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记者 汪晓东 钱一彬 宋静思
2012年11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大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辉煌历程)
记者 汪晓东 宋静思 钱一彬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上的展品。 影像中国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河北省永清县后奕镇董相庄村,村民在工作人员辅导下,学习十八大精神。 王 晓摄(新华社发)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图为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 计海新摄(影像中国)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犹如一座座高高耸立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共产党在开放与自信中写下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庄严宣告,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命题。30年过去,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旗帜更加鲜明,道路日益宽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为了这个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要,将人民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这个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为了这个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把一件件民生事,作为念兹在兹的心事,当作党和国家工作的大事,要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
党的十八大闭幕两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这时起,“中国梦”就成为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这一重大判断。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定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感悟初心)
施芝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向党内外、国内外阐述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与会代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理论认识到具体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清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其“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也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这3个层面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准表述。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3个层面科学表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价值关系,有利于从整体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本报记者宋静思整理)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
牢记初心使命 激发奋进力量(党旗飘扬)
本报记者 王 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总书记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这不仅引发了每一个怀抱梦想、自信自强的中国人的强烈共鸣,也激发了每一个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中国人的使命担当。国家博物馆持续开展“中国梦”主题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召开“中国梦与新时代”“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研讨会,深入挖掘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推动中国梦深入人心。
2007年,《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2011年,《复兴之路》作为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与广大观众见面。2018年7月1日,《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向观众正式展出。《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两大基本陈列,通过文物、雕塑、油画、国画、场景复原、沙盘、电动图表、模型、零距离触摸屏、电子翻书、高清全息投影等多种手段,力求以物证史、以物释史。
《复兴之路》展览开展以来,累计接待观众数千万人次,观众留言数十万人次。“让我们珍惜、珍视这些过程中的曲折和点滴,为了让明天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誓将伟业承接远,再看华夏复兴时。”观众的留言情感真挚、催人奋进。
王春法说,《复兴之路》展览能够激发人们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信心百倍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辉煌历程)
本报记者 钱一彬 宋静思
2020年8月14日,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龙沟乡的茶坊,当地干部(左)指导彝族村民制茶。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新民居。 罗大庆摄(人民视觉)
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丘根茂摄(人民视觉)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以这一极为生动、凝练的表述,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出新的时代诠释。
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总书记强调,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更加壮丽的前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展现了更加灿烂的前景。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
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阶段,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在访贫问苦的每一次考察,翻民生簿、算增收账;在万家团圆的每一个春节,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送上祝福……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8年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民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推动“厕所革命”、推进垃圾分类、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件件民生事,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前海管理局原局长郑宏杰 种好改革开放试验田(亲历者说)
记者 吕绍刚
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的大拱门进入,沿着前海大道,穿过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前行至海边,一块巨型黄蜡石上,鲜红的“前海”二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块前海石旁,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伟大号召。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前海管理局原局长郑宏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前海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伴着施工机械的轰鸣,郑宏杰向总书记作了简要汇报。
“那天我们工地热火朝天、一片忙碌。”郑宏杰回忆,“总书记说,前海现在这种建设场面,使我们回忆起深圳初创时期的景象,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关键是怎么画好。”
“总书记指出,把前海作为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继续获得经验并向全国推广。要发扬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落实好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总书记鼓励我们大胆地往前走。”郑宏杰说。
这些年来,前海不负厚望,勤勉努力。
前海管理局刚成立时,没有办公地点,郑宏杰和同事在市里开完会,就提着包站着讨论,有时候写材料也只能坐在车里进行。
在前海的3年,是郑宏杰来深圳的约20年里最忙碌,但也是最充实的3年。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参与前海建设的每一个人干劲十足,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敢闯敢试是深圳的魂,创新发展是深圳的根。”郑宏杰说,正是因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深圳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
在他看来,前海的重要性在于制度设计,要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现在,有时候我也会自己一个人到前海的大堤上坐坐。看到过去的滩涂如今已是大楼林立,心里无比欣慰和快乐。毕竟,我曾为她付出过心血和汗水。”郑宏杰说。
河北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记者 史自强
早春时节,阜平县骆驼湾村。
静谧的小山沟里,阳光正好。刚刚收拾完院子的唐宗秀,坐在墙根下,边缝鞋垫边晒太阳。
2012年12月30日,骆驼湾雪后放晴,习近平总书记踏着冰雪就进了村,鼓励乡亲和干部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转眼间,8年多时间过去了,曾经的骆驼湾,已悄然变了模样。修路、民居提升、发展高山林果、引进旅游公司打造民宿旅游业……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唐宗秀家也早已旧貌换新颜。破旧低矮的泥土小屋,如今已变成青砖、灰瓦、塑钢窗的大瓦房。屋里安装了地暖,即便数九寒天,屋内照样温暖如春。
正屋西面,有两间配房,是村里按统一标准建的厨房和厕所。唐宗秀笑着说:“过去那地儿是鸡窝和猪圈。”走进去一瞧,厨房里整体橱柜、烟机、灶具一应俱全,卫生间里电热水器、抽水马桶一样不少,“跟城里没啥区别!”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们的房子新了、腰包鼓了,村里的人气也更旺了。昔日贫困闭塞的小山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截至2020年底,骆驼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5660元,是2012年950元的16倍。
“我每个月给村里打扫打扫卫生、养点花草,能有2000多块钱收入。手头活泛了,想吃啥就吃,想买啥就买。”唐宗秀高兴地说。
随着当地产业越来越旺,不少外出打工的人也看到了机会,返乡创业。唐宗秀的闺女陈三妮就是其中一个。前些年,三妮一直在北京打工。2019年8月,她带着孩子一起回到骆驼湾。如今三妮在村里上班,负责民宿等地的保洁工作。孩子在附近的阜平县龙泉关学校上了学,“学校软硬件都很好”,三妮说。
日子好了,看病也有保障了。今年春节前,唐宗秀的老伴儿陈德印心脏不舒服,在县医院住了七八天,结账时,自己只掏了不到500元。
“这要搁从前,可不敢上大医院瞧病哩!”唐宗秀说,“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