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国产经典老电影《焦裕禄》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每张电影票价仅3角钱的时代,以130万元投资获得1 . 3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如果换算到现在30元一张票,是130个亿。当时,据统计全国看《焦裕禄》的是3亿人次。”回忆起自己的代表作, 72岁的电影导演王冀邢至今仍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电话里呵呵笑着对记者说,“这个数字,太吓人了。”笑声背后,记者感受到的是,这骄人的票房业绩显示出人们对焦裕禄的尊重和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扬。
电影《焦裕禄》海报
一、“要非常真实地把焦裕禄的精神表现出来”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日清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通讯一经问世,便深深地感动了亿万读者和听众。“这篇报道影响非常大,我们学校还组织大家听了广播。”与共和国同龄的王冀邢那时17岁,后来他当过兵、插过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编剧进修班,毕业后进入峨嵋电影制片厂工作,历任编剧、导演、副厂长。
“1989年的冬天,当时我担任峨嵋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分管电影创作的事,和厂长、党委书记吴宝文一起研究明年拍什么。当时,我们厂的日子很不好过,拍了几部片子,老亏本,还有两部片子没过审。明年拍什么?大家心里都没个数。说到最后,我就说咱们干脆拍焦裕禄,当时我提了个片名叫《一个县委书记》,就是写一个县委书记,还没有叫《焦裕禄》,实际上是写焦裕禄,宝文觉得很好。”王冀邢侃侃而谈,没想到看过长篇通讯20多年后自己会因为电影与焦裕禄产生交集。
由于要到党校去学习3个多月,本想自己写剧本的王冀邢实在腾不出时间,“我就必须请一个人来,就把方义华找来了。方义华写过很多东西,跟我的关系也挺好的,他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月亮湾的风波》《月亮湾的笑声》等,农村片写得挺好的。他来了以后,我们厂里就派了一个责任编辑跟着他,把他赶到兰考去了,深入生活,采访去。”因为知根知底,王冀邢谈起操刀《焦裕禄》“一剧之本”的老搭档、同班同学方义华满是信任,“没有要求,放开写。”
然而实际上,这里面多少有点波折。比王冀邢小两岁的方义华,那个时候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写剧本。考虑到“文革”前就有3家电影制片厂想把焦裕禄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甚至有个电影制片厂已经敲定了日后凭借电影《被告山杠爷》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李仁堂来演焦裕禄,但因为各种原因,或认为有禁区、或畏难等,最终都放弃了。大家纷纷以此劝说方义华,不要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方义华认真地再三考虑,“第一,是同班同学邀请,感情好,而且我对农村生活特别熟,对农民有感情;其次,那时由我编剧、郑洞天执导的电视剧《命运》(讲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按手印、秘密分田到户的故事)正在播出,反响比较大;还有,就是正好峨嵋电影制片厂领导做决策,看了这部电视剧后,他们说‘就是他’。”
到兰考后,方义华边深入采风、边体验生活,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做访谈、查档案等,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从中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真实的感人故事。因为内容比较多,加之感情充沛,方义华一气呵成,“11天,写了9万字,原定的是上下两集的电影。后来压缩成一集,又用了3天时间,改成5万字的剧本。”方义华坦言,在其剧作生涯中,《焦裕禄》这个剧本“是空前绝后的,很顺利”,之后很快发表在峨影厂编辑出版的刊物《电影作品》上,并写了名为《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创作谈。“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正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全党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他在兰考工作期间,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兰考的实际出发,作出了救灾抗灾、治理‘三害’、改变贫穷面貌的重要决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他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当人民的儿子。 ”白纸黑字,方义华以纪实、朴实的风格,将肺腑之言写成剧本,“不去生编硬造”,等待电影开机。
“拍这部电影,首先要非常真实,不能瞎编,要非常真实地把焦裕禄的精神表现出来。”在《焦裕禄》艺术风格的把握上,王冀邢的想法与方义华同出一辙,“第二,就是不能玩花活,不能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它必须是非常朴实的风格、深沉的凝重的风格,不能搞那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一开始就把这个基调定下来了。这是一部正剧,实际上也是一个悲剧,主人公最后死了,42岁就去世了。”
拍摄中的一大困难就是时间紧,“我们9月底开机,11月15日停的机。”王冀邢回忆道,“这段时间正好秋高气爽,天气特别好,而焦裕禄一开始去兰考是冬天,影片中要有风沙、大雪,然后还要表现受灾、要有夏天的戏,再然后是下大雨,把庄稼淹了,旱、涝都得有,这些全部要靠人工做出来,这个费了不少劲。当时,我们的条件也不好,比如拍摄下雪的戏,不像现在有下雪机什么的,我们只能动用全剧组所有的人用手来撒,把泡沫弄碎,弄得像碎雪花一样的,人站在高处来撒,然后用飞机的发动机来吹大风,这样才能拍出风沙啊大雪啊,那雪全是假的。”尽管拍摄条件不易,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王冀邢记得很多资历较深的老演员都来参加了,“他们都参加,人手不够啊,不讲任何价钱的。”
对此,吴宝文也曾回忆说:“我们拍摄期非常短,因为要赶在那个上映时间节点之前完成全部工作。加上用胶片拍摄,通常是拍一批,送到北京洗印一批,我要先看样片和情节有没有问题,然后才能拍下一场。”
焦裕禄(1922-1964)
二、“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千万不能颠倒”
在电影《焦裕禄》中,焦书记刚一上任,就要下乡去看看,不料却在路上碰到工作干部打农民,因为农民偷番薯被捆了起来要送派出所去,焦书记看到后急忙喊话:“怎么打人啊?不要打人!”“住手!你有什么权力打人?”紧接着,连续追问:“你是队干部吗?”“是党员吗?”……“那时农村经常发生这种事,一些干部把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颠倒过来了,焦裕禄一碰到这种事就非常气愤。王冀邢说,自己经历过那个年代,在山西插过队,到河南当兵时,部队的农场距离兰考也不远,跟兰考的自然条件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盐碱地,还有风沙。因此,对农村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当那个农民下跪,对着焦裕禄叫‘青天大老爷呀’的时候,他反而很难受,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不是这种关系,不是青天大老爷和贱民的关系,而应该是鱼水的关系,所以焦裕禄说,‘你快起来,起来,不要这样,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对不起乡亲们。’他反而跟人家道歉。所以,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千万不能颠倒,一颠倒是会出大事的。”
“焦裕禄到兰考,头一件事就是恢复党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关系,过去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一点偏差了,像影片中我们写的吴县长这个人物,他就是完全把人民当儿子,他成了老爷了,把党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关系颠倒过来了。”王冀邢深深感慨道,然而焦裕禄冒着风雪带了扶贫款到最贫困的农村看望群众时,一位病中的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他是反过来了,这才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真正的关系。不是说我是当官做老爷的、我是领导你的,你们都是我的子民,这是封建传统的一种关系。一切围绕这个主题——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我们发掘了一些新的素材,比如逃荒要饭、饿死人的事,还有买高价粮的问题等,这些都真实发生过。但是,在电影里要表现这些东西,确实是有一定的风险。”
而为了塑造好人民公仆的形象,演员李雪健更是从开拍前20天就开始每天只吃青菜,并通过熬夜等方法,让自己看起来更憔悴、更瘦,从外形上贴近焦裕禄。“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1991年,37岁的李雪健因在电影《焦裕禄》里饰演焦裕禄而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两项荣誉,站在领奖台上,他如此诚挚而谦虚地答谢说。
事实上,作为实力派著名演员,李雪健为表演事业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早已被王冀邢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我看了他的很多资料,觉得这个演员可塑性太大了,演得太好了。1985年,他曾给我们厂拍了《钢锉将军》,一部故事片,他那时才30岁出头,演个老干部、老将军(市军管会秘书长李力将军),五六十岁的形象,我觉得这名演员的功力很深。所以,我当时想的就是,看他能不能来演。一找到他,他挺愿意的。”
不仅如此,机会总是青睐早有准备的有心人。电影《焦裕禄》的主题歌(王冀邢作词、吕其明作曲)唱道,“墙上哎画虎哎不咬人哎\砂锅哎和面哎顶不了盆哎\侄儿总不如亲生子哎\共产党是咱的贴心人\哟嗬嗨……”不看电影的人绝不会想到这首歌竟然是李雪健唱的。“粗嗓子,代表一个农民的声音唱出来的。”王冀邢回忆道,“当时乐队把其他音乐都已经录好了,只有歌还没有录。定不下唱的人到底是谁,找了很多人来试,都觉得不合适。记得在录其他音乐的时候,李雪健没事就在录音棚的角落里看、听,在那里跟着哼哼,后来我就想他在那里叽叽咕咕唱什么呢,就跟其明说,要不让他来试试吧,吕其明就说可以啊,让他试试看。”王冀邢开心地笑着说,“他以前从来没在这种场合唱过歌,吕其明教了他很多遍,结果跟乐队一配合,挺好!关键是他那个感情非常真挚,感觉特别棒!我后来觉得李雪健可能是有意识的,他肯定是想唱,但不好意思说。他也知道我们在找人,找不到合适的。他那样做,可能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吧。”这样的声画配合,可谓天衣无缝,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然而,影片的“出笼”还是遇到一点波折。“有的领导看了后指出,焦裕禄不抓阶级斗争,就抓救灾,是反阶级斗争的典型。”方义华实事求是地说,焦裕禄在兰考的那段时期,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然而也正因此,恰恰体现出焦裕禄的担当精神和始终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电影《焦裕禄》剧照
三、“焦裕禄精神肯定不会过时”
“七尺高的汉子,愧不愧的慌。站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们越要振奋精神,挺身而出,给群众做个榜样!你们先就蔫了、垮了,那群众怎么办呢?……同志们,拿出共产党员的气魄来! ”影片中,焦裕禄的话总是掷地有声,并言行一致。他在兰考475天的时间里亲民务实,围绕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舍身忘己、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每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都很激动。焦裕禄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对于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做过精辟阐述。2009年,他在视察兰考时,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时隔5年后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指出,“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1990年7月15日,我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以《念奴娇》的词牌填了一首《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我看过不止一遍。 ”同时,他进一步强调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他指出,“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焦裕禄精神肯定不会过时,它代表的就是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王冀邢掷地有声地说,并坦言当年他在拍这部电影时,包括主演李雪健、编剧方义华、作曲家吕其明,以及李仁堂、梁音等众多演员,都是非常积极配合,李仁堂甚至表示“我怎么也得来,我演谁都可以”,他们无不被焦裕禄的精神所打动。
1966年的时候,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好像也隐隐约约听到了广播,知道了焦裕禄,也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好县委书记……而最近,为了做电视节目,他重新再看了一次影片《焦裕禄》,“感受最深的是焦裕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观。众所周知,焦裕禄一到兰考就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反对派,就是县长。县长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揣摩上面的政策意图,就连老百姓活命的救灾物资也不及时分发,导致兰考大量的老百姓出外逃荒。因此,焦裕禄跟县长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焦裕禄强调,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县长则说焦裕禄说得不对,群众满意,党也要满意。焦裕禄毫不犹豫地反驳说,群众不满意的事,党会满意吗?”饶曙光表示,“大家如果去重温这段戏,也一定会是百感交集,可能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影片《焦裕禄》之所以感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除了影片以情动人,除了影片饱含着创作者的全部热情之外,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还是影片传达了这样一种焦裕禄式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观。也就是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焦裕禄身上,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尤其是要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老百姓的疾苦……这样一种党群关系、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观,无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在当下,都可以触动人心,触动人们心中一些情感上的痛点或者说最柔软的神经。”
“影片刻画的焦裕禄形象正是中国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如今重看,通过编导和李雪健的演绎,这部影片仍带给观众难忘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如此评价电影《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