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学习二十大>理论笔谈

钱念孙丨以艺术魅力增强作品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2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钱念孙
0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二十大报告为我国下一阶段文化发展设定的宏伟目标,也是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就文艺创作而言,铸就新辉煌的关键在于遵循报告所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的源泉来自广阔无垠又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提高的审美需求,作用是激发人民大众崇美向善、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热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由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所决定,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等等。这一系列论述,为文艺工作者从亿万人民为美好生活的奋斗中吸取灵感和营养,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中国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山河大地相依相偎,与人民群众贴心贴意,与奋进时代同向同行,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创作活动,举办一系列反响热烈的展览,奉献出一大批新颖感人的艺术作品。如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工程”“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法大展”“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伟业:迎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征程: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等。这些大型主题创作活动和展览,以直观视觉形象的方式进行审美建构,为历史立传、为人民画像、为时代放歌,表现了文艺工作者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的努力。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突破以往同类主题的作品多半描绘开会场景,或只是刻画南湖红船的窠臼及套路,以党的一大代表或从小船(俗称拖梢船)跨步踏上大船,或在船头站立相视交谈,或在船舱内就着烛光准备会议材料,以及船娘警惕观察四周情况的崭新画面,对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大会议及其曲折过程作了新的描绘和诠释。整幅作品气魄宏大,立意鲜明,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形象感人。青年毛泽东身穿蓝色长衫,肩挎深色包袱,目光炯炯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既是人物群像的视觉焦点,又与其他人物形成呼应和互动关系。作品色彩运用精心而巧妙,营造出激情澎湃、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而在大块黑色云层中,又有彩云翻卷,迸发出亮色照射下来,与船上的一大代表融为一体,传达出即便风雨如磐,但革命的曙光已然显现,烘托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线索,展示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朝气蓬勃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从相识相知到分路而行,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再现一百年前中国一批热血青年所演绎的一段执着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该剧的热播,不仅在于它清晰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更在于它以一个个典型细节和动人形象,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与新时代广大青年产生共鸣,唤起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的激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创作不论从数量到质量,从类型到风格,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艺工作者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创作出一大批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厚度、艺术力度的优秀作品。但同时应该看到,在着力推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如一些文艺活动口号响亮、形式隆重,可具体实在内容单薄,可供回忆和品味的佳作更少,经常出现开幕式轰轰烈烈,随后便冷冷清清,乏人问津的现象。再如有些所谓的深入采风创作作品展览,多半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生草稿,虽然洋溢着一线的生活气息,但常常只是一般村舍小景或劳动场面的客观实录,缺乏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其实,画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的要义,不仅需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还需要如石涛所说:“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也就是说,画家除了应对表现对象注重观察、描摹外,还应注重体悟、概括、锤炼、创造,使之成为经过自己取舍、陶冶、熔铸的艺术形象。傅抱石当年二万三千里写生而产生的作品,不论是《川江夜色》《西陵峡》,还是《红岩村》《毛主席故居》等,都并非客观对象的原始写生或写生稿的简单放大,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又经过自己精心推敲再创作的结果。李可染的山水画、黄胄的人物画佳构,前者如《万山红遍》《井冈山》,后者如《庆丰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等,莫不如此。

  文艺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意趣。由于形象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何使具体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蕴更加丰富的内涵及更大的普遍意义,历来是文艺家向往和追求的境界。近年有些文艺创作,如有的美术作品,以人多势众、画幅巨大博人眼球,大主题、大场面、大制作,以全景式众多人物形象的描绘来烘托说明主题,承续《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及民间年画的创作思路,当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较好的表现效果。不过,中国画创作向来讲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并不主张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和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其价值,而主要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强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如方增先的名作《粒粒皆辛苦》,只在满载丰收稻谷马车的背景前,刻画一个老农蹲下专注拾麦穗的动作和神情,不仅丰收不忘勤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至深,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也让人铭记心间。进而言之,中华艺术具有“托物言志”的深厚传统,即便画山川草木和花鸟动物,常常也能很好表达积极向上的重大意旨。如吴作人画骆驼、牦牛,不论是《任重踏千程》《极目千里》,还是《奔腾齐进》《藏原放牧》等,其中无不寄寓着坚韧不拔,负重远行和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美好情愫。这既是对骆驼、牦牛本身特点的揭示和表现,也是对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跋涉向前精神的写照和颂扬。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等,无不具有此特点。

  文艺表现生活并非以表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而擅长,而是以锤炼形象典型特征、深化形象丰厚内涵、赋予形象感人魅力取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动人心魄的艺术,更好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