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贵州省委书记 谌贻琴
图①:遵义会议会址。 胡志刚摄(人民视觉)
图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百年来,红色血脉一直在贵州大地赓续传承,贵州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贵州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贵州考察调研,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总书记在贵州参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春节前夕在贵州考察调研,给我们极大鼓舞和激励。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化为奋力攻坚的强大动力,推动多彩贵州精彩蝶变。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综合评价为“好”,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奋力实现经济赶超进位与生态持续改善的协同共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从2012年全国第二十六位上升到2020年第二十位。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突破,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9个市州均有机场,即将实现市市通高铁。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目前森林覆盖率达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的嘱托,全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三个不能有”的嘱托,持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贵州这些年取得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希望我们“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贵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领航定向。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一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抓“四化”。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为主目标,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主抓手,以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以城区新增人口突破“3个100万”为目标,以城市“三改”为重要抓手,以“强省会”为突破口,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奋力推进农业大发展;以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为目标,奋力推进旅游大提质。
二是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像打脱贫攻坚战一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到政策不断档、责任不松懈、力量不减弱、监测不遗漏,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聚焦产业兴、农村美、治理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是坚持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作为重要自选动作,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根本落脚点,让忠诚核心成为贵州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成为贵州政治生态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本期统筹:万秀斌 汪志球 陆娅楠 刘志强
版式设计:张芳曼
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努力闯出后发赶超新路
记者 万秀斌 程 焕
初夏的贵州,处处葱葱郁郁,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贵州考察调研,对贵州发展提出殷切期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贵州广大干部群众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闯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新路。
千年梦圆,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历史上,贫穷和落后曾是贵州沉重的代名词,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是贵州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杈杈房、茅草房、土墙房,走进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复原区,一排排老房子默默讲述着“家家缺粮断粮”的艰难过往。人均年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长至2020年底的1.62万元,海雀之变正是贵州告别绝对贫困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大力推进贵州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初期,贵州拉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的序幕。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
“1到3月维护产业基地,3到6月外出务工,7月8月收芒果,9月10月卖板栗,冬腊月卖油茶。”深居麻山腹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油迈村的老乡们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穷山窝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贵州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贵州因地制宜发展壮大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以来,这些产业共带动贫困人口753.5万人增收,占贫困人口的96%。
“搬到城里后,日子有奔头!”两年前,覃忠妹一家从深山搬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高洛街道巴纳布社区。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这位朴实的布依族妇女笑得比蜜甜。通过落实好配套服务设施,贵州1/3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
66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变为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勇闯新路,赶超进位跨越发展
202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2015年底落户贵阳市的易鲸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成长为一家具备数据库核心模块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董事长李静说,企业能有今天的成绩,与贵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煤电烟酒”曾是贵州的四大传统产业。为摆脱旧的路径依赖,贵州勇闯新路,以大数据为引领重构后发地区整体发展方式。截至目前,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大数据已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
这些年,贵州创建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开放平台,强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获批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级试验区。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态,贵州持续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运”“组组通硬化路”,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贵州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日益补齐,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得到根本性改善。
从长期靠后到奋起直追再到赶超进位,贵州近年来发展取得的成绩,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薪火相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立足这片红色热土,长征精神已根植于贵州各族群众的血脉,激励人们在发展征程中披荆斩棘。
半个世纪前,三线建设者们扎进茫茫大山,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让贵州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各族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股股清泉顺着高山天渠流淌进稻田,86岁的黄大发正沿着田埂在巡村。“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干,干出来让老百姓看到。”历时36年,黄大发带领乡亲们在绝壁间凿出一条水渠,用行动演绎了“当代愚公”的故事。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用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全省209名共产党员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路上,与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谱写出荡气回肠的赞歌。
民族复兴路上,活跃着贵州年轻人的身影。面对生死抉择,湄潭籍排雷战士杜富国毫不犹豫喊出“你退后,让我来”;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95后”党总支书记罗焕楠,热心为1.8万搬迁群众当“服务员”;曾“背母千里求学”的刘秀祥,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望谟县实验中学一名教师,帮助上千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是根植于贵州大地、反映全省人民意愿、激励全省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站在新的起点,贵州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创新发展 拼搏进取
图①: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王母街道平绕村村民种植榆黄菇,一棚产值可达56万元。 谢 强摄(人民视觉)
图②:贵州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 孙 琳摄(人民视觉)
图③: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全景。 林 民摄(人民视觉)
荒山种茶叶 产业路更宽
本报记者 苏 滨
靠卖茶叶,蒙琴邦去年又挣了十几万元,“早几年前,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蒙琴邦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仙桥村人,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只够吃饱饭。
2018年初,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对照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调减低效作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茶产业被大河镇选中。
说干就干!有当地对发展产业的优惠政策,加上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蒙琴邦和朋友一起,贷款包下仙桥村下甲照组的一片荒山,开始种茶之路。由于长时间撂荒,山上的杂草长得比人都高。为尽快将荒山收拾好,蒙琴邦跟伙伴们起早贪黑地干。
肯下功夫打理,蒙琴邦很快见到效益。“开始卖茶叶那年,足足赚了几万块钱,我从没想到能挣这么多。”蒙琴邦说,看着银行卡里一天天多出来的余额,心想种茶这条路真是走对了。“有了茶叶,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贵州茶园种植面积已达7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贵州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选准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村组通公路 黔货出大山
本报记者 汪志球
贵州人对山的感情是复杂的。如果是游玩,推门见山,水秀峰清,贵州美景美不胜收;可对于出行,群山无际,沟壑纵横,贵州交通山高路远。
车出铜仁市沿河县城,行至中寨镇志强村。两个多小时路程,始终穿行在山腰峡谷,弯弯绕绕,上上下下很难见到一段笔直的路段。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说:“没办法,地貌就是这样,住在山腰,陡的地方坡度有七八十度。以前没路时,车都上不来。”
过去道路不通,出行不便,发展更是没有出路。2014年,全镇14个村有8个是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4.9%,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2017年,贵州下定决心在全省打响“组组通”(村组通公路)大会战,给黔货出山修路。谭鹏飞原来在县交通局工作,被派到中寨“啃硬骨头”。
不到两年,220公里公路密布群山沟壑,全镇6000多户村民从此联系便利,更与山外相通。谭鹏飞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修路书记”,他说,“220公里要投入1.85亿元,国家对贫困山区的倾力支持,起了关键作用。”
今日中寨,路通业旺。靠着“一种一养”脱了贫,种植茶园1万多亩,养殖黄牛、白山羊、生猪共6万多头。赶场赶集、农货出山,车来车往代替人扛马驮,交通之变像酵母一样,带来更多更好之变。
“十三五”时期,贵州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600公里,公路里程增至20.7万公里,机场增至11个,高速铁路增至1527公里,水运里程增至3957公里。重重大山变得交通便利,吸引着更多宾朋畅游多彩贵州。
社区更智慧 数字红利多
本报记者 程 焕
张筱倩是贵阳市花果园社区的业主,早上出门时,她发现楼道有些黑暗,几次按下开关仍不管用,原来是筒灯出现了故障。张筱倩打开手机上的小区物业应用软件,在报事报修栏填上了“走廊筒灯不亮”的信息。下午回家时,楼道已经恢复了亮堂。
花果园社区内高层建筑密布,入住45万人,入驻企业、商家逾2万户,日均人流量100万人次,社会治理难度较大。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落地生根,贵阳市积极创新大数据应用场景,通过大数据手段赋能,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花果园智慧社区的建设便是一个生动样本。
不用刷卡,对着摄像头瞅一眼就能轻松进社区;开车离开停车场时,闸机立刻抬杆放行,系统会从绑定的账号中自动扣费;家里出现烟雾,传感器会自动报警,消防队员很快就能根据位置信息赶到现场……目前,花果园社区治理已经实现了社区治理云脑中心、社区治理调度中心等建设,安保、消防、物业等服务日益精细化。
“在这里生活既方便又舒心,遇到烦心事总能得到及时解决。老人和孩子在家里,上班时我很安心。”社区变得越来越智慧,张筱倩和大伙儿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贵州致力于将大数据延伸到民生各领域,推动大数据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服务相融合,涌现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天网工程”“健康医疗”等一批应用成果,着力解决普惠性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数字红利。
生态绿意浓 饭碗端得稳
本报记者 黄 娴
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地处六广河西岸,石漠化严重,2006年前,森林覆盖率不足12%。“平井无井水,石头挡脚梁。走的是‘毛狗路’,住的是‘杈杈房’。”当地民谣道出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
2006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将古胜村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试验示范点,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为古胜村量身打造了一套石漠化修复方案——“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
动员村民参与,村两委专门琢磨出“五皮工作法”:“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挨家挨户上门动员。
经过一年努力,古胜村退耕还林3000余亩。为确保树能存活,村干部牵头,联合15个村民小组组长,组建起一张覆盖全村的生态防护网,将山林管护责任规划到户、落实到人。
山上有了树,山下“点绿成金”,如今经果林发展到3400亩。目前,全村累计退耕还林3038.5亩,石漠化治理710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9.68%。2017年,全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8万余元。如今,樱桃、枇杷、杨梅、李子等时令水果错季上市,526户群众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收入。
古胜村村民端稳了生态“金饭碗”。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0%提高到2020年的61.51%,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一。
数博会引领 开放迈大步
本报记者 汪志球
贵州重峦叠嶂。重重大山的阻隔,让走出封闭、摆脱落后成为贵州人长期以来的梦想。
2015年,贵州举办首届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通过举办数博会,贵州逐步打造新的开放平台,聚全球之智、借全球之力走新路。
近年来,作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数博会越办越好。2019年,61个国家和地区共803名重要嘉宾参会,展览规模、成果发布、签约金额等纪录不断刷新,数博会成为充满合作机遇、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性盛会和共商发展大计、共享最新成果的世界级平台。
今年4月26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贵州数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20年同比增长超过15%,增速连续6年排全国第一。如今,苹果、英特尔、惠普等国外企业,华为、科大讯飞等国内企业,进驻贵州共抓新机遇;全省共有重点数据中心23个,汇聚来自国家部委、行业龙头、金融机构的海量数据资源,成为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最集聚的地区之一。
贵州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贵阳市委副书记马宁宇说,“数博会已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贵州打造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一个样板。”
开放的样板又何止一个。近年来,贵州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活动,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国际关注度日益增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一对一服务 医疗有保障
本报记者 万秀斌 程 焕
“家庭医生叮嘱我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按时服药,这些招还真管用!”家住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凯德街道梵瑞社区的吴建成说。吴建成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尽管可以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可他每次只有到病情严重时才会去看医生,吃起药来也是断断续续,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2017年,江口县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建设,由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组成家庭医生团队,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生活指导等医疗服务。针对当地常见的高血压等5种慢性病,县里以行政村为网格单元,明确团队和专家组对患者实施“一对一”医疗服务。
“一天吃几次药、每次吃多少,家庭医生都安排得清清楚楚,提醒我按时按量服用。”吴建成分别与县中医院、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室签订了协议,家庭医生每月定期上门为他测量血糖,并免费发放药品。一旦病情有变,则立即联系上级医院的签约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在家庭医生的持续治疗下,吴建成的血糖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江口县共有105个网格服务团队,共筛查5种慢性病患者19364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91.19%,慢性病发生并发症明显下降。
“十三五”期间,贵州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实现“三重医疗保障”全面覆盖,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专项救治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全面落实。
版式设计:沈亦伶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发展新篇
图①:遵义市红军烈士纪念碑。 胡志刚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工业园区,搬迁群众正在制作服装。 黄万鑫摄(人民视觉)
图③:航拍四渡赤水纪念馆。 遵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④:遵义市习水县土城渡口纪念碑。 王 为摄(人民视觉)
遵义市红色义务宣讲员孔霞——
讲好革命故事 传播红色文化
本报记者 黄 娴
“小红去找部队的那条路上,传来了砰砰砰的枪声,刘大爷赶紧上前看,小红已倒在血泊中……”今年3月1日,在遵义市第七中学的开学典礼上,遵义市红色义务宣讲员孔霞动情地讲述着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的故事。
听着孔霞的讲解,学生们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红军历经的千难万险。
现年51岁的孔霞,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的孙女。孔宪权在长征途中曾任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察参谋,1935年2月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受伤。1952年,孔宪权参加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筹备工作,之后成为首任馆长。“爷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老红军的优秀品质。”
“通过整理爷爷的故事了解长征,再讲给孩子们听,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孔霞介绍,她从2013年开始系统学习、整理长征故事,走上红色宣讲之路。2015年,孔霞回到母校遵义四中开设选修课,义务讲解红色文化。她还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纪念碑等地,将长征的故事讲给外地前来研学的学生听,如今已累计向2000多名学生作宣讲。“我会坚持讲好红军故事,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孔霞动情地说。
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防冰技术专家马晓红——
有效防冰抗冰 保障用电安全
本报记者 苏 滨
“经历过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就会明白,线路融冰快一分钟,断线停电风险就少一分,群众安全就多一分。”
2008年初,贵州超过半数县城遭受停电影响。作为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防冰技术专家,马晓红临危受命,参与到抗冰保电保民生的战役中。
“身为党员,理应冲锋在前。”那段时间,马晓红一头扎进实验室,把不同导线半径下的上千种可能排列组合、逐一演算。
当时,500千伏大线径线路的融冰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无经验可借鉴。马晓红和团队一起,不停地在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上较真。历经艰苦攻坚,两套融冰装置样机试验成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直流融冰装置可以解决500千伏大线径线路融冰的难题。直流融冰装置研发成功后,马晓红和团队并未懈怠,又进一步着眼研发车载融冰装置和融冰变压器。
通过推广,目前贵州电网投运的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已达29套,电网防冰体系大大加强,抵御冰冻灾害的能力获得提升,保证了遭遇冰灾时实现“重要线路不倒塔、重要用户不停电、城镇不停电”的总体要求,确保贵州高海拔地区用电安全。
“直流融冰科技项目被评定为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马晓红介绍,团队还着力提升覆冰监测能力,哪怕在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也能精准掌握数据,完善防冰抗冰能力。
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厚学——
千方百计战贫 一心为民办事
本报记者 汪志球
岳父去世半年,岳母瘫痪在床,儿子上小学一年级,面对家庭困难,张厚学异常纠结。“你想去,就去吧。”妻子说。2019年5月,张厚学主动请缨,从安顺市政府办人事科科长转变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镇大营村驻村第一书记。
彼时,紫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大营村又是深度贫困村。攻克贫中之贫,得下非常之功。为摸透村情,张厚学每晚7点到9点,挨家挨户走访,既宣讲党的政策,又了解发展意愿,既熟悉实际情况,又摸清实际家底,既解决眼前困难,又琢磨长远生计。全村走一遍,张厚学心中有了底。
火车要跑快,须有车头带。张厚学从抓基层党组织入手,鼓励大学毕业生、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进入村两委,接着把全村37名党员划分成4个党小组,利用“三会一课”进行教育,提高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张厚学带领大家流转土地1150亩,种植菌草420亩,养殖冷水鱼1.2万尾、小黄牛234头、蛋鸡7.8万羽,建成汽车修理厂1个,每个项目都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
2020年,大营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底的6500元增至1.04万元,村党支部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任务更重,我会继续努力。”张厚学坚定地说。
版式设计:张丹峰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凝聚群众 推动发展 本报记者 汪志球 苏 滨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30日 第 07 版)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贵州全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筑牢凝聚群众、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彰显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优势。
脱贫攻坚中勇挑重担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柱中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管护,彼此配合熟练。以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贫困发生率高达21.7%,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组之间不通公路……
“要致富,先修路!以点带面、强基础补短板,带动全村脱贫致富。”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摸清家底后,驻村工作队队长彭洁理清了思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就要带领群众啃下硬骨头,过上好日子。”
两年多时间,道路连通家家户户,村里搞起了林下生态养殖及高效农产品种植。如今,柱中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正向着乡村振兴稳步迈进。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为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省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选派近5万名干部到基层,把最能打硬仗的精锐力量派到一线,让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贵州逐一制定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攻坚方案,省领导挂帮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全部由市、县领导挂帮,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集中力量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选派21.32万名干部到村开展帮扶,这些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辛劳换来老百姓的幸福,脱贫攻坚连战连捷,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
基层治理中汇聚力量
今年4月12日,贵州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要求到202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伴随城镇化率的提升,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的金元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为民、便民、安民,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党总支探索‘大数据+服务’模式,整合党务、政务、物业等3大类31个服务项目,开通全程代理、网上预约等便捷化服务,推进‘一站式’办结,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琴介绍。
“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192万人搬出大山。如何让这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
铜仁市发挥党组织优势,以“党建+”为统揽,推选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进入社区两委,组建安置点党支部。同时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设立网格党员小组,差异化选配楼栋长。“这样能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广泛的社区治理体系。”铜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杨芬介绍。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通过组建29个党群服务队,构建起搬迁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
“社区成立了党支部,有困难咱就找组织,城里的生活也能适应!”黔西南州兴义市丰都街道永安社区居民郑绍现说。在贵州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断增强。
同奔小康中带头实干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党员带头,苦干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突突突……”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徐朝乾紧盯设备,查看钢丝绳的细微变化,“市场需求在变,使用条件在变,身为党员,要带头把产品做得更好。”
作为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徐朝乾三十四年如一日,不断创新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为公司创造价值2000余万元。有了技术支撑,贵州钢绳持续创新,从电梯升降到桥梁修建,从神舟飞船上天到钻井平台下海,都有公司产品的身影。
火腿加工、林下养殖、白酒产业……在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随着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这个边远的村寨,2018年人均纯收入已超2万元。
“我们要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苦干实干,把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表示,“我们会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村企融合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带领村民继续奋斗!”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贵州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全省各项工作新局面。
真理之光照亮未来(感悟初心) 黄 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30日 第 07 版) 子尹路光滑的青石板,青瓦灰砖砌就的二层小楼,是人们对遵义会议会址的直观印象。每一次来这里参观,都让人心潮澎湃。
遵义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展陈的史料记录下这重要一刻: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各军团、师、连队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各级指挥员、战士们都激动得难以自抑,泪水与雨水交融。
真理之光照亮未来。今天的贵州,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坚持真理,践行初心使命,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多彩贵州 美好家园
图①:栖息在毕节草海的黑颈鹤。
魏运生摄(人民视觉)
图②: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半部件胎圈成型车间内,智能机械手臂正将胎圈有序叠放。
芦晓娟摄(人民视觉)
图③:搬入安顺市西秀区蔡关镇春晖小区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的小朋友们在张贴福字。
陈 慧摄(人民视觉)
图④:毕节市大方县百里杜鹃风景区里,彝族群众在自拍。
陈 澄摄(人民视觉)
图⑤: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菜农喜迎辣椒丰收。
贺俊怡摄(人民视觉)
图⑥:横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
龚小勇摄(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