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中国文联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

用信仰与担当说唱无悔青春——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中国文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盛扬

  在五四街头,在橘子洲头,志士仁人为民族救亡奔走呐喊,一代伟人开启日月新天;在宝塔山上,在延河水边,抗战歌声唱出延安军民必胜信念;在改革一线,在工厂车间,“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萦绕耳畔心间;在一带一路,在复兴之路,巍巍巨轮行稳致远,中华腾飞还看今日青年。 

  一、学习百年党史,感悟思想伟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胜利的历史,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胜利的历史。学习党史,是一次与百年历史的时空对话,翻开《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生动的教科书,就是打开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瞬间,从中收获启发,汲取力量,再用历史照亮现实,校正航向,看清前路,坚定前行。 

  党史中写满信仰的故事。《共产主义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坚信“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瞿秋白慷慨赴义依旧唱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的“爱国三问”,它们帮助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党史中写满人民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长征路上,四渡赤水、巧夺金沙、飞夺泸定、翻越草地雪山,军民团结赢得最终胜利,它们帮助我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史中写满奋斗的故事。大生产运动中王震率领三五九旅把昔日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四有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岛人民遍植木麻黄,铁人王进喜高呼“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跳进滚烫的泥浆,它们帮助我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史;党史中写满忠诚奉献的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海防民兵王继才独守开山岛32年,它们帮助我理解担当作为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选择;党史中写满改革创新的故事。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书写了“春天的故事”,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一个“稻下乘凉梦”,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它们帮助我理解如何走好改革开放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百年党史不仅是一部革命史,更是一部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以正确党史观为引领,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创新工作结合起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将青春热血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融入时代大潮,展现青年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勉励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不尽相同。变化的是时间、是内容,不变的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100年中,无论是在革命斗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数青年共产党人始终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凭着坚定的信仰,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担当在前,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100年后,30岁乐业县第一书记黄文秀为扶贫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00后”戍边烈士陈祥榕在日记中郑重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仰望浩瀚星空,中国人的飞天梦在一代代航天人手中逐一实现,天宫团队平均年龄30岁,嫦娥探月团队平均年龄33,天问一号飞控团队平均年龄30岁;从助力国潮出海的视频博主李子柒,到泳坛“表情包”怪力少女傅园慧,再到被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列为年度影响世界的科学人物榜首的95后少年天才曹原,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奋勇拼搏,如一个个后浪奋力向前,必将汇聚成推动国家民族发展、改变世界潮流的巨浪,让世界看到历史悠久而青春勃发、立体多样的中国。 

  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将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增强信心,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从百年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新时代的长征,翻越一个个思想和前进道路上的“腊子口”和“娄山关”。 

  三、坚持学史力行,做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党的故事、展现时代风貌,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源自民间,扎根生活,天然适合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新中国的成立,让曲艺从画锅撂地的“玩意儿”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旧社会饱受欺辱的民间艺人成为新社会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者,因此曲艺人衷心感谢和拥护党的领导。 

  乌兰牧骑队员们自1957年组建以来坚持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评书艺术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年逾八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近期创作表演百集评书《话说党史》献礼建党100周年,代表了曲艺人爱党爱国的真挚感情,树立了新时代崇德尚艺、潜心创作的行业标杆。70多年来,中国曲协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团结引导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作为中国曲协品牌活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组织28名曲艺名家历时三个多月,巡演101931场,倾情讲述黄文秀、其美多吉、阿迪雅、刘传健、吴建智、黄旭华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的演绎模范故事,弘扬榜样力量,深受各地群众喜爱。 

  对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事件,文艺工作者从未失声缺席,始终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宁静。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同心抗疫,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组织抗疫摄影小分队奔赴武汉,日夜奋战66天,为4.2万余名援鄂医护人员拍摄肖像,创造了世界摄影史上的奇迹。《曲艺》杂志社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1岁,疫情发生后加班加点征集作品,连续审核推送1570篇曲艺作品,温润心灵鼓舞人心,用文艺的方式表达对疫情的关切和对疫区群众、所有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深情祝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全会鲜明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的重要论断。近期热播的红色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让很多观众热血沸腾,在网络上引发青年观众强烈共鸣和持续讨论。《觉醒年代》收官后,不少网友留言要求拍摄续集,其中一个留言引人注目——“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觉醒年代》的成功经验证明,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大有可为。文艺工作必须聚焦“做人的工作”核心任务,强化“互联网”思维,作为从事曲艺工作的青年党员,我们必须围绕文联的十六字职能和协会工作大局,组织精品创作,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作为青年党员,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上,我们将以党史学习为契机,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守初心使命,在工作中实学实干、埋头苦干,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抵御风险挑战,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定力,将“小我”际遇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将个人的理想选择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做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曲艺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争做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祖国和人民说唱无悔青春。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