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中国文联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

品学百年党史,迸发评论力量

时间:2021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文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何美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如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荡气回肠的史诗,如励精图治、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壮丽画卷。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述往思来行稳致远。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展开。文艺界深刻领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文联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履行新时代文艺使命。

  树立正确党史观,从历史驶向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视察革命纪念地,还是出席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学好党史,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1.4万余字讲话中谈了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等五个问题。压轴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他用较多篇幅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本质就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约30次提到“史”字,特别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黑格尔首先提出“历史的美学的”概念。从1847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运用“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价文艺作品的经典论述。“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习近平这一批评标准和思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历史性超越和综合性创新。其中,“历史的”是首要标准,抓住了当前文艺创作和批评的突出症结。2020年11月,文艺评论界勇敢批评《雷霆战将》这种无视中国人民14年全民抗战历史的“抗战雷剧”,使之被及时下架。这类患有“历史贫血症”的作品从2012年前后就有冒头。2013年4月,央视发出批评。5月,广电总局着手整治,荧屏生态有所好转。但历史观的缺位是十余年来穿越、宫斗、戏说、玄幻作品的重要症候。面对市场经济中“唯收视率”“观赏性第一”等偏颇的评价标准,加上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遮蔽,影视、美术等艺术领域要谨防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要让文艺评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更鲜明更突出,“历史的”标准不能缺失,只能强化。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近万字的重要讲话,其中47次提到“史”字,特别是5次提到“史诗”,再次强调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调“树立正确历史观”。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这是对“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继承与深化。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他强调,“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这与他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相呼应:“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启示文艺界:对“历史”的艺术书写,潜台词和着眼点是“未来”。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以文艺培根铸魂,用精品讴歌时代,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重视党史题材,创作文艺作品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这是十余年来党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早在建党89周年、迎接建党90周年之际,2010年6月,党中央发布关于党史工作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正确区别和处理文艺创作和历史真实的关系,防止片面性和庸俗化。2010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党”。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如何以艺术创作体现深刻生动的历史观照?近日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均是典范。《觉醒年代》的主线是“一刊两人三事”。一刊即《新青年》,两人即主角李大钊和陈独秀,三事即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这三次历史性事件。该剧基于正确党史观,通过深刻的史实开掘和艺术化的细节呈现,写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必然性。在塑造的1000多个人物形象中,在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现代重要历史人物评价上,在表现保皇、复古、无政府、自由主义等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思想中。陶然亭听琴赏雪、瓷碗下的青蛙、话筒上的蚂蚁,颇多艺术镜头语汇暗藏历史密码,并创新转场方式,展现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提倡的“木刻版画”这一具有革命性的美术形式。《跨过鸭绿江》则在美、中、苏等多国横纵坐标里表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必然性与道德正义性。近年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潜伏》《亮剑》等一批党史革命史题材作品涌现,生动体现了正确党史观。

  毛泽东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开天辟地》以五四运动开篇, 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更将叙事视野拓展至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这段政治风云变幻的十年,开篇即通过对大场景从俯拍到仰拍的长镜头恢宏体现辛亥革命。通过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观众沉浸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民族认同感初步萌生的时代,领悟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中华民族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觉醒年代》《建党伟业》等影视作品艺术展现思想觉醒和信仰起航,说明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体现了较为深刻的思辨价值和艺术创新。电视系列短片《经典美术作品中党史》,评书《话说党史》,这些艺术作品都表明,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看故事、讲故事的层面,而要加深对党的历史和思想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历史辩证法使得理论与历史都具有了不断敞开、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特质,体现了唯物史观活的灵魂。

  树立正确党史观,引导精品创作,引领审美风尚,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把文艺评论工作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强调“历史的”评价尺度,让文学艺术不再显现为一部孤立作品,而是获得历史之维的深度厚度,从高原走向高峰。

  品学百年党史,激发评论力量,共绘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