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鹿心社
图①: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 周 军摄
图②:广西南宁市南湖公园一瞥。 周 军摄
广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八桂大地由此开启了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历程。
党中央对广西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发展赋予“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嘱咐我们“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广西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充分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今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改革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这是解决广西当前面临问题、困难和挑战的基础,是广西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建设壮美广西的必由之路和迫切需要。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广西区位、资源、政策、平台等方面优势,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三企入桂项目落实、行企助力转型升级”行动,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广西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这是广西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我区加快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的必然要求。我们以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引领,加快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与东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向海经济,高水平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努力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求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这是广西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也对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呵护好漓江这个全国全世界的宝贝,治理好西江和北部湾等重点流域和海域环境,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一步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持续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同时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同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把广西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求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必须坚守的重大政治原则。我们将坚决扛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不断促进壮乡人民共同富裕,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不断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将把广西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感党恩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西篇章,努力创造无愧新时代的历史业绩。
本期统筹:邓建胜 杜海涛 欧阳洁
版式设计:张芳曼
迈向全面小康 共圆复兴梦想
记者 邓建胜 庞革平 李 纵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广西的发展、牵挂关爱壮乡群众的冷暖,从西南边陲到开放前沿,从深山天堑到区域枢纽,从贫穷落后到大步迈向全面小康,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5月7日,广西脱贫攻坚成就展在广西展览馆开幕,观众络绎不绝。“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优越的制度,才让壮乡人民告别千年贫困,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的话。
“去年,广西的贫困县、贫困村‘清零’,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为2035年基本建成壮美广西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兼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宏庆说。
发展特色产业是广西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平南县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富硒石硖龙眼产业,有力促进农户增收。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眼界开阔了,生活富裕了。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我们将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汉阳说,“十三五”时期,玉柴集团销售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
“广西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首府南宁重任在肩。”南宁市市长孙大光表示,近年来广西实施强首府战略,就是要将南宁打造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5月18日,搭载57台装载机的广西首趟跨境直通中欧班列从广西柳州南物流中心驶出,开辟了“柳州—莫斯科”新路线。相比传统路线,新路线至少节省2周的运输时间。
“这标志着广西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出口实现‘一路直通’。今后,我们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有序推进铁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中国—东盟运输大动脉,为推进广西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运输保障。”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董事长康维说。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高地”。近年来,广西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我们将以通道建设为载体打造更高标准国际门户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设更高标准自贸试验区。”钦州市市长王雄昌说, 2020年,钦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7亿吨,钦州港作为“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自贸试验区等一批国家级重要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广西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现积极作为。”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王雷说。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广西现有红树林面积9330.34公顷,位居全国第二。穿上雨靴,拿起竹竿,北海市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巡护员戚平家又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戚平家说:“日常任务就是巡查红树林,清理海面漂来的垃圾,同时防止游客误入。”
加快绿色发展,广西突出创新驱动。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半消声实验室,纯电动装载机运行过程中的驾驶室噪声不会超过72分贝,且使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这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有效提升了柳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研发中心监测技术总监黄遂说。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广西在行动。广西投资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十三五”时期,该集团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00万吨。日前,广投集团已启动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编制。
广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
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谐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蒙山县蒙山镇解放社区的居民来自十几个少数民族。近年来,社区创建“民族之家”,组建社区民族时装队、合唱队等文艺队伍,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族群众大融合。
“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广西各民族相亲相爱,亲如一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班忠柏说。保护民族文化,广西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近年来,广西14个设区市均有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西取得的每一步发展、每一点进步,最首要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最重要在于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实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说,广西将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做好“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改革创新
图①: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协合八江风电场,工人正在安装风电设备。 龚普康摄
图②:广西灵山县佛子镇元眼村第一书记方宗福带领群众发展“水稻+禾花鱼”产业。 资料图片
图③: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区鸟瞰。 胡纬综摄
红色教育激发干事热情
本报记者 庞革平 李 纵
初夏的百色市区,阳光照耀的解放街上繁华热闹。古朴的红七军军部旧址静穆地敞开大门,迎接着如梭的游人。门口,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刚劲有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红七军军部旧址原称粤东会馆,始建于1720年,是百色市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群。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百色起义,建立红七军,军部就设在这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七军军部旧址现场管理处负责人王昌文说。
“在部队最困难的时期,即使进入寒冬,战士们穿的依然是草鞋单衣,吃的是树皮野菜……”走进红七军军部旧址,讲解员的讲述将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带入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在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红七军的将士们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一次次战胜了敌人。”前来参观的南方电网广西贺州供电局党委书记覃剑永动情地说,“我们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游客纷纷来到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学习教育,每天约有800多人,周末达3000多人。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红色资源,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王昌文说,今年,百色计划在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一系列活动,讲好讲活党史和革命故事。
守护好漓江的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李 纵 张云河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近年来,这已经成为广西干部群众的共识。
“爸,我还在山里,不回家吃饭了。”张雅君照常给父亲发完留言后,又一次钻进山里。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景观人文科副科长张雅君常带领科室人员跋山涉水,巡查漓江两岸被破坏之处,及时开展生态修复。
“早些年,漓江流域滥采乱挖较为严重。开山炮一炸,村庄房屋受损,烟尘漫天,挖得山头千疮百孔。”张雅君回忆。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改善了漓江生态环境。据统计,桂林已全面完成漓江流域采石场整治工作,关停流域21家采石场,投资2.58亿元,生态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被破坏的地方生态脆弱,绝不能在生态修复施工过程中出现二次破坏。”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檀庆瑞说,生态修复要实现“工艺自然、材料自然、景观自然”。根据实地情况,桂林选择生态网笼、覆土种植等工艺,种植栾树、水杉等乡土植物,恢复自然生态。
“桂林山水天生丽质,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说,“我们一定要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种下百香果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庞革平 李 纵
“时下正是百香果挂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施肥和管护,到今年10月份预计能收2万斤,卖十几万元不成问题。”望着自家的20多亩百香果林,广西陆川县米场镇旺同村村民谭万林充满干劲。
谭万林今年46岁,“前些年,我有三个孩子在读书,自己又没什么技术本事,只能打零工挣钱,养不起家,2015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陆川县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优质百香果产业,实现产业振兴,通过扶持村民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百香果市场前景广阔,我们会联系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为你量身定制种养计划。”村干部的鼓励让谭万林动了心,他开始认真学习种植技术。
在产业扶贫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下,仅一年时间,谭万林试种植的3亩百香果便获得丰收,收入超过2万元。2016年,谭万林成功脱贫后继续扩大百香果种植面积,发展到20多亩。2018年,他成立陆川县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百香果200多亩,12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有了产业,村民的日子更有盼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陆川县委书记潘展东说,脱贫只是起点,要乘着特色产业发展的东风,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截至去年,陆川全县种植优质百香果面积18600亩,今年,该县计划对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给予更大支持。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李 纵 祝佳祺
“民族团结心向党,感恩奋进奔小康”——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村口,一副对联尤其显眼。这是个移民新村,居住着壮族、汉族、毛南族等7个民族。
据陈双村毛苗瑶片区党支部书记韦玉荣介绍,村里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刚从山里搬出来的苗族群众没有水牛,不善种稻谷,当地的壮族、汉族、毛南族群众便给他们提供水牛、收割机,教他们种稻谷。淳朴的苗族群众则用苗乡歌舞和苗家土酒表示感谢。
韦玉荣说,村里先后组建了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每逢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各村屯都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罗嗨山歌”等在这里竞相表演,大大提升了村民对村子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去年5月,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全村人都像过年一样高兴。”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
“村民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文化上相互欣赏、习俗上相互包容。”黄荣彪介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陈双村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打造集饮食、观光、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毛苗瑶”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说,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一碗螺蛳粉催生大产业
本报记者 庞革平 李 纵
“鲜、香、辣、酸、爽、烫,是柳州螺蛳粉的六大特点,没有尝过的朋友一定要尝一尝。”走进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卢敏正通过直播销售袋装螺蛳粉。
一碗螺蛳粉,催生了一座产业园。在位于柳南区的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已有34家螺蛳粉生产及配套企业入驻,吸纳就业近3000人,日产螺蛳粉约150万袋。
“工业化理念是柳州螺蛳粉以袋装形式走向超市货架、电商平台的关键。”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说。
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用好标准化建设推动螺蛳粉产业发展。2016年5月,“柳州螺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正式施行,推动螺蛳粉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柳州还大力培育和发展螺蛳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除产业工人外,还有20万名农民参与原料种植,9万人从事配套产业商务服务。
“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了由‘小米粉’向‘大产业’的转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子林说,螺蛳粉从上游的竹笋、豆角等原材料生产,中游的加工、包装,到下游的商超、物流,再到周边的文旅体验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020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近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品销售收入超130亿元,成为“双百亿”产业。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柳州市将重点打造国家级螺蛳粉全产业链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开展螺蛳粉全产业链品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引领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
就业大局稳服务暖人心
本报记者 庞革平 祝佳祺
“接到电话我就赶过来了,快让我看看有些什么企业在招聘。”接过蓝色尼龙袋,李典华顾不上擦汗就查看资料里的企业岗位、社保政策等信息。近日,在广西资源县梅溪镇,一场热闹的“送岗下乡”活动正在举行。
44岁的李典华,为照顾母亲和孩子,今年4月初从外地返乡,正愁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被邀请参加“送岗下乡”的活动。
“我通过面试打算到县里一家企业做切割技工,还报了电工培训,多学些技能。”李典华对这份工作颇为满意。2021年以来,桂林市共组织各类现场招聘活动37场(次),参加企业617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8万个。
广西昭平县凤凰乡金凤凰饰品工作坊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加工头饰。“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挺好的。”该厂职工黎雨说。该厂负责人杨燕尖介绍,从去年4月份开始,企业逐步享受到稳岗补贴、社保减免缓等政策,不仅顺利留住了工人,还恢复了满负荷生产状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广西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广泛开展“送岗下乡”、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服务活动,深入推进重点企业吸纳一批、自主灵活就业一批、鼓励创业带动一批、公岗安置兜底一批等就业促进活动。“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共206.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版式设计:沈亦伶
坚守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华章
黄文秀——牢记使命 奉献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庞革平 李 纵
整洁的道路两旁花草点缀,一幢幢民居白墙青瓦、错落有致……黄文秀生前工作的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如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
“村民今天的美好生活和黄文秀的努力奉献是分不开的,她在任时为百坭村打下了很好的脱贫基础。”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说。
黄文秀是百色田阳县人,2019年6月16日,她在扶贫路上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2019年,黄文秀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2月,她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
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回到百色工作,立志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2017年8月,她到石漠化片区的田阳县那满镇挂职任党委副书记;2018年3月,她又主动要求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担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
百坭村村民居住分散,黄文秀翻山越岭,用近两个月时间遍访全村1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乡村要发展,必须兴产业。黄文秀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群众摸索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经过努力,全村杉木种植面积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万余亩,砂糖橘种植面积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种植面积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
黄文秀用生命书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她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1年又82天,带领干部群众帮助全村88户418人脱贫。2020年底,百坭村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实现了黄文秀生前的夙愿。
郑志明——
追求卓越 成就大国工匠
本报记者 李 纵 祝佳祺
一身普通的蓝色工装,一穿就是20余年。20多年时间,郑志明从一名普通的钳工,成长为如今的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郑志明说,这是他的心愿,也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做钳工时,郑志明苦练手艺。“0.05毫米是一根细头发丝的直径,当时厂里最好的师傅手工划线钻孔误差能控制在0.1毫米,但这还不够。要成为工匠,首先要把功夫练到极致。”郑志明说。经过认真钻研,勤学苦练,他成功做到手工划线钻孔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不断追求卓越。”郑志明在不断提升自己钳工技能的同时,还抽时间自学了三维建模、机械动力等方面的知识,参与设计并实施完成的创新项目获得6项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成果。
2014年,以郑志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把多年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多年来,郑志明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完成工艺装备515项。他参与设计制造的涂装、焊接、装配等各类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达10多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2.95万元。
2020年11月,郑志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希望能为广西汽车制造业乃至‘中国智造’培养出更多人才。”郑志明说。
合寨村——
支部带领 过上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庞革平 祝佳祺
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的合寨村,是广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首创了村民自治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该村被称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当时我站在这里,群众就蹲在这棵大樟树下,我们没有票箱,用一个装米的竹筒来投票。”合寨村果作屯第一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韦焕能回忆道。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合寨村出现了盗窃、乱砍滥伐等现象。当时,韦焕能和村民们决定,务必要找出一条能治理乱象、维护群众利益的路子。1980年2月,果作屯召开村民大会,投票直选成立村民委员会,韦焕能当选村委会主任。选举当天,果作屯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签名、盖章、按手印……这一年,合寨大队12个屯都成立了村民委员会。
在党支部的团结带领下,如今的合寨村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先后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全国法制宣传示范村等荣誉。2020年,合寨村村党委成立。
近年来,合寨村大力开展党员致富攻坚活动。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万元。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合寨村党委书记蓝锋满怀信心地说。
图片说明:
图①:“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广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获得者黄永腾(前排中)老师为红领巾护界碑小队队员讲爱国主义故事。
防城港市委组织部供图
图②:“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获得者、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长杜丽群(中)正在与同事分享工作经验。
资料图片
图③:南丹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结对帮扶干部(右)在八圩乡甲坪村贫困户家中走访。
唐广生摄
图④:雄伟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张丹峰
凝聚各方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 兴边富民
记者 庞革平 张云河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历来非常重视强基固本、兴边富民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立足实际,通过党建引领,把各方力量和资源集聚起来,强化基层治理,努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
由于历史原因,广西边境地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兴边富民,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广西,为打通农村基层党员尤其是抵边村屯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一些边境乡镇开设了“国门党校”。靖西市湖润镇国门党校一开课,就吸引了不少基层党员主动前来接受培训。“困扰我们多年的乡村党员教育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该镇党委组织委员赵峰说。近年来,当地以创建“边关党旗红”党建示范带为契机,扎实推进基层党建。
“有了国门党校,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培训,非常方便。”靖西市南坡乡逢鸡村党总支书记李海滨说。
在北部湾与北仑河入海口交汇处向远处眺望,江心的界碑巍然屹立。这里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的村庄——防城港市东兴市竹山村。
自东兴市实施“百里百村红边”党建工程以来,竹山村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打造以红色资源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形成了一条集海洋观光、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边海旅游路线。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看到新入职的小韦配制的青饲料和精料比例不对,退役军人黄真达连忙跑去手把手教他养牛诀窍。黄真达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身边乡亲们致富义不容辞!”
退伍多年,黄真达积攒了不少养牛经验。2016年底,宁明县富练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黄真达主动加入并担任养殖场主要负责人。这些年来,他积极为当地群众提供养牛技术指导,发动大家利用自家丢荒土地种植牧草并销售给合作社,安排部分村民在养殖基地从事养牛工作。在他的带动下,171户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增加了收入,户均增收400元以上。
“九分石头半分土,还有半分露露头”,曾是那坡县平孟镇念井村西马屯环境的真实写照。为了让边境瑶寨旧貌换新颜,那坡县实施民房改造、技能培训等10个扶贫项目,积极培养能人党员,“一帮一”帮扶瑶族同胞发展板蓝根等特色产业,昔日“西马悲歌愁断肠”变成“西马人民唱新歌”。
“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要打造好幸福家园,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念井村党总支书记农荣誉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近年来,广西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兴边富民等工作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参考,推动各地打破常规,由县乡两级党委直接掌握一批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守边固边护边和农村致富带富一线表现优秀的青年边民情况,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发展党员数量有效提升,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增强,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探索基层治理新机制
“目前,我们依托镇‘大党委’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宣传与动员工作,效果很好。”大新县硕龙镇硕龙边境派出所指导员邹异发说。
近期,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压力加大。在当地防疫指挥部的指导下,大新县各乡镇和部门迅速组织350多名党员干部进驻硕龙镇开展工作,构筑起一道道安全保卫屏障。
近年来,广西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行“大党委”制。主要做法是,把驻地单位组织起来,由驻地单位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兼职委员,推动党建工作联做、基层治理联抓、脱贫攻坚联促、服务难题联解。
“在合作社,我主要参与边贸运输,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村民黄卫金说,他们一家人享受着合作社带来的红利,已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妻子黄小庆在过驳货场做装卸工,月收入约2000元。
在党建引领下,广西的区位优势逐步转化为开放的优势、发展的优势,通过建立各种合作社,桑蚕、水果、甘蔗、坚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红色基因代代传(感悟初心) 邓建胜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6日 第 11 版) 绿城南宁四季如春,位于市区中心区域的南湖公园内,李明瑞、韦拔群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上的红色雕像巍然矗立,雕像前方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瞻仰者。
红色雕像的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纪念李明瑞、韦拔群等同志 百色起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总有不同年龄、不同口音的人在雕像前肃立,向先烈宣誓、献花。
广西红色资源丰富。这座1984年建立的纪念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李明瑞和韦拔群英勇战斗的光辉革命历程,凝聚着广西各族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
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八桂大地涌现了一大批像李明瑞、韦拔群那样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个个像黄文秀、梁小霞那样的英雄模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如今,这些红色基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了壮乡人民的血脉之中,必将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丰厚滋养。
八桂大地绘新图
图①:“十三五”期间,广西537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图为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脱贫村夏福村新貌。
资料图片
图②:在防城港中一重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技术攻坚。
何学俏摄
图③: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贫工业园电子生产车间一派繁忙。
蓝建强摄
图④:游人在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游玩拍照。
周 军摄
图⑤:广西北部湾港北海铁山港区一瞥。
资料图片
图⑥:风景优美的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
朱昌敏 马 境摄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