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党的十二大——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时间:2021年06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 学 梁 宇

   1982年9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开幕词中这一振聋发聩的“基本结论”,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这一重大宣示,为正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方向既定,道路已明,接下来就是迈开大步向前走。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战略目标契合老百姓对日子越过越好的期盼,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颖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的‘达到小康水平’战略目标,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一段时期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

  大会带给人们的信心还不止于此。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通过了新党章。新党章纠正了党的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发挥领导作用都作了符合新的形势的规定。

  此后,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改革开放在祖国大地上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大闭幕后不久,邓小平同志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进!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辉煌历程)

记者 何民捷 步 超 苏 超 曹 平 


  北京一家印刷厂的工人们印制庆祝十二大召开的宣传画。  资料照片


  1982年,北京市场售卖电视机。  资料照片


  党的十二大代表步入会场。  资料照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各条战线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个重要时刻,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出光明前景。

  重大命题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过无数重要历史时刻。1982年9月1日,1545名正式代表和145名候补代表在这里齐聚一堂,参加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意义重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吹起,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新政策逐步确定,新探索不断涌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蓬勃向前。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许多地方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甚至翻了一番或两番。希望的田野显现生机活力。

  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正在推进。1979年6月25日,四川省宁江机床厂一则广告在人民日报刊发。随后,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

  开放大潮涌动。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成为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

  实践是孕育思想的土壤。在这个历史时刻,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怎样在中国继续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们思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二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邓小平同志致开幕词。热烈的掌声不时响彻会场。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明确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壮阔蓝图

  ——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党的十二大代表谭启龙在讨论大会文件的小组会上说:“现在,尽管我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掌握,但这条路子已经开始走出来了,而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走对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香港《文汇报》1982年9月2日发表社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说:“中国人民还要探索,但自中共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已经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鲜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面伟大的旗帜。”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

  这次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这次大会后,“小康”一词迅速传播开来。大会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大会还通过了新党章。

  一幅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

  火热实践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千条江河归大海。目标确定后,各行各业各部门都动员起来,汇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滚滚洪流,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党的十二大后,各方面改革陆续深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冲破,我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说。

  1982年12月,国务院启动“三西”专项扶贫计划,拉开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序幕。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073亿公斤,人均393公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出现历史性变化。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股份制经营。1986年11月,邓小平同志把一张刚刚发行上市、面值50元的股票赠给来华访问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这一年,国务院启动股份制试点。

  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长三角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10350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等达257.73亿美元。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到1985年底,“六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9040亿元。当时,一位藏族群众旺久这样感慨:“党的政策像金灯,照亮了我们致富的路,现在的日子就像糌粑拌蜜糖一样香甜。”

  锦绣前程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展望未来。当年,一些老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二大时激动地说:“振兴中华,在此一举!”之后,改革开放如春潮涌动,势不可挡。

  如今,当时人们心心念念的“翻两番”目标早已实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被不断续写。几十年来,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带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版式设计:蔡华伟  

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感悟初心)

张 垚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回顾党的历史,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响彻人民大会堂。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二大指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的大会。这次大会是进入新时期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还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全面部署;不仅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还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就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的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重大问题,指引着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对于这一重大命题的解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前行中不断创新。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们正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一路走来,历史清晰地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在新时代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辉煌。

一切从实际出发(亲历者说)

房维中 

  将近40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次大会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等奋斗目标。

  党的十二大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定的目标。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等目标,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切合我国实际、符合人民期盼,又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达到。奋斗目标的调整,体现了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

  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1995年,我们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比计划提前了5年;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奋进。

  今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努力实现我们的宏伟愿景。

  (作者为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本报记者葛亮亮采访整理)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