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农业篇

时间:2021年06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记者 高云才 郁静娴

  图①: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青谷村,农户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冯树风摄(人民视觉)  

图②: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张桥村,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  王高超摄(人民视觉)  

图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鹤山农场秋收作业场景。  岳静华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

  垄头金满地,又迎麦收季。“瞧这金灿灿的麦粒,真是喜人!”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笑逐颜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如今,在大江南北的希望田野上,平田用上了北斗导航,喷药用上了无人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地的好帮手,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一幅幅壮美画卷。

  粮食产量攀新高,大国粮仓根基牢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产能持续巩固。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264亿斤,增长到2020年13390亿斤,并连续6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国粮仓根基越来越牢固。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创造了用不足世界9%的土地资源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伟大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完善制度供给,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不断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亿万农户吃下定心丸,全国2亿多农户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扩大种植面积,稳住粮食生产根基。

  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恢复早稻生产,确保水稻面积常年稳定在4.5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今年,我国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提升生产能力,确保产得出、供得上。

  实施藏粮于地。今明两年,我国每年推进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

  实施藏粮于技。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全国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历史,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

  粮食生产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旧动能转成新动能,丰收画卷越来越斑斓多彩。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我们牢牢端稳了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结构向优。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村民乔明儒说。把优质水稻作为种植结构调整方向,依托水稻种植、加工和销售,优质粮卖上了好价钱。

  智能温控、喷雾降温、疫病自动识别诊断……在甘肃省瓜州县德品金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养殖场,一个“智慧大脑”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思路,稳定东北优势区玉米生产,增加大豆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粮棉油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发展方式向绿。

  天蒙蒙亮,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的水稻田里,一笼笼肥硕的龙虾被村民用虾网拉了上来。村党总支书记徐洪展说:“小龙虾的代谢产物作为肥料供给水稻,减少了化肥施用,提升了大米品质,去年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养了地,少施了化肥。”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40.2%,农药利用率达到40.6%,分别比2015年提高5个和4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累计创建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5万个。

  ——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形态向新。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村民乔文志领办了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运用数字技术,打造集育种研发、基地种植、稻米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大幅增收。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构供应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3万家,农产品加工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父辈挽裤赤脚、蹚田水,弯腰劳作一整天也只能耕作半亩田;现在乘坐式插秧机,一天插秧五六十亩不在话下……”种了大半辈子地,江苏省泗洪县四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成富见证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变迁。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8.4万千瓦,1978年达到11750万千瓦,到2019年达到10.28亿千瓦。

  ——给现代农业插上翅膀,科技引领农业未来。

  在安徽省凤台县智慧农业园,一个个玻璃温室大棚里,西红柿、黄瓜等各色果蔬挂满枝头。技术经理王增辉说:“这里种着叶菜、茄果类共4个系列28个品种,全部采用无土栽培,通过有机水溶肥精准滴灌,营养吸收率比普通种植提高一倍。”

  截至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新台阶,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4.5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把蘑菇卖到了海外,家庭农场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康怡家庭农场负责人余培英说:“俺家经营土地120亩,生产食用菌、核桃、蔬菜,年产值110万元,这个规模对俺来说,合适!”

  目前,全国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超过300万家,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4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版式设计:汪哲平

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朱 隽

  千里沃野,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今年夏粮丰收在望,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季。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农业基础薄弱等困难,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新世纪以来,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是党的“三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革命时期,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深化,农业快速发展动力十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农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是农业现代化实现质的飞跃。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从人拉牛耕升级到依靠农业机械、无人机等现代装备,从“望天收”的低产田升级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从大水大肥、粗放生产转变成节肥节药、绿色生产,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转型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发展不断增添新活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当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丰收中国 最美画卷


  图①: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大场镇胜水龙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电商团队在草莓大棚里直播带货。

  韩加君摄(人民视觉)

  图②: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东阳村,绿树映着红瓦,一幅田园乡村新画卷。

  王  强摄(人民视觉)

  图③:河北省沧县兴济镇南堤村稻田,村民正在起获蟹笼。

  苑立伟摄(人民视觉)

  图④: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营盘河村,蜂农正在查看蜂巢。

  章  磊摄(人民视觉)

  图⑤: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右一)在田间测产。

  范  军摄

  图⑥: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的千垛菜花。

  刘  燕摄

  版式设计:张芳曼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