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悠悠千年布朗古寨
——云南普洱景迈山“世界茶文化之源”翁基走笔
如果说,树形古拙、外表沧桑、未经人为矮化的千岁茶堪称茶树中的老祖父、老祖母,那么,驯化培育了这些古茶树的村民居住的古村寨,又该是哪个级别的呢?
丁酉秋日,笔者参加“中国百名文化记者普洱行”采风活动,来到彩云之南、中缅边境的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探访世界茶文化之源,无意中邂逅这个名叫翁基的“千年茶农”布朗族聚居村寨,立即被她独特气质吸引。
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走进翁基古村,仿佛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只有89户布朗族人家的村寨依山而建,寨门、寨心、佛寺、民居等原始风貌保持完整。村旁古树参天,房前屋后即是大片的古茶园。这里位于海拔1700米的云海边缘,属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芒景村的一个村民组。
布朗族民居都是杆栏式结构,屋顶为陡峭坡面,黑色挂瓦覆盖。木屋底层摆放杂物、停放摩托车,二楼住人。每家都有一竹木搭成的露天掌子(阳台),是村民晾晒衣物、纳凉聊天的地方。室内分堂屋、火塘和住室几部分。堂屋中央置一四方形火塘,上面架有铁三脚架,用于烧火煮饭。向导告诉我,布朗人有很多讲究,火塘被认为是一家人安宁之所在,不能用脚踩踏。他们还保持着全家住在一间屋子里的习惯,年长的睡在最里面,用黑色的幔隔开;年轻人睡在外面。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后,结婚第一年女方要到男方家生活,第二年双方回到女方家长期生活……这些听着新奇的民俗里,必有许多古远的回响和合理性。古村落的价值就在这里,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文化基因库,一些传统与时俱进了,一些文化元素顽强地留存下来,附着于村庄的主人——原住民身上,让我们还有线索去亲近传统,寄托乡愁,引发一些诗意生活的遐想。
翁基村民几乎都是茶人。白天,青壮年女子大都上山采茶去了,只见衣着艳丽、皮肤黝黑、神情娴静的年长妇女照看着孙子辈,有的叼着烟斗,三五人围坐,一边闲谈,一边分拣晾晒在笸箩中的普洱茶叶。猫、狗、鸡悠闲地打盹、踱步、觅食。小村和雨后的芭蕉树叶一样,散发自然清新的别样气息。
男人们的服饰没什么特别,着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肥大长裤。他们有的出外经销茶叶,有的在家忙活着揉捻、蒸软、压模、包装等更需要体力的制茶工序。他们很少在村街上“抛头露面”,或者“抛头露面”了却未引起注意。布朗男子和古村落一样质朴无华,仿佛都为了衬托布朗族女人的优雅、美丽、光彩照人。和自然界中母性动物都朴实无华相反,人类将展示美的天赋和职责让渡给了女性,尤其少数民族女性服饰多绚丽奇特,配色大胆又和谐,对振奋我们日趋重复单调的现代审美,可谓功莫大焉。
古村内有南门河及潺潺的泉水穿村而过。布朗语“翁”为出水,“基”为住,“翁基”意为住在水源处的村。这里确有地理优势,挨着古茶园不说,极目远眺翁基所在的这座山冈时,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布朗族、傣族村寨掩映在密林的山腰。山下云海茫茫,山上犹如仙境。
在村里转悠,淳朴的村民会主动跟你打招呼,甚至请你进屋品尝他们土法烤制的普洱茶。我看见他们手指尖因烤茶变得黑硬。
近些年随着进山观光的游客增多,寨子里已经有了客栈和餐饮服务。布朗族姑娘玉妮在村里开了家布朗客栈,同时推介她家的普洱茶。热情的她常常会用摩托车免费搭载城里来的游客姐妹到附近糯岗、芒洪等古村寨游玩,尽兴而归。
以茶为图腾的布朗族
在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世代混居,建筑风格相似,但还是可以从细节发现不同。傣族的屋角装饰是一对牛角,布朗族木屋檐口翘角处有一样三叉形图案,代表茶芽、茶叶。可见茶在布朗族心中的地位。茶是布朗族的图腾。
相传,布朗族祖先帕岩冷最早教族人在景迈山上种植茶园,并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候,还是留下茶树吧,这才是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首领,帕岩冷被尊为茶祖。
还有一种说法,布朗族人南迁时遇到瘟疫,一位族人吃了一棵树上的叶子,幸存下来。随后,其他吃了这种树叶的人也都幸免于难。这种树就是茶树。从此,茶树成了布朗族人心中的神。他们每到一地,都要找寻茶树,种植茶树。茶树记录了布朗族人的迁徙踪迹。
目前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最早利用野生古茶,最早栽培、驯化古茶树。帕岩冷也成为有名有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据《布朗族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景迈山古茶园的驯化、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现在的景迈山上,仍保留着巴朗部落、岩冷祭茶魂台、岩冷养心湖、七公主坟等人文遗址,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帕岩冷的庙宇和七公主亭。——相传,当年帕岩冷为躲避战乱,带领族人定居景迈山,山下的西双版纳景洪傣族土司多次派兵驱赶,无果,便采取和亲办法将第七个女儿嫁给足智勇敢的帕岩冷,还让七公主带去农作物种子和耕织技术。七公主被布朗族人尊为“族母”。
此番我虽无缘亲历山康茶祖节,但布朗青年岩洪的讲述让我略窥其盛况。每年4月(傣历6月中旬)举行山康茶祖节,布朗族群众都会到山上的茶魂台祭茶魂,以表达他们对祖先、对自然的尊敬和崇拜。人们把贡品摆到茶魂台上,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贡台的中央,人们点燃手中的蜂蜡,双手合十,在大佛爷的诵经声中,三呼茶魂,声震山野,对赋予他们生存和希望的古茶山顶礼膜拜。
山康节三天是布朗村寨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宰牛杀猪,做“厄糯索”(黄粑)用来赕佛和馈赠亲友。清早,家里的小辈要把最好的饭菜端到老人面前,跪请老人吃饭,祈祝老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然后,村民们到寨子里的缅寺献饭、堆沙、滴水、扶树,载歌载舞、泼水狂欢。“堆沙”是为了祈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扶树”是用树杈把神树的树枝、树干撑起来,意为树不倒则家不倒、人不倒,健康永长。
从岩洪讲得饶有兴味,看出布朗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熟稔和自豪。
翁基村民还保留着最古老的自然崇拜。茶树、大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从不随便砍伐树木,甚至杂草。每当进山采草药、挖野菜之前,都要跪拜山神,告知山神他们来了,感谢大山的赐予。布朗族群众对大自然的敬畏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近年来,景迈山古树茶因其原生态的生长模式受到中外消费者的青睐,原本自给自足的翁基村民通过茶产业发展富裕了起来
古茶林申报世界遗产
布朗族古茶园最不一样的地方是茶林里不全是茶树,很多参天古树交错其中。香樟树驱虫,山果坠落成肥料。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枝干上长满了苔藓、石斛、螃蟹脚、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巨木遮荫,云雾滋养,造就了这里普洱茶不一样的品质。如今,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已被联合国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翁基、糯岗等15个布朗族、傣族村寨群众共同保护传承的2.8万亩“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公认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这里还有11.8万亩野生茶树。保存完好的茶树基因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古茶林生态环境和我们的寨子!”在外做茶叶生意多年的翁基村民南海明说。每年他都要把重要的生意伙伴带到家乡住上一两晚。在他看来,被茶香浸润千年的原生态古寨,更能让客户体验普洱古树茶的魅力。
村民们知道,幸福生活源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只有保留村寨的原汁原味,保持布朗族文化的特色,翁基才能更好地发展。
那天因有急事,请当地司机趁天黑前送我下山。车子开得很慢。司机师傅说,景迈山的公路都是用石子嵌的“跳石路”。为了不影响古茶林原始生态环境,山上禁止使用水泥、沥青等材料。——多么周到的环保措施呀!
我不禁一阵欣喜感动,联想到此次采访见闻:景迈山不仅对古茶林进行有效保护,还对原台地茶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了布朗族林下种植茶技术,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在政府引导鼓励下,富裕起来的翁基村民没有拆除老房子,而是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前提下,对房屋内部生活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了生活质量,又留住村庄原生态风貌。
此刻,景迈山上晚霞似锦,异常美丽。我突然想起哲学上有句话,叫“配当幸福”。也就是说,幸福须伴着德行而来,这样的幸福才有高贵性,才值得珍视。否则,幸福等同于享受、享乐,就极易堕入不择手段、贪得无厌的迷途。
翁基布朗族群众敬畏自然、爱恋乡土、传承文化、用地养地的实践表明,他们配得上拥有这份幸福。希望景迈山古茶林这项全球原始森林农业开发的典范,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生活方式,经历时间的磨洗醇酿,愈益光彩照人,芳香四溢,永续温暖、照耀并启迪我们的后人。
(原载《农民日报》2017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