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有颜色,会是什么色彩?对于生逢盛世的当代青年来说,是五彩斑斓、异彩纷呈的。然而在一百多年前,孱弱的中国是一座封闭、憋闷的“铁屋子”,被失败主义情绪笼罩着的神州大地,给予青年的只有暗淡无光的黑夜。然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犹如黑夜中照进了一道霞光,指引着、激励了无数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怀着对革命复兴的满腔热情,在马克思主义的浸润洗礼中,发奋图强、顽强拼搏,以绚烂的青春和鲜红的热血谱写了百年党史中一段又一段光辉诗篇。
革命的事业 光明的理想
若要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寻一革命理想的冲锋号,那非李大钊的《青春》莫属。“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帮,……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1916年,年仅27岁的李大钊面对风雨如晦、摇摇欲坠的国家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了这篇8000余字的名篇,发表在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虽然满目疮痍,内心焦灼,但《青春》里的文字却生气盎然,熠熠生辉,不见丝毫颓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奋斗的召唤,今天读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不仅以笔叫醒青年、唤醒时代,更身体力行,致力青年启蒙,做青年的良师挚友,鼓励青年为建设蓬勃朝气的新中国不懈奋斗,在中国大地上撒下了革命理想的种子。
从“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誓言中取意化名的张太雷,曾被李大钊称赞“学贯中西,才华出众”。受到五四运动的感召,张太雷毅然坚定地走上救国为民的革命道路,并用自己卓越的才能书写了党史上一连串的“第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党内最早的国际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领导者和建立者,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火线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年轻的张太雷曾在共产国际的舞台上,为同样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振臂高呼,那样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曾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呵。我并没有一点忧愁,因为我有这个目的在心中……”信中的“幸福”,就是张太雷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他用一生去践行的炽热初心。
思想的浸润 精神的洗礼
在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辞世的王尽美,曾在弥留之际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尽美依旧为革命工作殚精竭力、呕心沥血,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贫苦出生的王尽美聪颖好学,但乡村教育的黑暗、师范教育的腐败,让他失望和痛恨。五四运动的洪流让王尽美看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新路,各种新思潮、新精神犹如寒冬里的春风,吹进了他的心里,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中他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在思想的浸润和精神的洗礼下,王尽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奔波各地开展工人运动,为革命工作抗争不屈、奋斗到底。“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这是王尽美著名的《肇在造化——赠友人》,表达了他对革命“尽善尽美”之心意,是他志向与理想的最好见证。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这是毛泽东对蔡和森的评价。作为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和“组织共产党”主张的蔡和森,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寻求革命真理,他赴法勤工俭学,在给挚友毛泽东的信中,他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在他心中,马克思主义就是光,他以手中之笔,为四亿中国同胞的思想心灵引路导向,虽患有严重哮喘,却拖着病体“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一生中写下了70余万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述。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并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份誓言,于渺小的身体里释放出“开天辟地”的革命伟力。这正如他在《少年行》中所道:“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坚定的信仰 不屈的脊梁
16岁从贵州崇山峻岭中奔赴理想、投身报国的水族少年邓恩铭,是中共一大唯一的中学生代表,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他知恩知孝,当因投身革命无暇顾及家人时,他深感愧疚;虽有叔父在官场任职,他却从未寻过便利,时刻警醒自己要清清白白做人;虽吃穿不愁,他却宁愿穿旧衣破衣,也要省下钱来买书读。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三次被捕、两次越狱,为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受尽折磨,直至牺牲。“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他的《诀别》一诗,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与坚定,刚正与不屈,其闪耀的人性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作为陈独秀的长子,聪颖博学的陈延年是毛泽东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为寻真理,实现抱负,陈延年毅然放弃优越安稳的生活,自食其力,甘做革命苦行僧。生活的艰辛、革命的艰难磨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和铮铮铁骨。遭叛徒出卖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陈延年坚守信念、咬紧牙关、宁死不屈。刑场上、屠刀下,伤痕累累的陈延年依旧大义凛然、毫不畏惧。“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纵然死亡夺去了他的生命,但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他那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革命精神,如火种般生生不息,点燃了希望,照亮了前路,觉醒了国人。
青年时代的瞿秋白不仅才华横溢、博学多识,且抱负不凡,他深信“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他立志要“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为革命事业付出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即使在遭受不公正对待时,立场坚定的他依旧没有消沉退缩,拿起笔继续战斗,写杂文、发评论,与鲁迅一道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急先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文弱书生,却有着自己的固执与倔强。身陷囹圄时,面对敌人的甜言蜜语和威逼利诱,他说:“我情愿做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做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即使是最后走向刑场,他依旧泰然自若,哼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微笑着说“此地甚好”,漫步而至,盘膝而坐,慷慨就义。没有一丝犹豫,更没有一点慌张,他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一如鲁迅对他的评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
青春,应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对于27岁的王尽美、29岁的陈延年、29岁的张太雷、30岁的邓恩铭、36岁的蔡和森、36岁的瞿秋白、38岁的李大钊来说,生命在那年那个数字上戛然而止,永远定格了。但青春无悔,无论是“挽民族之青春”的李大钊、“谋将来永远幸福”的张太雷、“尽善尽美”的王尽美、“忠诚印寸心”的蔡和森,还是“我身先死”的邓恩铭、“决不跪下”的陈延年、“辟光明之路”的瞿秋白,他们都以红色作底,以衣襟为旗,用自己的鲜血,汇聚成中华民族革命胜利之源泉,实现了对共和国的拳拳之心、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诺言,虽生命短暂,却生如夏花。
让我们致敬那些把人生最美瞬间留在世间的英雄们!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