着我的手说:“秦,秦!”翻译告诉我,中国和波斯自秦代交好,所以很多伊朗人还是叫我们“秦人”。

2017年6月,大洋洲斐济群岛小商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指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大型摄影长卷《飞越丝路·艺术同心》拍摄历时25年,飞行穿越近100个国家及地区,精选出近百幅摄影作品,近5万字,创“世界最长的个人摄影长卷”世界纪录,正是“一带一路”精神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带给我的收获和荣誉。在我的专题摄影里,尽量呈现给大众积极向上、大气磅礴、温和关怀的作品,表达对人类文明的赞美。
  回顾多年来的丝路摄影历程,我将继续以一个工匠型摄影家的初心,通过不同的胶卷、不同的相机和镜头、不同的摄影角度,用美好的瞬间绘就人类文明画卷。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