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学习笔谈

李明泉:新时代文艺目光应投向世界投向人类

时间:2021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新时代文艺目光应投向世界投向人类

李明泉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重温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四点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文联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既有一以贯之的强调和突出,又有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条希望是对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新期待,构成新时代文艺独特的艺术本质和鲜明的美学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这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十个坚持”经验中的“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修齐治平”“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国家治理和世界发展的真切期许与美好愿景。曹操在《短歌行》中描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期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呼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天下”的空间范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但“胸怀天下”却一直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意愿和追求。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新时代文艺发展过程中,其历史逻辑必然要求文艺“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新时代文艺应秉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襟和抱负,不仅生动反映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而且应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和表达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新时代文艺在把文艺目光投向世界和人类时,应切实深入地将艺术触角和审美思维延伸和拓展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的重大题材领域,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领域等方面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真实生动反映我国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实行全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故事,着力反映和表达当代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业和壮举,凸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文学艺术发展格局中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希望,开阔和提升了新时代文艺的艺术视野和审美境界,把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纳入世界文艺深远而辽阔的版图之中。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能只写一地鸡毛的杯水风波,也不能仅仅热衷于科技手段的炫技,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潜心研究和思考人类改变贫穷落后、反抗强权霸凌、勇于不屈奋斗的命运和前途,使新时代文艺向着人类更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更深处探寻,向着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更生动处开掘,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精彩、更壮阔、更瑰丽的地方,用诚心、用真情、用深功、用如椽大笔书写和表达“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和时代华章,推进新时代文艺以更加主动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的审美效应,使当代中华文化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