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次获得了实践指导、精神指引和价值对标。
只有深刻把握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准创作的丰沛源泉,校准文艺的人民坐标。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最内在的、最本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文艺,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使命。人民是文艺之母,涌动的时代大潮、火热的人民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和沃土,离开人民,文艺就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对人民聚焦、让千千万万人民大众成为文艺作品和舞台中央的主角,忠实记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貌,让时代和历史的画卷为人民舒展,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只有深入人民满怀真挚热爱,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为人民深情放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离不开想象的放飞,但更要脚踏坚实的大地。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生活照亮艺术,人民滋养创作。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对人民情感的深度决定艺术创作的温度。悬浮、调侃甚至丑化人民的创作只会悖离艺术远离人心。“情深而文挚。”只有对人民爱得真挚、彻底、持久,创作才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当文艺工作者的心跳、情感和思想与人民息息相通,把人民的冷暖悲欢揣在心中、喜怒哀乐倾注笔端,文艺创作必然会与人民在时代的脉搏和生命的脉动中同频共振。
只有塑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形象,才能书写时代精神,镌刻人民的奋斗历史。“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时代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典文艺形象以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绘就时代“表情”。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脚步,以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态度,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标准,以提炼生活、书写生活的创作能力,塑造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的典型形象;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和心声,用艺术创作所达到的高度,标定文艺作品的水准高度,提升时代的艺术高度。
只有坚守向上向善的文艺追求,才能创作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引领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诗以道志。”文艺以精神表达和审美建构为特征,满足人们抒情明志、传情达意的价值诉求。“尽善尽美”作为中国传统文艺和美学乃至人格修养脉动至今的精神追求,依然是今天文艺创作的价值标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遵循社会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真善美为永恒追求,努力呈现生活现象之真、劝喻启示之善、鲜活灵动之美;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驱除畸形审美、扶正心灵罗盘,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烛照未来方向,用文艺培根铸魂,用明德引领风尚。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面对时代史诗般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书写好新时代人民创造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