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永远铭刻史册的伟大胜利(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本报记者 杨学博 张 垚
“强大的新中国,是多少抗战英雄的血和汗成就的。”“今者若忘旧耻,愧为吾国吾民族之后!”“望英雄安息,我们将会接过你们的接力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留言簿上,一行行或娟秀、或工整、或豪纵的字迹,读来让人不禁身暖心热。
“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日子。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端。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号外!号外!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报童挥舞手中《新华日报》号外、激动呼喊的场景被历史定格……这份号外上,醒目的特大号字“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无条件投降”,如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在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中华儿女粉碎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的图谋,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爱国主义是一面壮丽旗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研究员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在于爱国主义迸发出了历史伟力,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撰写《论持久战》,科学系统地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夜袭阳明堡、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坚持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首先体现在以卓越的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卢沟桥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麻雀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民族中蕴藏的磅礴力量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苏联给予中国抗战有力的物资支持,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白求恩、柯棣华、贝熙叶、拉贝、林迈可……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昭示未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
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峥嵘岁月)
记者 刘 学 葛亮亮 梁 宇
图①:观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
图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景。
图③:郑福来在卢沟桥上讲述抗战故事。
图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型雕塑《铜墙铁壁》。
资料照片
1937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1945年8月15日,也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以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取得了伟大胜利,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宛平城墙坑坑洼洼的弹痕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载历史沧桑的展品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里,参观者或低语、或沉思、或感叹。参观人群中,一位父亲低声对儿子说:“当年,就是在这里,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中华民族这头‘睡狮’苏醒了。”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见证了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奋起抵抗的决心。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就通过电波激荡着亿万国人的心:“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民族实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讲起这段历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激动不已:“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召唤全中国的各党派各界各军、工农兵学商,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增兵中国,妄图速战速决,在几个月内就使中国屈服。但是,中国全民族抗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占广州、武汉,其攻势达到顶点,此后就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3年,八路军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直至最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耻辱。”张云逸大将的孙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说,中华儿女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取得完全胜利、获得民族解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后,在华北战场,国民党军队从前线大规模后撤,八路军则朝着相反方向大步挺进敌后沦陷区。此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历史充分证明,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政治力量可以把全民族团结起来,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撰写《论持久战》,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战争最初阶段就富有远见地指明了战争整个趋势和发展过程,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面对国民党的挑衅,中国共产党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依然以民族存亡为重,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纵观抗战始终,之所以能够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说。
1938年12月,日本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自此,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评论道: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整个抗战中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指战员伤亡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伤亡600多万人。
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讲解员介绍:“抗战时期,中国军人凭着一腔血勇,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依然手持大刀奋勇杀敌,不畏生死,令人敬佩。”八路军用过的文书、枪套,新四军的军鞋、搪瓷碗,缴获的日军武器及装备,中国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示意图……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
抗战时期,作家巴金写道:“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就是这样,为了民族生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口,刚刚看完展览的北京市民朱女士感慨:“我带女儿过来学习抗战历史、缅怀先烈,让她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卢沟桥畔宛平城,阳光下已经有些暖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雄伟庄严,纪念馆前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格外醒目。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感悟初心)
张 垚
翻开1945年9月3日的《新华日报》,二版中线位置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格外醒目:“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幅笔力遒劲的题词,抒发了一个伟大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喜悦和豪迈。墨迹晕染,露来霜往。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的史册上。
以枯草、树皮和棉絮果腹的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直至牺牲;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的张自忠,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纵身跳下悬崖……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无论是殉国将领,还是众多英雄群体、普通民众,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不屈脊梁,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日战争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恒久照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神上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伟大抗战精神不仅属于那段血与火交织的不屈岁月,而且历久弥新、超越时空,不断给予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抗战伟大胜利为起点,中国人民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发愤图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继续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勇于斗争,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卢沟桥镇老镇长——
“要把抗战历史告诉更多人”(亲历者说)
郑福来,卢沟桥镇的老镇长,今年已经90岁,世代居住在北京西郊的卢沟桥畔。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炮弹就在他家的房前爆炸。作为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讲述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成为郑福来一辈子的事业。从1951年开始,郑福来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直到现在。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讲解抗战历史,郑福来老人从不喊累。“年龄大了,我得抓紧时间。”他说自己正在整理材料,准备传给后人,“要把抗战历史告诉更多人,把伟大抗战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场景,成为郑福来永生难忘的记忆。
灾难绝不能重演,历史绝不能忘记。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中国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一再证明,在强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老人自豪地说。
几十年来,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学校、社区、军营,听过郑福来讲解抗战历史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他最喜欢给孩子们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让他们知道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让孩子们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以此激励他们爱党爱国、奋发图强。”
2015年7月7日,北京市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办事处的张妍正式拜郑福来为师,跟着他学习讲解抗战历史。
“这是值得干一辈子的事,我一定认真讲解,将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今年34岁的张妍是所在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她说:“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爱和平。我的老师1952年就入党了,我要以他为榜样,讲好抗战历史。”
卢沟桥下,永定河水缓缓流淌;宛平城墙上,侵略者的弹痕将历史凝固。从亲历者到讲述人,郑福来用一辈子的坚守,传承着抗战精神。
刺刀永不卷刃(党旗飘扬)
步 超 付 聪
战旗猎猎,刺刀熠熠。“我是‘白刃格斗英雄连’第4732名战士,我为我自己自豪。”“我记得‘白刃格斗英雄连’为国捐躯的121名前辈,他们英勇杀敌、视死如归!”日前,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白刃格斗英雄连”新兵入连授刺刀仪式庄重举行。
“白刃格斗英雄连”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1940年8月21日,在百团大战的大洛坡反击战中,战士们与日军白刃格斗,展现出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英雄气概。战后,该连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称号。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二十五团八连。成立之初,队伍由青年学生、进步工农、游击队员混编而成,没有作战经验。通过不断学习,战士们思想受到了教育,认识到为何参战、为谁而战,同旧军阀彻底划清了界限。这支由我们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淬火而生,逐步成为不畏牺牲、誓死亮剑的英雄连队。
翻开英雄连的史簿,坚守蹄子堰、阻击温庄前、血战关家垴、激战南平集、首夺老山顶,大小战役战斗百余次,战功赫赫;获得“英勇顽强”“攻无不克、守无不胜”“钢铁堡垒”等荣誉称号,威名远扬。
如今,“白刃格斗英雄连”成为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连队。“一心向党、一往无前、一锤定音”的红色血脉在一代代官兵身上流淌。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习近平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徐徐驶过天安门,连队战旗再次接受检阅。
这支连队参加过巴基斯坦首届国际陆军“体能与战斗技能”竞赛、东盟防长扩大会反恐专家组联合实兵演习等重大演训任务,多次被陆军、战区陆军、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新时代强军号角催发兴军使命。连队战士张超说:“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白刃格斗英雄连’传承人,我们一定听党话跟党走,顽强拼搏,苦练打赢本领,让战旗高高飘扬!”
百团大战 抗战史上的伟大壮举(峥嵘岁月)
记者 胡 健 杨学博 曹 平 赵渊杰
山西阳泉的狮垴山主峰上,百团大战纪念碑犹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指苍穹。石碑上,“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鎏金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曾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西行400米,如今是百团大战纪念馆所在地。8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长空,阵阵爆炸声惊天动地,永载史册的百团大战由此打响。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对侵华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史称百团大战。
战果赫赫 振奋人心
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一组浮雕映入眼帘。狮垴山战斗、正太铁路破袭战、康家会战斗、东团堡战斗……生动再现了百团大战主要战斗场景,将人们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0年,日本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抗战出现了空前的投降危险。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利用重要交通线对根据地进行分割和“扫荡”,不断增加据点,加紧推行“囚笼政策”。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战斗。
“百团大战共分为三个阶段”,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陆茜讲解百团大战经过:“第一阶段为交通总破袭战,破坏敌人在华北所占领的主要交通线,重点是正太铁路。第二阶段主要任务为攻坚作战,对日军盘踞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第三阶段主要反击日、伪军报复‘扫荡’”。
百团大战爆发后,遭到迎头痛击的日军惊呼“损失巨大”“对华北应有再认识”,日军的嚣张气焰遭到沉重打击。
毛泽东看到八路军总部发往延安的战报后,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百团大战,战果赫赫。到1940年12月初,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获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胜利消息传到重庆、香港等地,被悲观情绪笼罩着的人们沸腾了,各大报纸、刊物纷纷刊发评论,称这是“夹缝中间的捷音”“最近国内最痛快的一件事”。百团大战不仅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更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浴血奋战 百炼成钢
带伤指挥英勇牺牲的李和辉、担任掩护任务不幸中弹牺牲的吴隆煮、靠前指挥不幸牺牲的谢家庆……百团大战纪念馆内,矗立着一座高3.2米、长227米的英烈墙,上面镌刻着4860位在百团大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姓名。英烈墙前,参观者仰头凝视。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广大八路军指战员抱定血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
交通破袭战是百团大战的重要一环。许多参战部队、游击队、民兵灵活运用游击战、运动战和攻坚战,掌握了破路与战斗结合、袭击与围困并用、土木作业等多种战法,破坏了正太、同蒲等铁路交通线,歼灭了大量日伪军。
“正太铁路破袭战中,我所在的385旅769团奉命坚守阳泉县狮垴山”,回忆起百团大战,八路军老战士贾柏森曾经这样讲述:“日军火炮狂轰滥炸,子弹贴着头皮嗖嗖飞,教导员不幸中弹倒地。我带领另外两名战士,用仅有的几枚手榴弹、几十发子弹与敌人周旋,直到主力部队成功击溃敌人。”
100多个团的部队,在多条战线上与日军连续作战。百团大战使八路军部队战斗力得到提升。彭德怀这样评价百团大战对八路军自身的影响:这次的百团大战,乃是八路军战斗史上光荣传统之一,八路军全体将士必当保持这种传统,发扬这种传统,在将来华北战场上更加创造伟大的战绩。
军民同心 胜利之本
从百团大战纪念馆向东出发,大约50公里处,娘子关火车站静静矗立。这座山中小站,背靠“一夫当关,万将莫敌”的天然要隘,见证了抗战时期的血雨腥风、民族危难关头的群众伟力。
1940年8月20日晚,娘子关战斗打响。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右纵队第五团冒雨奔袭,猛攻敌人堡垒。与此同时,当地百姓趁着夜色的掩护,对这一带的铁路、公路、桥梁及通信线路等进行彻底破坏,并将磨河滩铁路大桥及敌人的堡垒、工事全部炸毁,配合八路军给日寇以重创。
八路军将士拼死杀敌、浴血奋战,民兵、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战斗。他们与八路军将士一起撬铁轨、烧枕木、砍电杆、收电线,冒着炮火运送伤员,把拥军鞋、拥军衣送上前线,展现极大勇气和智慧。在百团大战中,仅平山、灵寿两个县就动员了3500多名民兵分配到各部队,晋中军区发动10万人,对日军占据的公路、封锁沟进行破坏和填埋。
刘伯承在接受《新中华报》采访时说,人民群众“英勇助战的精神,令人感动得落泪”。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日军不得不承认,因为民兵、群众的包围,“陷入苦战”。
“充分依靠民众的磅礴力量,做到兵民一心,这是百团大战胜利的根本。”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石玮说。
今天,徜徉在娘子关景区,山清水秀、城奇关险。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带领下,周边居民开起农家乐、加工纪念品,吃上了旅游饭。巍巍娘子关,见证了枪林弹雨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也记录着脱贫致富路上党和人民的心心相印。
救亡图存 中流砥柱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至艰时刻,百团大战犹如一声惊雷,划破黑暗、照亮天空。“百团大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这次战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国防大学教授范晓春说。
陈列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展柜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文本已经斑驳,然而“抗战到底、团结到底”的号召依然力透纸背、令人热血沸腾。
从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组织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战;七七事变后提出愿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再到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中国共产党以最坚定的抗战意志、最坚决的抗战行动,制定和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范子侠的话,刻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一号展厅墙上。不少参观者在这里驻足良久,陷入深思。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扛起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重任,无数共产党员前赴后继、英勇向前,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百团大战的硝烟已然散尽,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一往无前。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图片说明:
图①:百团大战纪念碑。
图②:“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浮雕。
图③:1940年12月,《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论“百团大战”的伟大意义》。
图④:百团大战要图(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
图⑤:“白刃格斗英雄连”指导员在向战士们讲解战斗故事。
杨 勇 何 松摄影报道
图⑥:地道中土电话绳头上固定的竹筒。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供图
(以上图片除署名外,由山西阳泉市委宣传部提供)
地道里的土电话(党史撷英)
记者 何民捷 苏 超
电影《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民兵队长高传宝用竹筒向地道里的民兵下达命令:“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
这个竹筒是“喊话筒”,从高处往地道里传递信息主要靠它。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管委办主任周明慧介绍说:“在地道里面还有一种土电话,民兵将竹节两头绑上猪脬,中间穿上细绳,拉紧,利用绳子振动,就可以交流通话。”
在冉庄村,当年村头的老槐树仍然挺立,树上挂着的那口饱经风雨的老钟,见证了峥嵘岁月里的战斗故事。这里已建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土电话就收藏在纪念馆里。
在地道里作战,是抗日军民在斗争中摸索出的战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大平原上,秋后没有了高粱、玉米等作物形成的“青纱帐”,人们就无处藏身。群众开始在偏僻、低洼的野外和村里挖隐蔽洞。最初的地洞为单口洞,不便于转移,一旦被敌人发现难免遭受损失。后来逐步把单口洞改成双口洞、多口洞,然后又逐步加宽加长,从隐蔽地洞发展成为地道。
随着经验的积累,游击队和民兵开始挖掘“战斗型地道”。各家地道相连,便于机动,又增添了射击孔,用于打击敌人。地道与水井相通,既可通气又可取水排水。冉庄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4条地道主干线和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支线24条,全长达16公里。如此一来,游击队和民兵就克服了人少武器少的困难,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93岁的老民兵李恒彪,参加过地道战。说起当年的事,老英雄记忆犹新:“我们藏在地道拐角处,敌人子弹可不会拐弯。我们瞅住机会就能打他们。”“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地道战让敌人闻风丧胆。
当时冉庄还成立了妇救会,男女老少齐抗战。“雪白的小棉花忙在手里摊哎嗨,缝在棉衣里同志们身发暖,依儿呀呼嗨……”抗战时期,妇女们最爱唱的就是这首支前歌谣,从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团结一心、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
地道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有效形式,是人民战争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正是依靠人民战争这个重要法宝,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