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中国文联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

获启迪,悟思想,强本领——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时间:2021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文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云菲

  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更加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从这些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重要论述中,使我们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同时提高工作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无论是在党的初创时期,还是在党组织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还是在社会主义蓬勃建设的新时代,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即便是在生存和生命遭受到巨大威胁时依然如此,也更加如此。这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更是我们党得以屹立百年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从中也充分体会到党的理论的宏大。我们党始终是站在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层面上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其所拥有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成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障。鉴往事,知来者。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汲取历史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百年历史,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但回首来路,却也不是而且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党所走过的弯路和遭遇过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党总是能够不回避错误,并且凭借“有了偏差,就喊看齐”这样时刻警醒、及时纠偏的意识,闯过一个又一个坎儿,赢得一次又一次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历史这面镜子里,可以得到启迪、得到定力。建党如是,做人亦然。

  阅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还是对于党史知识的又一次学习,更是对党的伟大精神的再理解再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及了很多党的发展历史上的细节,令人十分触动。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过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这是红军长征中留下的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之一。红军战士留下的不仅是被子、是故事,更是“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样深刻反映出共产党人和人民同甘共苦、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巨大精神财富。而“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同样让人心生敬意而感慨万千。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却不曾动用分毫党的经费。中国共产党人再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记叙的这些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让我们又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决心。

  通过学习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40篇重要文稿,对我们来说也是上了一堂深刻的写作课。与以往单独学习一篇讲话的感受不同,此次集中系统学习后,“教学”之感更加强烈。在这些文稿中,有的篇幅很短,“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有的内容很实,不仅文风朴实,而且有事例有数据,紧密结合实际,通俗易懂,有的放矢;有的很新,文字鲜活生动,文章文采飞扬,既接地气又寓于智慧,都是我们起草文稿的优秀范文。书中第一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讲话开篇将展览内容高度凝练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同时每部分分别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作为引领,而后再展开描述。这种行文方式,我们在文稿起草时也可以参照借鉴、活学活用。还有书中的几篇对于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的讲话,篇幅都在万字以上,从谋篇布局、逻辑结构,到衔接技巧、思路视野,再到标准表述、遣词造句等方面,均很有启发意义,对于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回顾总结,如何陈述事例,如何肯定成绩,如何梳理经验,如何提出要求等,提供了遵循和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舆情处)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