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
奥运圣火照亮体育强国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难忘那个载入史册的夜晚:2008年8月8日,29个焰火“脚印”凌空穿越北京中轴线,在“鸟巢”上空化为星光熠熠的奥运五环,照亮了古都的夜空,也照亮了萦绕在中国人心头的百年梦想。
从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奥运三问”,中华民族跋涉了一个世纪。百年奥运追梦之路,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相伴而行。当奥运圣火照亮“鸟巢”,一个开放、自信的大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挥笔绘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场奇迹迭出的体育盛宴。16天的奋勇拼搏,38项世界纪录被刷新、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登上金牌榜榜首、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将人类速度演绎到极致……在许多国家,北京奥运会的收视率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伟大拥抱。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超过3万名境外记者、全球40多亿观众,透过奥运这扇窗,真实地感受中国、了解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更加自信从容。
这是一曲奥林匹克的和谐乐章。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孩童,与中国代表团旗手姚明一同入场;排球赛场的“和平大战”,东道主球迷为对手送上掌声……这场生动的奥林匹克教育带来体育观念的深刻改变,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树立新的标杆,也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和平、友谊、进步的桥梁。
赛场内外,“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绽放夺目光彩。“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送上由衷称赞。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推动着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丰厚的奥运遗产滋养着北京,也持久影响着中国。而今,当年的志愿者“鸟巢一代”已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奥运红利”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鸟巢”传奇仍在续写。2022年2月4日,冬奥圣火将再度点亮北京的夜空,奥林匹克史上首个“双奥之城”,一定能再度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北京奥运 百年梦圆(辉煌历程)
记者 郑 轶 季 芳 李 硕
2008年8月19日,中国女排选手在北京奥运会女子排球赛中扣球。 记者 李 舸摄
2008年8月12日,中国国家男子体操队获得北京奥运会团体冠军,队员陈一冰、黄旭、李小鹏、肖钦、杨威、邹凯在庆祝夺冠。 影像中国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记者 李 舸摄
“北京奥运会12年了,这是给2008的答卷。”2020年8月8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出这条微博,获得大量网友的点赞。那个激动人心的“鸟巢之夏”,时至今日依然能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被誉为21世纪标志性体育事件之一。“北京欢迎你”——中国向世界张开怀抱,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世纪的梦想,奏响华彩乐章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打开手中的信封,念出——“北京”。现场的中国申奥代表团和万里外的神州大地,顿时一片欢腾。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奥运三问”,其中提到“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但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年代,“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之于中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国运兴,体育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健儿开始以崭新的面貌登上赛场;1978年改革开放启幕,为体育事业打开新的天地;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而后,体育领域的历史性突破接踵而至。那颗埋在历史记忆深处的奥运种子,重新开始萌动。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1991年12月4日,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仅以两票之差失之交臂。
1999年,北京又一次站在申奥起跑线上。此时的中国,万众一心,正在现代化道路上扬帆奋进。北京奥申委的两个房间里,摆满了来自祖国各地支持申奥的赠品。
在莫斯科,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两届奥运会射击冠军杨凌曾参加过最后陈述。“这是国家之间实力的综合性竞争,中国最终脱颖而出,证明了祖国的强大。”在他看来,北京申奥成功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奏响了奋进路上的华彩乐章。
“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还世界一个惊喜”。百年梦想成真,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办好奥运会,中国有信心、更有实力
北京奥运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部“红盒子里的北京蓝皮书”。2001年1月17日,厚厚的《申办报告》递交到了国际奥委会。秉持“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全新活力。
七年筹办之路,结出累累硕果。
2002年7月13日,《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正式发布。此后几年间,一座座奥运场馆拔地而起,城市运行全面升级,公共交通连线成网,文明风尚渐成常态……我们以筹办奥运为契机,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繁荣、更文明、更宜居的北京。
市民们切身感受到了北京的变化,更积极地投身奥运筹办之中。从大街小巷的奥运海报,到抢购一空的奥运门票,随处可见浓厚的奥运气息。数万奥运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战,150万名志愿者陆续上岗,“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成为北京新的名片。
2008年8月8日晚8时,从“鸟巢”到整座城市,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欢呼:“奥运加油!中国加油!北京加油!”这样的场景,一时间遍布神州大地。
庚续百余年的现代奥林匹克史册,定格下美轮美奂的“鸟巢之夜”:29个焰火“脚印”凌空而过,2008人击缶而歌,中国画卷徐徐铺展……“用现代化的手段,向全世界展示古老的中华文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这样阐释。当奥林匹克圣火以史无前例的方式点燃,北京奥运会注定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中华民族的真诚心声。相约奥运,架起一座和平、友谊、进步的桥梁,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向世界。
奥运舞台,展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曾有外媒形容,2008年8月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狂欢最多的一个月。赛场上,世界纪录在不断被刷新,牙买加“飞人”博尔特游刃有余地冲刺,美国“飞鱼”菲尔普斯连夺八金……一个个精彩瞬间,将竞技体育的力与美展现到极致。
观众们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喝彩,也为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动容。当身患白血病的荷兰选手范德韦登夺得公开水域10公里游泳金牌,当德国举重选手施泰纳在领奖台上举起亡妻的照片,信念与真情赋予北京奥运会永不褪色的光辉。
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登上金牌榜榜首,但国人不再只以成败论英雄。射击选手杜丽未能夺得奥运首金,观众们高喊“杜丽别哭”;东道主中国男篮与美国男篮交手,双方收获同样热烈的掌声……
北京成为全世界选手的主场。先进的体育设施、舒适的奥运村、微笑的志愿者,东道主的热情让1万多名运动员宾至如归。田径女子七项全能比赛结束后,30多名参赛选手集体向现场观众致谢,成就奥运史上难忘的一幕。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通过媒体传播、到访者的口口相传,一个快速发展、开放自信的现代中国正展现在世界面前。正如一位外媒记者所说,中国人民愉快地生活,自豪地面对世界。
16天的比赛,全球40多亿观众领略体育的精彩,看到北京的微笑,也渐渐读懂中华文化中“和”的意味。东西方文明交融相汇,各国家和地区间坦诚交流,这一和平盛会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中国与奥运携手,奥林匹克理念在神州大地广泛传播。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为开端,中国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践行者,向推动者、引领者不断前进。
2008年8月24日晚,奥运圣火缓缓熄灭。人们执手惜别,依依不舍。“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送上由衷地称赞。
百年前的问号,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这彪炳史册的奥运荣耀,激励着中华民族继续昂首向前。
镌刻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感悟初心)
薛 原
一段辉煌的历程,总是在与时代的互动中绽放自己的光彩。北京奥运会,就是这样熠熠生辉的时刻。
2008年8月8日,“鸟巢”万众瞩目,中华百年梦圆。这是全球欢聚的体育盛会,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宏大舞台。时代的开放、进取、自信、包容成就了北京奥运。与奥林匹克携手同行,北京奥运也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窗口。
为全世界的优秀运动员搭建起完美的赛场,展现他们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勇气和力量;为五环旗下的相聚书写全新一页,奏响“和平、友谊、进步”的动人乐章;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融入国家发展脉络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京奥运都有足够多的故事值得记录,足够多的成就值得感慨。
由此回想1908年的“奥运三问”,那是百年梦想的开端。时光的巨轮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艰苦奋斗,镌刻下光荣与梦想,在2008年8月8日展开了令世界惊艳的巨幅画卷。
奥运会第一次走进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传播和发扬;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筹办、举办奥运的进程中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历练和推动。奥运与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深度互动中托举起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
北京奥运更不止于“一场盛宴”。自2009年开始,每年8月8日成为“全民健身日”,让更多人动起来,是奥运记忆的最好回响。奥运场馆服务大众,城市运行“以人为本”以及社会文明风尚的提升,都在为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2008年夏天,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踏上归途,道一声“谢谢北京!谢谢中国!”北京,也踏上了新的征程。走向2022冬奥会,“双奥之城”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一个民族的追梦之路,正展开新的壮阔篇章。
国家体育场“鸟巢”——
更多梦想从这里起飞(党旗飘扬)
记者 孙龙飞 李 洋
2008年8月9日0时04分,国家体育场“鸟巢”火炬塔,漫步空中的“体操王子”李宁点燃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那一刻,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鸟巢”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举办场地和部分比赛场地,这个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而成的现代化体育场可容纳近10万人。在那段奥运时间里,“鸟巢”见证了许许多多经典时刻,也见证了无数人通力合作、倾力奉献的幕后故事。
奥运开幕式结束后,要迅速恢复体育场原状、铺装模块式移动草坪、开展设施设备各专业系统检查维护等工作,将符合要求的场地交付给田径赛事运行团队。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任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设施经理、有着12年党龄的吴益民和460余名同事在“鸟巢”奋战三天三夜,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我们肩头扛的是‘鸟巢’的运营和维护,也是国家交给的重任!”从开工建设到奥运会举办,吴益民记不清自己在“鸟巢”里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正是无数像他这样平凡工作者的努力,才共同托举起令世界赞叹的奥运辉煌。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鸟巢”也成为全新的城市地标。奥运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来到“鸟巢”参观游览。如何让“鸟巢”续写新的精彩?“既上得了国际舞台,又入得了百姓生活”成为赛后利用的思路。
2015年,这里举办了世界田径锦标赛,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优秀运动员同场竞技;2009年至今,这里已举办了11届“鸟巢欢乐冰雪季”,成为北京群众冰雪运动的一张精彩名片;多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和国际滑雪赛事连续多年在“鸟巢”举办……
如今,“鸟巢”已走出一条集大型体育赛事、大众体育运动、高端文化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奥运主场馆之一。“鸟巢”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放运营至今,“鸟巢”共接待中外游客及观众超过3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万人以上大型赛演活动320余场次,连续多年实现自主盈利,延续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鸟巢”运营的成功经验,破解了特大型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大型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经验。带着北京奥运会的馈赠,更多梦想正在从“鸟巢”起飞。
精彩奥运 传递梦想(辉煌历程)
记者 陈晨曦 王 亮
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团颁奖仪式。 资料照片
2020年11月7日,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场迷你马拉松赛正在举行。 魏 彤摄(影像中国)
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闭幕。 资料照片
2008年8月24日晚,绚烂的焰火点亮北京夜空,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在万众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画上完美句号。
北京,这座奥运之城,在2008年的夏天记录了无数经典与荣耀。有形与无形的奥运印记,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也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之中。
奥运场馆写下多彩故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京投入使用的比赛场馆共有31处,它们记录了奥运荣光,又在奥运会后融入城市生活,创造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奥运会时,这里曾经见证了中国男篮闯入八强的激动场景。如今,它已成为北京篮球运动的新地标。仅以2018年为例,五棵松场馆群举办的活动数量就达到500多场,覆盖500万人次。
如今,五棵松体育馆又被选定为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还可以为北京市民冰上运动、青少年冰球培训等提供一流的训练场地和专业服务。
北京冬奥组委介绍,冬奥会北京赛区12个场馆中有11个为2008年奥运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将作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场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将举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一段新的奥运故事,正在续写。
除了举办赛事和商业用途,诸多奥运场馆也在奥运后向社会打开大门。一些归属高校的场馆主要服务于大学体育教育和周边居民健身,“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场馆也发挥各自优势向公众开放,引领着运动潮流。
全民健身助推体育强国
“北京奥运带给人们生活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无论清晨黄昏,城市各处都能看到运动健身的市民。”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高云超说。
2009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之际,我国迎来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将奥运会开幕纪念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不难读懂其中深意。2014年,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9年开始实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正是北京奥运开启了这段新征程。
因奥运而兴的国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每年进园游客和跑者达到千万人次。园内蜿蜒的跑道成为最热门的“打卡景点”,一座城市公园,折射出大众体育观念的变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根据北京市体育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不断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二五”末期的650万增长到目前的1080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累计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01528项次,参与人次4816万。《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1.0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全民健身已走进千家万户,北京奥运的故事仍在延续。
成熟心态折射大国风采
经历了奥运洗礼,人们把更多目光投向体育赛事之中蕴含的运动精神,更多人开始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依然有着精彩表现。与此同时,人们也不再只盯着奖牌数量,而是把掌声献给了每一位奋力拼搏的中国体育健儿。
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从容的中国,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站。无数鲜活的“奥运故事、北京记忆”,交织出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风采。正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认识中国和北京的里程碑。”
如果把北京奥运比做一面镜子,从镜子中映射出的精彩,正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创造。
如今,正在向“双奥之城”迈进的北京,又将再次与奥林匹克运动携手。相约冬奥,相约2022,努力打造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梦想正在绽放新的光华。
与奥运同行 为中国喝彩(亲历者说)
《 人民日报 》
开幕式那一瞬间至今难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我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带着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一同走进“鸟巢”,迎来齐声欢呼。那一瞬间,我感受到国家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动不已,至今难忘。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中国。随着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不断扩大,中国人民也更加自信。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加深了我们对体育的认识。以中国篮球为例,我们在思考,符合中国篮球的发展道路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篮球以及体育运动让孩子们发现更丰富的生命价值,未来属于青少年。
——中国篮协主席姚明
让圣火传递在世界之巅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时至今日,各部门团结协作、日夜奋战的场景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
奥运会圣火在世界最高峰燃起,是奥林匹克历史和人类登山史的又一壮举。我从事登山运动30多年,登山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厚重。我也相信,“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精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登山协会副秘书长罗申
奥运见证城市“成长”
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北京市盲道、无障碍电梯等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无障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奥林匹克公园等大型体育场所则像“城市客厅”般欢迎着人们的到来。城市与市民之间更加亲近、友好,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北京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
2022年冬奥会正向我们走来,可持续利用是场馆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原则。作为一名参加了两届奥运会筹办的工作人员,我感到非常振奋。我们从当初努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到现在运用奥运会为城市发展赋能,体现着城市气质和底蕴的提升。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桂琳
残疾人事业彰显中国进步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我有幸成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圣火那一刻,全场9万名观众共同为我欢呼加油。我紧握长绳攀上39米的高空,向世界传递着奥运精神。
我幼年因事故致残,后来工作、上学、训练都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心支持。1996年,我在美国亚特兰大残奥会男子跳高比赛中越过1米92的横杆,打破世界纪录。2015年,我和其他5位优秀运动员一起,成为北京申办冬奥形象大使。几年时间里,我在100多所学校做了公益演讲。残健融合、携手同行,中国残疾人事业正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残奥委员会副主席侯斌
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热情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我有幸在北京市交管中心担任英语客服志愿者。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外国游客来电咨询。我们像朋友一样倾听、解答、帮助联系。每位同学都尽职尽责,带着服务奥运的赤诚之心,展现当代中国青年拥抱世界的热情。
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再一次点燃了我对奥运的热情和憧憬。如今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踏上雪场,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期待北京冬奥会带给我们更多激情与活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冯嘉祺
(本报记者范佳元、刘硕阳、王亮整理)
申奥梦圆那一刻(我在现场)
记者 王霞光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格外亲切、永难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人民日报派往莫斯科采访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记者,我向国内发回了一条特大喜讯:“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那一年的7月13日,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各申奥代表团进行最后陈述。北京申奥代表团完成堪称完美的陈述之后,全体成员在会场宽敞的楼梯上合影留念,大家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
投票开始了。两轮过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缓缓站了起来,他面带笑容地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那一刻,申奥代表团的激情瞬间被点燃,大家欢呼雀跃、热情相拥。现场的邓亚萍、郎平、刘璇、王治郅等体育名将个个眼噙喜悦的泪花。郎平说:“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要高兴。这一天,我已经等了10年。”
由于发布会现场通信条件不佳,发稿必须赶回酒店。我一路小跑奔向街头,当时的莫斯科出租车稀少,情急之下,我伸手拦下一辆邮政车。经过简单交流,司机将我送回酒店。
发完稿子已近午夜。推开酒店房间那古朴厚实的木窗,面对灯火阑珊、波光粼粼的莫斯科河,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我的心和国内欢腾的人潮一起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