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正是这次大会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这是一个具有继往开来意义,十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确定这个目标,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要求、人民心愿和实际条件,高瞻远瞩提出的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科学地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勾画了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美好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正以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展现在神州大地上。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面临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贡献。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坚定地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六大——
吹响新世纪的前进号角(辉煌历程)
2002年11月14日,北京市天坛街道办事处西草市社区居民庆祝十六大胜利闭幕。
本报记者 刘 龙摄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船箭塔组合体转运到发射塔架上。
红 柳摄(人民视觉)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从西藏拉萨开出的列车在铁轨上飞驰。
影像中国
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我国冬奥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我国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回首2002年,一件件举国欢庆的喜事令人心潮澎湃。其中,有一件大事对刚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了。
200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21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份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从庄严的会场传向全国、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盛会,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影响重大而深远。
迈向全面小康
当十六大代表、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祝春秀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感触颇多:参会之前10年,她所在的冕宁县,群众住的大多还是茅草房;而参会时,县里已建成了高速公路、大型水库,老百姓看上了电视、收听上广播。
小康社会,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把“小康”这个词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之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世纪初,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前两步目标。当时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0年大约增长两倍,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跨越。
前两步目标实现后,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从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响彻大江南北,祖国各地涌动着改革和建设的澎湃热潮。
“关于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
这是一个具有继往开来意义、十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振奋了党心民心。“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王梦奎说。
明确举旗定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历史经验证明:对于有着数千万党员的大党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正确的理论指导至关重要。
进入新世纪,党的理论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前进的道路如何举旗定向?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全面系统阐述,并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在系统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会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为了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贯彻,有力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思想解放的过程,在中国大地上和亿万人民的心中牢牢扎下了根,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正确制定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行动纲领的前提。”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党,“这是我们不断胜利前进的根本。”
擘画新世纪蓝图
从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到进一步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确定这个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从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概念,到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十六大报告闪烁着发展思想、改革思想和开放思想,对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中央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及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指导方针的适时调整,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到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再到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版式设计:张芳曼
奋力谱写新篇章(感悟初心)
姜 洁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提了出来。
如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朝着党中央制定的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结果。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指出“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17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字之差,折射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不懈努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奋力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十六大代表常德盛——
“全面小康是我们的最大心愿”(亲历者说)
记者 王伟健
200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的十六大正在召开,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代表听到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忍不住鼓起了掌……“当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也用力地鼓掌。让蒋巷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常德盛回忆:他之所以清晰地记得这一刻,是因为这个目标正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回村后,常德盛就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大家围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争取早日实现小康。”常德盛说。
“农业基础不能丢。”十六大以后,蒋巷村开始推广现代农业,把土地流转起来,交给种粮大户,用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益。18年多过去了,如今的蒋巷村已经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常德盛还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蒋巷村投资建造了蒋巷宾馆、江南农家民俗馆、青少年科普馆等游乐项目。如今,蒋巷村每年吸引游客达20多万人次,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从2000年开始,常德盛每年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大伙儿读书看报写笔记,奖励爱读书者。村里还出钱给每户订了4份报纸和1份杂志,并专门送上一个书橱,还有四五十本图书;同时投入资金建设农艺馆、科普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每年不定期组织村民参观。
如今,蒋巷村里,200多幢红瓦绿荫“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区,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等都由村里提供;年底村民还有分红,去年人均分到了1万元;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护理院,拥有260张床位,同专业养老护理机构合作,实行社会化运营,村内村外的老人均可享用。
“去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5.61万元,加上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不包括集体福利和别墅房补贴)。” 常德盛自豪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