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汇聚无往不胜的力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时间:2021年06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甘肃会宁,红军主力会师之地——

  汇聚无往不胜的力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记者 董洪亮 白 龙 李洪兴 王锦涛

  甘肃会宁,黄土高原之上的“红色坐标”。古城一角,会师楼静静伫立,俯瞰脚下这片浸润着长征精神的大地山川。

  “潮涌三军喜相聚,贺电齐致飞会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如今,驻足会师楼前,高天澄澈,红旗漫卷,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红军会师旧址,会师塔矗立,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镶嵌在塔身正中。

  巍巍纪念塔,犹如长征英雄史诗结尾的巨大惊叹号,也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为后人讲述着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传递着永不磨灭的理想信念。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靠的状况下,踏上了坚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秋,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5月,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的红一、红十五军团和红八十一师、骑兵团等1.3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西征,以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扩大红军,争取西北抗日力量的联合。此后,红二、红四方面军进入甘肃。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在即,地点选哪?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杨婷介绍,会宁是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红色会宁,汇聚起中国革命的滚滚铁流。

  电报、步枪、军号、草鞋、印章……走进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革命文物见证着苦难辉煌,记录着感人故事。“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红军会师之际,正值抗日烽火渐起,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陕甘宁根据地,担负起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新使命。因此,会宁会师意义重大。”杨婷说。

  精神的光辉永不灭,信仰的力量永相传。“通过这些实物、图片的展示以及生动的讲解,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被红军长征中的伟大精神震撼,被先烈们的豪情壮志感动。”纪念馆留言簿上的话语,折射出革命先辈们坚强意志、伟大理想的感染力,彰显出长征精神穿越时空的影响力。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介绍,自2006年10月开馆以来,两万多个团队的党员干部前来会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0年以来,会师旧址接待游客每年都在100万人次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会宁,跟随先辈的足印,感受信仰的力量。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表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才能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走好每代人的长征路。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峥嵘岁月)

  ——探访红军主力会师地甘肃会宁

  记者 董洪亮 白 龙 王锦涛 李洪兴

   

  图①:老红军李克玉的小军号。

  图②:会宁县苏维埃政府印章。

  图③: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会师塔。

  图④:会师旧址的会师楼。

  图⑤:彭德怀留在会宁当地的铜水壶。

  资料照片

  青砖红墙的会师楼,巍然高耸的会师塔……走进位于甘肃省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劲柏傲寒,苍松挺立。

  甘肃会宁,一块红色热土。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艰难险阻,在会宁和将台堡实现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荣珍说。

  铁流汇聚

  会师门,过去叫作西津门。“因为红军当年从此门进城,后改名为会师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杨婷说,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翻越六盘山……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纵横十余省份,最终实现胜利会师。

  “会宁县文庙大成殿,当年,庆祝红军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就在这里举行。”杨婷讲解道。联欢大会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并号召会师部队“更要团结一心,互相尊重,并肩作战,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欢呼声冲天而起,回荡在会场上空。

  “当晚,会宁城内人头攒动,彩旗飘舞,这座偏僻的小城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杨婷说,县城成了红色的海洋,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写道,三个方面军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李荣珍介绍,大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红军三个方面军数万里长征历程的胜利结束。三支主力红军会师西北之际,正是抗日战争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之时,会师后的红军将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职责。

  现在,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一角,一份当时的“党员登记表”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表格是手工绘制,党员信息是:李道存,19岁,属于通讯连,籍贯为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红军从会宁离开时,登记表遗留在县城周家大院。为保存这份登记表,当地群众周大勇的母亲把它缝进枕套。1996年,登记表被周大勇发现后并上交相关部门,2000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党旗为证,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战士的坚定信仰,红军才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杨婷说。

  鱼水情深

  红堡子村,隶属会宁县郭城驿镇,1936年秋开门迎红军,后被授予“支援红军模范村”称号。“这里地处两县交界处,是红军会师必经之地。”红堡子村党支部书记齐占虎说,当时红一方面军的同志找到当地民团团长王瀚,希望允许红军进驻红堡子。

  “得知是红军,老人亲自迎。”王瀚后人王东良说,王瀚带领村民升起红军旗帜,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不仅热情款待,还捐献了钱粮和枪支弹药。在一份1936年9月的《红色中华报》上,有这样的报道:“仅在郭城驿一地,就筹集粮食四五百石。”

  “红军将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的用的,按价付款。”会宁县政协原副主席王文汉说,红军进城后,有一些住在百姓家。“他们就在院里搭个棚,席地而睡。”王文汉说,吃喝用度,红军记着账,临走前都付了钱。王文汉珍藏了两枚红军付款用的银圆,曾有人慕名前来,出高价收购,“我说,给多少钱都不能卖。后来我捐给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王文汉说。

  作风优良一家亲,党的军队得到了会宁人民倾力支持,筹集了大量粮食、钱物。据不完全统计,会宁为红军筹集粮食近500万斤,布匹衣物6380件(匹),还有大批银圆。“全县有400多人参加了红军。”杨婷介绍,朱德总司令在离开会宁时语重心长地说:“会宁人民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红军的支持,谢谢父老乡亲!”

  悠悠祖厉河,浓浓鱼水情。在一次战斗中,一位红军连长不幸牺牲,村民们以最高的礼遇,安葬了这位英雄。多年来,这位连长的坟墓几经迁移,如今位于红堡子村的一处山坡上,墓碑上刻着“红军先烈黄连长佚名之墓”。“大家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也不晓得叫啥名,只知道姓黄,是个连长。”王东良说,逢年过节,总有村民到墓前祭奠,85年来从未间断。

  新的胜利

  有党史研究者曾这样总结:瑞金是红军长征的出发点,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会宁是红军长征的会合点,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长征胜利结束,新局面就此打开。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936年11月21日在环县山城堡全歼胡宗南部232旅及234旅两个团,以辉煌的胜利展示了红军会合后的力量。”李荣珍介绍,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会宁,一则“小红军救魏煜”的故事家喻户晓。1936年10月9日,会宁城门楼前红旗飘扬,军民敲锣打鼓,准备迎接大部队。当地居民魏鸿儒的儿子,年仅3岁的魏煜,跟着贴标语的小红军战士,来到县城西门附近的一条街上。突然,天空传来敌机的轰鸣声,人群四散,炸弹落下。年幼的魏煜,被小红军挡在了身下。敌机飞走,硝烟散去,人们在牺牲了的小红军身体下,发现了得救的魏煜。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摆放着这位小红军的画像。“为报恩情,魏鸿儒将小红军葬在了祖坟旁,并立下一条规矩:只要魏家还有一个人,就要永远祭奠这位小红军英雄。”杨婷说,魏煜成家后,给三个儿子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以此让后辈儿孙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继续长征,也寄托着当地群众的美好期待。“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年“七一”前后,甘肃会宁的很多党员干部都要再次走进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有党的领导,有长征精神,乡村振兴,我们干劲十足。”齐占虎说完,便吼了句村民自编的秦腔,“昔日黄滩绿树阴,盐碱地里能生金”……

  聆听穿越时空的回声(感悟初心)

  筱 理

  一件件红色文物,穿越历史的时空,带给人心灵的震撼。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处处激荡着长征精神的铿锵回声。

  1936年10月,红军战士赵文有随部队来到会宁,因身负重伤而留下,会弹三弦琴的他常给群众弹唱红色歌曲;同年10月,大墩梁战斗打响,司号员李克玉吹响冲锋号,鼓舞将士冲锋杀敌;1996年,会宁居民周大勇发现了母亲保存在枕头套里的一张党员登记表,记录了红军李道存的党员信息……三弦琴弹奏出红色旋律,军号吹响战斗号角,党员登记表见证着忠诚和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大地上的红色遗迹更好地讲述这些革命故事,让红色文物更好地传递不变的初心,才能让党的历史铭记在人们心间,使伟大精神更好传承。

  历史是深沉的,讲好红色故事,让历史生动起来,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是这里最早的讲解员。为讲好长征故事、会师故事,她在家读书,读着读着,自己感动得哭了起来。以前死记硬背地讲,现在用心琢磨着讲,一个个内化于心的生动故事,串起来就是一段直击人心的长征史。她说,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代代相传的伟大长征精神,凝聚砥砺奋进的精气神。用心传递这份感动,才能让更多人感受信仰力量、触摸历史脉搏。李俊丰说,在一次面向小学生的讲解中,当介绍到大墩梁战斗,讲述牺牲先烈的故事时,很多孩子流下了泪水。她说,其实孩子们对红军故事的理解,比我们想象的要深。由此可见,从娃娃抓起,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先烈们冲锋的身姿、不屈的抗争、顽强的挺立,激励着一代代人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向前。

  今天,借助传播手段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拉近人们与红色文物的距离。采访时看到,借助多媒体手段,会师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参观者沉浸其中。这提示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走近党的历史,或可在沉浸场景中触摸过去,或可与历史人物“对话”……历史,从未离我们远去。

  创新传播手段,更好地铭记苦难与辉煌,才能让更多人熟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创新地传承、悉心地守护、用情地传播,也才能更好地纪念那段峥嵘岁月,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写道,“幸福是祖祖辈辈奋斗出来的,不忘过去,奋斗当下!”的确,讲好昨天的故事,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汲取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开拓更加壮丽的新征程。

  一把小军号 浓浓战友情(党史撷英)

  记者 白 龙 李洪兴 王锦涛

  岁月无言,历史有证。走进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一件件红色文物让人不禁发问:是什么让革命先辈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静静陈列在展柜一角的一把小军号,见证了会宁县大墩梁阻击战的惨烈场景,也见证了一位红军老战士的革命情怀。它的主人,就是红四方面军5军39团司号员李克玉。

  纪念馆解说员杨婷说,会宁会师后,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将大会师后的红军一举歼灭,于是派出5个军分4路围堵红军主力。大墩梁阻击战就是双方在会宁地区进行的6次大的战斗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6年10月23日,大墩梁战斗打响,年仅17岁的司号员李克玉吹响了冲锋号,红军将士们奋勇杀敌。战斗中,李克玉腿部受了重伤,不能随部队一起北上,就和其他战友一起留在当地养伤。军长董振堂安抚伤病员说:“伤好以后,我亲自来接你们归队。”

  养伤期间,李克玉整日都把小军号带在身边。伤好以后,李克玉又每天抱着这把小军号站在大墩梁山头上,凝望着北方的天空,盼望战友们出现。然而,他不曾想到,董军长和很多西路军将士已长眠在了河西走廊。

  上世纪60年代,李克玉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他的小军号成了村民上工的工号。1986年,会宁会师50周年时,年近古稀的李克玉带着心爱的小军号再次登上大墩梁,和70多位老战友故地重游,紧紧相拥。战斗友谊穿越几十年的时光,见证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红飘带映照新的长征路(薪火传承)

  记者 董洪亮 白 龙 李洪兴 王锦涛

   

  图①: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

  资料照片

  图②:《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

  资料照片

  图③:朱德用过的讲桌。

  资料照片

  图④:红军战士用过的物品。

  记者 王锦涛摄

  图⑤: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资料照片

  甘肃会宁,祖河与厉河在此汇合,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在当时的会宁城,历尽艰辛的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

  红军的海洋,红色的铁流,凝聚成一条红飘带。如今,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一座名为《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巍然矗立,标注着革命昂扬向上的姿态。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如今,我们心系红飘带,踏上新时代的长征路。

  接过旗帜,传承红色基因

  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件革命文物——红军宣传队遗留在会宁的三弦琴。

  这把三弦琴的主人,是一位红军老战士,红四方面军宣传队队员赵文有。当年,部队经通渭穿越西兰大道时,遭到敌机轰炸,赵文有身负重伤,不得不留在会宁养伤,这把琴也随他留了下来。有空时,赵文有都会给乡亲们弹唱革命歌曲。

  三弦琴奏响革命的旋律,传递信仰的力量。有了信仰,才能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传承。会宁大地的山山水水,至今还传诵着红军将士和会宁百姓共同生活的故事,也有很多人自发传承前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王东良、王琳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东良的高祖王瀚,曾经筹粮捐钱,支援驻扎在红堡子村的红军,留下“开门迎红军”的佳话。受祖上红色家风和善行义举的熏陶,王东良自1996年开始收集红军遗物,再现“红色记忆”,传承延绵不绝的红色精神。

  从会宁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王东良、王琳夫妇自筹资金建设的会州博物馆便坐落于此。这座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会州博物馆,从一器一物攒起、从一砖一瓦建起,如今藏品已达1万余件(套)、图书杂志10万余册,成为一座集农家书屋、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中华传统文化讲习堂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文化大院。

  自2010年成立以来,会州博物馆免费向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开放,年参观人数达到5万多人次,2016年底被列入甘肃省首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示范性博物馆之一。“未来有机会我们还打算扩大规模,把这里打造成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会州博物馆馆长王琳说。

  丰富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欢声笑语,掌声阵阵,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一处主题为“会宁会师联欢会”的实景呈现,让人身临其境。

  “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11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透过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歌被反复高唱。听,那是胜利的欢悦、精神的节拍,也是穿越时空的召唤。

  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创新多样的传播方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机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通“会宁大会师”“圣地之花”快手、抖音账号,入驻头条号等平台,与“会宁大会师”微信公众号同步运营。线下有序组织观展,线上突破时空限制,科技让历史再次活现,让会师故事、长征故事传播得既生动又久远。

  一位名为王彦婧的参观者在参观结束后留言:“祖国今日的繁荣景象,离不开这些英雄的奋力拼搏。感谢你们无私的壮举让祖国更加美好,我们会将你们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砥砺前行。”

  为了推动红色故事进校园,2017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开始,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依托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和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三个基地,推出重走一次长征路、瞻仰一次会师圣地、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等“十个一”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充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创新、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课堂,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2020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十个一”活动209场次,接受教育人数达25697人。同时,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研发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全景图拼图、《长征组歌》《七律·长征》等主题的水写布、毛笔等10类教具1100件,体验教具学生人数达1100余人。

  文物见证了辉煌的历史,也折射着精神的光芒。精选文物,编写故事,传承信仰。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说,“我们准备把文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故事,告诉人们‘我从哪里来’‘我怎样见证’,以丰富的讲解形式,拓展传播渠道。”

  团结向前,鼓舞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过去,长征经过地多是艰、险、贫、困之地。战胜贫困的会宁会师地,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的一处“农家书屋”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黄渠浩荡蜿蜒,大川绿树村边。人民巨手改河山,水到渠成粮增产。沧海变桑田。全国同庆升平,四化宏图展现。河水逆流上高原,不愁衣食住行难。旧貌换新颜。”这首题为《破阵子·黄渠颂》的词作,生动再现了人民群众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引领,用勤劳与智慧发展生产的幸福感。

  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长征精神的砥砺。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才能使之成为我们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人们从长征中汲取的精神有很多,一是继续奋斗,永远不能丢掉奋斗拼搏精神;二是不断创新,长征路上不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都是创新的过程;三是脚踏实地,只盯着目标不行,要始于足下,把每件事情做好。”在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荣珍看来,绘就新蓝图,开启新征程,离不开奋斗、创新与实干。

  “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说句心里话)

  记者 李洪兴 王锦涛

  走进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广场一侧矗立着雕塑《地球上的红飘带》,在阳光映衬下熠熠生辉。

  “2006年,红军胜利会师70周年大庆迫在眉睫,会师旧址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我,担任省内筹资组组长,走访企业100多家,筹集善款700多万元,各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谈起旧址建设,会宁县退休干部王文汉如数家珍,“《地球上的红飘带》就是兰州市政府支援60万元施建的。”

  王文汉成长于红色家庭,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当时的会宁县城,百姓缺衣少粮。王文汉的父母王勤夫妇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将士免费疗伤送餐。

  “听父母讲,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们赊膏药,用土药方为红军疗伤。红军将士深受感动,非常信任我父母,于是希望他们帮忙为朱德总司令和直属机关送饭菜,这一送就是22天。这期间的交往,让朱总司令记住了这憨厚老实的一家人。临别时,朱总司令将自己仅有的一把瓷茶壶送给了他们。”说到父母给红军送饭治病的故事,王文汉充满自豪。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受此鼓舞,王文汉的三叔王倦参加了红军。1945年,王倦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红色基因成了王家人战胜困难、教育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王文汉的胞兄王文奎在会师旧址义务栽种800余株牡丹,并精心维护;退休后的王文汉投身慈善事业,多方筹措善款善物,折合人民币8300多万元,用于救助家庭困难学生、孤寡老人等,如今已经持续15年。2020年1月,王文汉通过多种渠道为会宁募集12.5万元、5000多只口罩,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捐助牛奶1600箱。

  如今,70岁的王文汉依旧在用实际行动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家风、弘扬红色精神。他说,“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我责无旁贷。”

  拴马石柱见证光荣(党史撷英)

  记者 白 龙 王锦涛 李洪兴

  在甘肃会宁,至今还保留着一根1米多高的四方石柱。这根不起眼的石柱,当年曾经拴过朱德的坐骑。

  “1936年10月9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率部到达会宁。”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介绍,朱总司令沿南川大道进入会宁城区,穿过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搭起的彩门,看着兴高采烈的战士们,朱总司令激动不已。

  在县城东北角,朱总司令当时就住在一户居民的院子里,院子的主人姓邢。这家院子大门朝西,前面不远处是焦家坑,坑内有作过油房的窑洞。为了防止敌人空袭,当年红军的电台就设在窑洞里。大门前有两根一米多高的四方石柱,其中一根就被用来为朱总司令拴马。

  “朱总司令当时就住在我家的老宅里”,邢家后人邢永强说。时光荏苒,那根拴马柱保留了下来。2015年,邢永强凭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用多年积蓄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一座红色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朱德用过的床、桌椅等藏品,向社会免费开放。

  1936年10月20日,朱德率领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大学部分学生以及第4军、第31军从县城北门出发,浩浩荡荡向北进发。前来送行的群众挤满了街道两旁,依依不舍向红军挥手致意。朱德握着县苏维埃政府的同志和群众代表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会宁人民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红军的支持,谢谢父老乡亲!红军已把火种播在了这里,你们要让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烧毁旧世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直到这时,当地群众才知道,这位穿着朴素、身材魁梧、慈祥可亲,有空就为房东挑水抱柴的汉子,原来就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红军总司令。人们纷纷走上前来,抢着和朱总司令握手。受红军精神激励,当地一批热血青年光荣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