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喜迎十一次文代会>五年大观繁荣创作

喜迎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 | 《山海情》:倾心绘制扶贫路上鲜活生动的时代图谱

时间:2021年12月07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喜迎文代会 · 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纵情讴歌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国文艺网特别推出“喜迎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栏目,通过“繁荣创作 勇攀高峰”系列回顾近年来涌现出的精品佳作,展现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潜心耕耘,创新创造,从“高原”向“高峰”奋力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情讴歌的使命担当。
  “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记忆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时提到了扶贫题材剧《山海情》。《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林占熺。该剧讲述20世纪90年代,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以真诚和真实打动了亿万观众,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之一。
  《山海情》以个体命运折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成功带领观众“进入”剧中,共情扶贫攻坚中的艰苦卓绝和人间真情。
  让我们从这部作品主创人员的创作感言中感受文艺工作者是如何通过在现实主义创作基础上的浪漫表达,展现基层工作者在荒芜土地里种出梦想,谱写英雄长歌的故事。
《山海情》
倾心绘制扶贫路上鲜活生动的时代图谱
《山海情》海报
  《山海情》是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故事讲述在国家政策号召、福建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移民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山海情》获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4个奖项。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集合了一众金牌制作团队,人物形象真实,剧情符合时代特征,更在于它用真诚创作的心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黄轩
《山海情》演员
  中国文艺网:您当时拍摄《山海情》的初衷是什么?
  黄轩:首先,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一直希望在西北广袤的土地上拍一部讲着西北话、展现西北人生活的作品,而孔笙导演也是我非常想合作的导演。同时,当我看到剧本的时候,就特别希望通过我的表演,向观众展现这些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中国文艺网:在电视剧《山海情》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理解并塑造基层干部“马得福”这一人物角色的?
  黄轩:他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村干部,身上背负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在塑造的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他的辛苦与不易。他所面对的困难可谓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从来不喊苦喊累,他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和韧劲儿带领着大家将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我十分敬佩这个角色,敬佩这样一群扶贫干部。我先是从外形靠近角色,再多观察模仿当地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多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自己也会多看剧本多揣摩角色。
  中国文艺网:拍摄《山海情》时,您印象最深的戏是哪一场?
  黄轩:印象最深的是最后整村搬迁,我在涌泉村村口将“涌泉村”三个大字重新粉刷一遍的场景。我想着大家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要整村搬迁,离开这片故土,开启新生活了,百感交集。
  中国文艺网:拍摄完《山海情》后,您对于基层干部有了哪些新的感触?
  黄轩: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走近基层干部,他们平凡又伟大,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为百姓们办好事、办实事,家家户户的困难就是他们的困难。和他们相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不值一提,他们是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公仆!
孔笙
《山海情》导演
  从创作角度来说,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我们的团队是先把自己扎在那片戈壁滩上,再把从中汲取的力量传递给观众。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赞叹,让这些虚构的角色有了生命力,让这些故事饱满而扎实。
侯鸿亮
《山海情》制片人
  因为这部剧,观众们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奋斗的力量、生命的蓬勃,重拾了朴素的道德感。追剧的观众中,有传统的观剧人群,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喜欢这部剧的土味和质朴,喜欢大西北的苍凉和辽阔,喜欢这片土地和人民。他们的生活、他们在某个阶段的认知能被这部剧改变,我们觉得非常荣幸、非常动容。
马正强
《山海情》执行制片人
  在采访创作中我们不断受到心灵的冲击,过去觉得这个题材很模糊,属于命题作文,一旦深入生活,大家就发现宏大叙事的发展性、实践性和合理性。亲身所感也提升了创作的共情能力,我们让观众感受到这样的发展历程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国家政策是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到砖房,从打工积累资本到发展庭院经济再到产业升级,从脱贫致富到思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每一步发展都得有人撸起袖子干出来,我们的剧就是从成长和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调动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共情,讲述希望和发展。
张嘉益
《山海情》演员
  这个剧本写得非常非常到位,它把一个贫困村的变化写了出来。这个地方在过去真实的样子,可能比我们现在选的景还要再困难一些。从一开始搬迁,到如今建成现在的闽宁镇,这样的变化我们直观地看,都是觉得非常震撼的。作为演员也能感受到,国家扶贫政策对当地人整个生活的改变,那不是一点点的改变,而是生存环境跟生活环境大幅的改变、颠覆性的改变。所以看剧本时,看到有的地方会觉得很振奋。
  其实好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农村戏了。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看过很多这样的农村戏,这种有乡土气息的戏都特别落地,特别好看,比如《篱笆女人与狗》。这些年拍戏的过程中接触农村题材戏确实很少,一是少,另外也没有那么扎实的剧本,所以这次看到《山海情》剧本的时候,我就跟孔笙导演说,这是这些年我看到的最喜欢的一个农村戏。
闫妮
《山海情》演员
  我接到邀约时剧本已经改过很多稿,原本“杨县长”这个角色是个男性,但导演考虑了很长时间,还是决定让我来塑造一位女县长。因为要让村民们移民,离开原来的家,女县长或许更能代表“妈妈”和“家”,会给大家传达一种温暖的感觉。虽然杨县长戏份不多,但绝不是脸谱化的基层干部。她的内心是心系百姓的。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最终老百姓才能真正爱戴你,这真的要通过一点一滴做出来。
黄觉
《山海情》演员
  之前我出演的一些作品都是以现代戏居多,这部剧可以说颠覆了之前的角色形象。我在这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菌草专家,这个角色是一位年龄比我大很多的科研人员,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挑战,许多台词都是大段的专业术语,从仪态和细节上都对我有极大的考验,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家常常觉得演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戏路受限,但我认为随着阅历和演戏经历的增加反而可以尝试更多有意思的角色,颠覆性的突破才更有意义。

热依扎
《山海情》演员
  拍摄地其实是在戈壁滩上搭建起来的,咱们演员在那演戏,剧组有水有饭,拍完了有车接送回银川,但那个时代当地的人没有这些。而且咱们的服装是九十年代当地的服装,看起来像我爸妈他们七八十年代的衣服。看剧本,知道这是一个扶贫剧,去了以后看到搭建起来的景,才真的感觉到当地老百姓真是太不容易了,脱贫致富对他们来说,真是生活质的飞跃,人生巨大的转变,真的挺感动的。你不真走到那儿,不跟当地人聊,根本无法想象那些故事。
黄尧
《山海情》演员
  一开始说要找会西北方言的演员优先,我完全不会,后来选角团队说还是录一个试戏片段,让我自己去找一段戏,然后用西北话演出来,最后是自己扒了一小段《白鹿原》里面田小娥的一小段独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人艺版的宋丹丹老师的一个表演。拍摄全程用的都是方言,有请教老师,包括当地人。你融入当地的环境,包括每天都在和很多西北籍的演员对话、交流,慢慢地就适应了。
白宇帆
《山海情》演员
  《山海情》的本质是讲人,讲的是在那个环境下,每一个基层的扶贫干部、每一个被帮扶的群众,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他们真挚、纯粹的情感,这是我个人理解《山海情》最想传达的东西。和当地人接触之后,我发现他们的眼睛都是明亮的,他们想事情、做事情直接、干脆、勇敢。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勇敢、坚韧、不怕苦、不怕累。

尤勇智
《山海情》演员
  拍摄《山海情》的过程非常难,完全从无到有,拍摄的金滩村村子真的是在戈壁滩搭建起来,学校也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整个拍摄顺序就是剧情进展顺序,从没有树到有树,从小树到大树,从土坯房到砖房,再到有铁栅栏门。《山海情》中有一段“养蘑菇”的剧情,蘑菇并非道具,也不是从种植大棚里借用的,而是剧组真的亲手种出来的,自己沤的肥,自己出的菇,到了出菇的那一天就拍出菇的戏,一点一点全是这么拍过来的。《山海情》能将从来没有人看好的扶贫题材走出新路径,原因在于一个字“真”,每一粒尘土都是真实的。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