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瑞金:苏区精神代代传(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时间:2021年06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少忠 朱 磊 王 丹 周 欢等

  红都瑞金向东,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叶坪,90年前,见证了一件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这个小村里宣告成立。

  90年后,当我们漫步叶坪,苍虬古树,与苍天大地一道,无言讲述这段红色历史。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西南出击,开辟了赣南和闽西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0年秋至1931年秋,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3年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地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个省级和一大批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军发展到12万余人,党员人数达到13万以上。

  在这里,共产党人设立了外交、军事、财政等九部一局;在这里,共产党人颁布了自己的第一部宪法大纲,制定了选举条例、劳动法等上百部法律法令;在这里,共产党人开展了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发行货币、兴办学校、惩治腐败……走进叶坪“一苏大”旧址,人们纷纷慨叹于眼前的“微缩版”机关。

  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革命实践中,共产党人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成为我党红色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苏区人民支持革命,苏区干部也深情地关心人民,正是这份鱼水情怀,让老区人民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叶坪景区讲解员黄露芬用自己的讲解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自己:在扩红运动中,赣南苏区到处涌现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场景。当年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在反“围剿”战争中,先后将8个儿子送上前线,全部战死沙场。约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3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

  瑞金,如今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2017年至2020年底,累计参观人数达734.7万人次。2018年7月,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老区瑞金正式脱贫摘帽,自2015年以来,瑞金市累计减贫76935人,新长征路上再出发,老区人民一心跟党走,必将迈向新胜利。  

  巍巍照金展红旗(峥嵘岁月)

 

 王乐文 原韬雄 高 炳

 

  图①:照金纪念馆外景。

  资料照片

  图②:陈家坡会议纪念馆马灯广场。

  资料照片

  图③:复建后的陈家坡会议旧址。

  资料照片

  图④:薛家寨景色。

  资料照片

 

  行走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山区,到处是纵横沟壑、石峰千仞,斧劈刀削苍山骨,曾经硝烟远,如今醉游人。吸引人们前来的不只是奇绝的丹霞风光,更是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

  瑞金在南,照金居北。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红旗插在了陕西照金的深山之中,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山木无言,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

  山间清晨,汽车翻过一道道川沟,抵达照金芋园村,这里便是田发义的家。

  79岁的田发义身穿灰棉袄,头戴蓝布帽,精神矍铄。进了屋,围着滋滋响的火炉,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子:“额大(父亲)开始在芋园闹革命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娃。”说起父亲田德法,老人家一脸自豪。

  芋园,是照金东北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西上党家山,可通薛家寨。当年,这里是照金最早闹革命的地方之一,骁勇善战的芋园游击队随后上了薛家寨,参与了根据地“大本营”的建设。

  习仲勋第一次见到刘志丹时,刘志丹分析形势:“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现在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

  为什么选择照金?一是山高林密、便于隐藏,二是百姓困苦、革命热情高涨。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陈列着大小两个粮食斗,讲解员介绍:“当地的土豪劣绅压迫百姓,大斗收粮、小斗出粮,广大贫苦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2年2月20日元宵夜,枪声在照金街头打响,刘志丹和谢子长率领的红军陕甘游击队奇袭当地民团,照金革命的烽火就此点燃。

  同年12月,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正规红军。建军之初,几个人分不到一杆枪,连土枪都稀罕,大刀长矛甚至农具都成了红军战士手中的武器。首战焦家坪、火烧香山寺、鏖战庙湾镇……红二团转战照金各处,让当地民众欢欣鼓舞,敌人闻风丧胆。

  前线战斗遍地开花,后方群众工作如火如荼。1933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不少参会代表不识字,就采取投豆得票的办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革命的种子在照金扎根出苗,当地群众说:“人们都愿意跟着共产党走。”

  “没有老百姓,就没有红军寨”

  在薛家寨一号寨洞的山坡上,许多游客都会在一方墓碑前驻足凭吊,烈士李妙斋长眠于此。

  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部队围攻薛家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指挥部队奋力反击,在追击逃敌时中了冷枪,与警卫员一起英勇牺牲。

  照金镇田峪村村民祁志华说:“我爷爷祁振海是红军联络员,把给家里老人准备的两口棺材偷偷拉上山,才把两位烈士安葬。”薛家寨失守后,土匪民团把两位烈士的棺木挖了出来,后来,附近村民又秘密将两位烈士重新入殓下葬。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土地革命运动废除了强加于农民的佃租、欠债和苛捐杂税,极大地调动了照金苏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据统计,30多名优秀子弟加入主力红军,百余名热血青年参加地方游击队。

  如今,在薛家寨的红军寨洞,依然能够看到堞墙工事,所用黄土都是当年老百姓从很远的地方肩挑背驮而来。照金纪念馆副馆长宋建斌说:“那时,男人为红军修工事、运兵粮,女人在寨洞里缝衣服、照顾伤员。没有老百姓,就没有红军寨!”

  在习仲勋等的努力下,北梁、陈家坡等十几个村建立了健全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照金村村民南民政说:“听村里老人讲,红军纪律严明,从不白吃白拿,还经常下山给老百姓干农活。”

  习仲勋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任政委时,对20多支游击队进行政治、组织上的彻底整治,他的优良作风感染了很多干部群众。

  刘志丹说:“你做得好,有你这样的作风,咱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时任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团长的王世泰也高度评价习仲勋的工作:“凡熟悉这段历史的同志,都为习仲勋同志扎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品格、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动。”

  1933年春夏之际,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山下亭子沟口建立起集贸市场,“招百商而不纳税,不设关卡不盘查”,边区后勤干部在集市上坚持公买公卖、群众优先的原则,每天开市先让群众购买,快收摊时才收购所余粮食蔬菜。

  “一棵大杨树下,马灯亮了一整夜,陈家坡会议的讨论也进行了一整夜”

  照金纪念馆中,有一件展品引得众人驻足围观,几颗手榴弹由一根粗大的麻绳串起,这便是“麻辫手榴弹”。

  “这是照金军民发明的独特武器,它们由收缴来的麻钱铸成,系上麻绳,通过抡甩可以让手榴弹飞得更远。”宋建斌介绍。

  “榆木大炮”是刘志丹发明的。为了震慑敌人,他带人砍下山中高大的榆木,做成火炮的形状,用锅灰和桐油漆好,行军时由骡子驮着,外面盖上红布。

  红军战士们吃的是只磨不筛的麦子面饼和苞谷糁粥,最好的武器是缴获来的“万国造”。虽吃不饱穿不暖,武器简陋,却战得豪情万丈、山河震动。

  女游击队员同凤云的儿媳翟爱英回忆:“婆婆在薛家寨照顾过红军伤员,有时候一件血衣要换好几盆水才能洗干净。”

  “一棵大杨树下,马灯亮了一整夜,陈家坡会议的讨论也进行了一整夜。”陈家坡会议旧址讲解员杜天祥介绍。

  在陈家坡会议上,一系列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会议制定了各方力量一致行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的战略方针,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1933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再次重兵围攻薛家寨,据点被敌人攻破后,数名女战士被逼到了石崖断壁上,在打光所有子弹后,纵身跳下悬崖。

  同凤云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存了下来。她的儿子高安平回忆起母亲时几度落泪:“娘是个刚强的女人,由于摔伤,她的腰直不起来,走路只能侧身挪。但她说,为了革命,值!”

  照金苏区失陷后,革命的火种并未就此熄灭。刘志丹、习仲勋领导陕甘红军继续在外线作战,将根据地中心转移至南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4年,红军重新打回照金,全面恢复和巩固了照金苏区,照金也一度成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前沿阵地,直至1949年耀县全境解放。

  版式设计:沈亦伶

  从历史中学习 向先辈们致敬(感悟初心)

 

宋剑波

 

  一到陈家坡会议旧址,就听见杜天祥的快板响了起来。他是这里颇有名气的讲解员。10年来,他每次讲解都充满激情,“党让我过上了好生活,我必须得给大伙讲好咱陈家坡的故事!”

  陈家坡会议旧址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北梁村,每次来这里都能带给我精神洗礼和新的思考。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我认识到:陈家坡会议所体现的精神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33年8月,陕甘边革命斗争连续遭受严重挫折。同时,陕甘边革命队伍中出现不少消极认识,有的主张分散活动,有的主张停止武装斗争去做秘密工作……

  在这时,召开了陈家坡会议。会议加强了对根据地各路革命武装的领导,确定了继续坚持并巩固、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定信念、忠诚担当是根本。严峻的形势和生死考验面前,以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甘边党和红军领导人,主动承担起应对危机、摆脱困境、复兴陕甘边革命的重任,作出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重大决策。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关键。陈家坡会议是在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陕甘边共产党人坚持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评估客观实际,独立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保证。陈家坡会议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执行了会议决议,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实践。历史证明,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我们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坚持党指挥枪是原则。陈家坡会议是在中共陕甘边特委的领导下进行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红军游击队能打仗、打胜仗。

  一部照金革命史如金子般珍贵。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向先辈们致敬,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弘扬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作者为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原韬雄、吴德锋整理)

  传承红色基因 树立文明新风(党旗飘扬)

  高 炳 吴德锋

  驻村6年,靳康鹏换来一个“绰号”——玉米书记。“我们这儿的玉米,黏度好、味道香,质地细腻。”走进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说起话来,“玉米”二字不离口。

  该村地处渭北,土地贫瘠,长期以来,当地村民主要种植玉米。“要致富,就得优化产业,做强深加工。”一番调研后,靳康鹏下定决心,成立加工厂、生产玉米糁、酿制玉米酒……经过几年努力,村里玉米“就地消化”,大幅提升了附加值。与此同时,村里核桃、中药材等产业也逐步壮大。

  靳康鹏的付出,村民看在眼里。和大伙儿同吃同住,“玉米书记”即便韧带拉伤也驻村,春节过年还驻村……“这后生,真不错!”村里老人齐点赞。

  2020年12月,靳康鹏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我长在革命老区,红色故事从小听到大。”靳康鹏说,“我时时提醒自己,要牢记老区精神。群众过得好、脸上有笑容,我的付出才有价值。”

  深受老区精神滋养的,并非只有靳康鹏。走进铜川,在红色精神鼓舞下,大伙儿干劲十足。老百姓腰包鼓了,笑容多了,生活也更加文明和谐。

  在耀州区王家砭村,村子里到处是“崇德向善”的暖心故事。2013年,一辆货车在铜川黄堡收费站附近发生侧翻,几十吨橘子散落一地。听闻消息,王家砭村40多名村民自发赶到现场。

  “大伙儿和交警一起帮忙,把橘子全部装回到车上。”王家砭村党委书记王科说,村子离高速很近,每次遇到货车有困难,村民都会赶到现场帮忙。“我们注重通过身边小事引导大家做向善之举。‘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也让全村形成了文明风气。”

  眼下,王家砭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党员中,近六成是致富带头人。在王科看来,“村里努力搞好发展,大家吃饱、穿暖,就愿意多帮人、做好事。”近些年,王家砭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十三五”期间,铜川的扶贫产业基地从58个增加到934个;在贫困村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686个,老区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如今,这座红色之城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已连续4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红都瑞金——

  扬苏区精神 谱英雄赞歌(峥嵘岁月)

  记者 朱 磊 王 丹 周 欢

 

  

  图①:瑞金沙洲坝红井旧址。

  本报记者 王 丹摄

  图②: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内景。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图③:游客在叶坪革命旧址群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

  杨友明摄(人民视觉)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走进红都瑞金,所有人都会被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所震撼。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敢教日月换新天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使得蒋介石南京政府加紧对井冈山的“会剿”。1929年1月,为了打破困局,毛泽东主持召开柏露会议,作出红四军主力下山,红五军和红四军余部留守井冈山的决定。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了井冈山根据地,踏上了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

  红四军主力下山后,连连遭到敌军的围追堵截,先后在赣南大庾(今大余)、寻邬(今寻乌)等地与敌军反复周旋一月余,直到农历除夕抵达瑞金城北30公里的一个小山村——大柏地,决定利用这里南北长约10里的峡谷打一个伏击战。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如今再回到大柏地前村(原名杏坑村),一幢百余年历史的民房墙壁上,激战的弹痕依旧清晰可见。

  大柏地之战,红四军取得了离开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彻底打垮了尾追多日的国民党军,在瑞金站稳了脚跟,被陈毅称之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1930年秋到1931年秋,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开始了对红军的三次“围剿”。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敌人来势汹汹,我军巧妙应之。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三次“诱敌深入”,粉碎了敌人的“长驱直入”和“步步为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三次“围剿”。

  反“围剿”胜利后,主力红军南移至瑞金一带,拔除了许多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其间,又攻占了会昌、寻邬等县城,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这里是许多个“第一”的诞生地: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在这里创建,第一部宪法大纲在这里颁布……

  苏区精神传天下

  在叶坪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所在地,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1931年11月“一苏大”召开时,中央局7位委员的合影。他们衣着简朴,眼神坚定。

  走进“一苏大”会场叶坪谢氏宗祠,可以看见厅堂两厢被木板隔出15个小房间,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办公场所。每个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便是一个部委的办公室。可就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积极开展工作。

  苏区建立了乡、区、县临时性的政权机构——革命委员会,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先后颁布包括宪法大纲、行政法规、刑法、民法等在内的120多部法律、法令;重视文化教育发展,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等教育机构,创办《红色中华》等报纸杂志……

  为严明法纪,1933年12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反腐败法令。据统计,仅在中央机关就严厉查办了贪污分子共42人。当时中央审计委员会在总结节省运动的审计报告中写道:“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搬迁到沙洲坝村,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开展了长冈乡和才溪乡的调查,先后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提出“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叶坪景区讲解员黄露芬是客家妹子,开嗓唱起客家的山歌,清亮的声音悦耳动听。这是一首当时广为传诵的红色歌谣,反映了苏区干群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

  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等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总面积8.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53万人,党员总数超过13万人,红军总人数12万余人……

  这里是一片希望的热土。毛主席曾经在“二苏大”会上这样总结,“谁要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为有牺牲多壮志

  1933年3月,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四次“围剿”都未得逞,1933年9月,蒋介石任总司令,调集100万军队,向根据地发动疯狂的第五次“围剿”。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范围日益缩小。1934年4月下旬,会昌筠门岭、广昌相继失守,中央苏区的南北大门门户洞开,红军在内线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日趋渺茫,不得不决定开始长征。

  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重要文章,指出红军必要时应当“突破封锁线转移地区”作战。

  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在扩红运动中,赣南苏区到处涌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景,赣南人民不仅送出了最优秀的儿女,还节衣缩食,节省每一块铜板支援革命。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前,瑞金人民一共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78万元,支援粮食25万担,捐献银器22万两,连同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瑞金支行的2600万银元,全部奉献给了中国革命……

  当年仅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3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在瑞金,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7166名。

  叶坪的红军广场,一片静谧肃穆,眼前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状如炮弹,镶满小石块。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苍劲大字。

  如今,瑞金每年要迎来几十万游客。2017年夏天,一位福建老人在他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叶坪红军广场参观。听闻纪念塔中唯一完整的“烈”字,是一位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抬回家中给保护起来,只为纪念像小儿子一样在战场壮烈牺牲的烈士时,老人老泪纵横。原来,老人的父亲也是牺牲在长征途中的革命烈士。

  版式设计 沈亦伶

  永远的红都(感悟初心)

 

  郑少忠

 

  瑞金总是给人以感动,给人以震撼。

  一代领袖人物,无数英雄豪杰,怀揣着党的初心,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在红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足迹。

  在以红都瑞金为中心的原中央苏区红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伟大苏区精神,撒播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苏区时期,仅24万人口的瑞金,竟有11.3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166名——一组组数字,连缀起一个个前仆后继的身影,怎能不让人动容?

  凝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我们分明看到的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正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触摸红军烈士纪念塔的碑文,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正是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铸就。

  品一口沙洲坝的“红井”水,喝一碗赣南“无盐汤”,我们感受的是党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最后一碗米送给红军,最后一尺布送给红军,最后一块木板献给红军,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这些历经风雨、字迹斑驳的标语,背后原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历久弥新。

  循着先辈们的足迹,走进瑞金,感悟初心。

  走进瑞金,就是走进了红色历史,走进了人民,更是走向了未来。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大柏地的枪声永不忘怀,历史的车轮已驶进新时代。

  从红军广场到天安门广场,从红军烈士纪念塔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瑞金到北京——90年前的伟大预演,启示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红色基因需要一代一代赓续,英雄篇章正在一代一代书写。

  热血依旧,砥砺前行。

  红都不朽,初心永恒。

  “我们现在也有华佗,傅医生就是华佗”(党史撷英)

  记者 周 欢 

  瑞金叶坪镇朱坊村,古老的祠堂在村里一栋栋新修的小楼房中尤为显眼,这里是中央红色医院旧址,讲解员钟丽婷正在向游客讲述中央苏区“红色华佗”——傅连暲的故事。

  傅连暲,1925年起在福建长汀福音医院任院长。早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初,傅连暲就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1927年,傅连暲冒着危险,以福音医院为中心成立了“合组医院”,紧急救治南昌起义部队的300多名伤病员,所需药品全部由福音医院无偿供给。

  1932年10月,毛泽东去福建长汀看望刚生下孩子的贺子珍并留下来养伤,被安排在福音医院休养,得到了院长傅连暲的精心治疗。次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毛泽东要回瑞金,傅连暲当即表示要跟着一起去瑞金。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33年初,傅连暲放弃了福音医院月薪400银元的丰厚待遇,毅然投身革命,来到了中央苏区,并将他历年积购的价值2000多元(上海时价)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捐献给了革命事业。

  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展厅内的展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钟有煌的一段话,记录了傅连暲当时“搬医院”的细节:“我去参观医院,首先看到的桌椅、板凳、病床、病房用具,又看到药品器械、诊疗仪器、药架、书架等,无一不是从汀州搬来的。可以说除了地皮、房子搬不动外,连手术室、诊疗室和药房的玻璃门窗、百叶窗都卸下一并搬到瑞金来了。”

  中央红色医院成立后,因设备较为先进,医务人员水平较高,成为中央苏区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傅连暲医术精湛,救治过很多红军伤员,深得苏区军民信赖。毛泽东曾说:“我们现在也有华佗,傅医生就是华佗。”

  除了承担医疗救治任务外,中央红色医院还开办了红军卫生学校,先后培养了686名医学人才。

  从福建长汀到江西瑞金,从福音医院到红色医院,以傅连暲为代表的一批中央苏区的“红色医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