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时针指向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
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灯火辉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这是中国人期盼了一个多世纪的庄严一刻,这是记录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一刻——洗去百年屈辱,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开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维港两岸,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政府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进入具体落实阶段。
1982年,中国政府正式通知英国:中国政府决定不迟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胆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中英两国领导人艰苦的马拉松式谈判,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基本法制定,中英关于香港1994/1995年选举安排问题进行长达17轮谈判,预委会、筹委会成立……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
20多年来,“一国两制”从构想变成现实,并不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同胞当家作主,香港居民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在同祖国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上,香港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断应对和化解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正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香港国安法出台,推动香港由乱到治;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紫荆花开正烂漫,香江潮涌启新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求同存异,和衷共济,踏上再出发新征程的香港,明天将更加美好!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到生动现实(辉煌历程)
王 尧 连锦添 孙立极 程 龙
香港九龙地标——环球贸易广场(左)(2020年11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摄
香港金紫荆广场(2020年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摄
港珠澳大桥(2018年7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一个永载史册的瞬间到来: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从此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奠基
“一国两制”——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九龙、“新界”也在那个时候被迫离开了祖国怀抱。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广州之后,基于战略考虑,并没有乘势解放香港。在新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封锁、禁运时,香港作为新中国发展海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事业的奠基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在这个前提下,中英两国磋商解决香港如何过渡得好以及15年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拉开序幕;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经过22轮外交谈判,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香港基本法。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过程高度民主、开放。在起草委员会59名委员中,来自香港各方面的人士有23名。起草委员会还委托香港委员在香港成立由180位各界人士组成的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广泛收集香港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仅香港人士就提出近8万份意见和建议。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基本法颁布后,中国政府着手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过渡期内中方“以我为主”,破解英方诸多干扰,“一国两制”从构想到现实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启航
我们已经等了150多年,1秒都不能再多等
为了让五星红旗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中国外交官和英方进行了16轮艰难谈判。中方据理力争后,英方提出各让一秒,承诺英国国旗6月30日23时59分59秒降下。但升国旗同时要奏国歌,军乐队指挥的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一秒,需要两秒钟。“我们已经等了150多年,1秒都不能再多等。”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的情感,中国外交官竭尽全力,赢得了“1秒钟之争”。
国歌响起,正在执勤的警察以最快的速度除下带有殖民色彩的旧徽号徽章,换上藏在制服口袋里带紫荆花图案和中文“香港警察”字样的新徽号徽章,迎接新的时代。
解放军接管英军总部的一幕至今令人难忘:“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两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肩扛步枪,迈着正步走向营房大门,上岗。1997年7月1日零时,当五星红旗在政权交接典礼会场上升起的同一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顶风冒雨,在中国香港特区从南到北的防务岗位上,担负起神圣责任。
盛放的焰火、鸣响的汽笛、沸腾的人群,欢庆着“一国两制”顺利启航。从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刻起,“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变成生动现实,香港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共创香港的美好未来。
前行
“一国两制”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回归后,香港在变与不变中稳步前行:香港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夜幕下的跑马地,马场灯火通明,宝马良驹激战正酣;中环兰桂坊熙熙攘攘,肤色各异的年轻人手拿啤酒、开怀畅饮……
历史在这里转折。回归后,香港同胞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宪法和基本法从宪制层面确保了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中央政府挺港的身影,都有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事实有力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祖国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巨大机遇所在。
“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历经风雨和考验,面对挑战和冲击;不断应对和化解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正是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的过程。
2020年和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两年就香港议题作出重大决定,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不忘初心、坚定信心,香港定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续写华章……
版式设计:沈亦伶
坚守“一国两制”事业初心(感悟初心)
楠 娅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皇岗口岸,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深情眺望对岸的香港。
1997年7月1日,“一国两制”在香港全面付诸实施,由此开启一种崭新的政治实践……
前人用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探索创新,后人以坚定的信念和定力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香港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审时度势,果断决策。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这是继香港国安法出台之后中央治港又一重大举措,在“一国两制”实践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香港事务的高度重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港方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国两制”事业的初心,即基本法序言明确规定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之概括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像一棵幼苗在风雨中成长。应对“一国两制”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求我们坚守“一国两制”事业初心,坚定宪法和基本法制度自信。
坚守“一国两制”事业初心,要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得不到维护和保障,香港繁荣稳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守“一国两制”事业初心,要充分认识到香港回归以来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对“一国两制”方针理解和贯彻不全面不准确有关。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中国共产党是“一国两制”事业的创立者,也是“一国两制”事业的领导者、践行者、维护者,没有任何人比中国共产党、比中国政府更懂得“一国两制”的宝贵价值,更执着坚守“一国两制”的初心。无论是已经制定的香港国安法,还是正在完善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以及将来国家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把“一国两制”执行好、实施好。
曾担任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保安任务总指挥的李明逵——
“我对香港未来有信心!”(亲历者说)
本报记者 冯学知
“九七回归,毕生难忘。”从香港警务处处长任上退休14年,李明逵虽已头发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世界的目光投向香港会展中心,曾担任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保安任务总指挥的李明逵不仅是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
“1996年,上司通知我来负责交接仪式保安任务的指挥,我当时真是又惊又喜……”李明逵说,当时他还是警务处助理处长,香港警队此前还从未经手如此大型活动的保安任务,而且仪式举世关注、不容有失;虽然任务压力巨大,李明逵还是欣然领命,“能参与是我的光荣。”
此后一年,李明逵带领警队成立的专责小组全身心扑在交接仪式的筹备上,从会场选址、安全检查、宾客接待到维持社会秩序,每一项都是巨大考验。“会场外围安检要3个星期,内部要2个星期,还有7月1日前后超过200项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李明逵说,最忙的1997年6月和7月,他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仪式当晚,绝大部分警员都在执勤岗位,甚至警校、总部等非前线单位的人员也被抽调至仪式现场执勤。当7月1日零点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会展中心升起,各个警察小队集合,摘下旧警徽,换上了印有特区区徽的新警徽。“从香港皇家警察到香港警察,表面上看只是改了名字、换了徽章,但大家心底里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现在是中国人在管理香港。”李明逵说。
“顺利完成香港回归的保安任务,对我和我的同事们而言是巨大的鼓舞;此后无论应对怎样的任务我们都有信心。”回归20多年的实践让李明逵确信,中国人可以管好香港。“‘一国两制’在香港经历了各种考验,不管将来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能克服,我对香港未来有信心!”
从警队退休后,李明逵开始担任香港公共行政学院院长,并在多个青少年教育团体兼职,努力推动内地与香港人员交流特别是青少年交流。“当年为筹备回归,我频繁往返内地,深深受益于与内地同行的交流,国家发展速度之快也让我深受触动……”李明逵说,年轻人应该多到内地去走走看看,对国家有更多了解,让自己未来成长之路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