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
全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精神高山、历史长河、智慧大海;文化是百姓之福、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中国乃文明古国、曾为文化强国,如今是文化大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建议。他表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人民愿望、民族期盼、国家召唤,也是历史使命、时代选择和现实要求。全国两会期间,建设文化强国的话题引起了文艺界代表委员的热议,大家一致认为,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不断奋进,一定能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
做好顶层设计激发创新活力
“2021年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我把视角放在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具体规划和落实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这个进程中,‘十四五’时期就要开好局、起好步。文化作为一种生态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和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内容来进行传播和交流,这是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世界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定要做到春风化雨、水到渠成。首先,弘扬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内容和产品非常重要;其次,民族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要引进来,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带来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制订落实实施计划”的建议。他表示,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基石、民族振兴的力量,文化涉及面宽、关联领域广。由主管职能部门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和落实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使其转化为各级政府、各地相关部门和全社会每个人的具体行动,是达成落实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王勇超认为,从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建设文化强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关键。“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创造都离不开观念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变革。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要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文旅融合、文企融合、文创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消费能力。”王勇超说。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建设文化强国,代表委员们还提到了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鼓励激励力度,传统戏曲焕发了勃勃生机,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贡献了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陈澄也谈到,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对当下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传统戏曲艺术,陈澄特别强调了社交网络、直播平台等“云端”的助力作用:“在传统戏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云端’的传播效力,关注、扶持传统戏曲的‘云端’工程,致力于新媒体的线上平台搭建,使更多的传统戏曲、戏曲工作者借力‘云端’平台,让社会主义文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从出版行业角度来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一支懂业务、善宣传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对新闻出版业予以关注,提案建议加强数字教材管理和建设中国出版大学。他表示,面对新时代对出版人才新需求,原有的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因此,要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批优秀的出版人才队伍,服务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这包括:建成出版强国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人才队伍;推进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一支懂出版、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出版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
文化科技融合应用创新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今年带来了“关于加强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与自主创新“的建议。他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文化科技成果不仅在文化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之外的应用也不断丰富,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方向,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他表示,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更将加速芯片、云计算、5G等新一代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落地,促进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促使人与数字空间的连接方式从“在线”转向“在场”,事关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