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天,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全国各地的副刊编辑和文化记者前往西藏林芝采风,对林芝那棵树龄高达3200多年的柏树王印象极深。如今,西藏日报记者唐大山重访林芝,在柏树王旁边的巴吉村,偶遇一位名叫陈军的安徽老乡。陈军在巴吉村住了二十一年,见证了这个藏族村庄在党的援藏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所发生的沧桑巨变——这篇颇具特色的对话体文章,真实反映了巴吉村脱贫致富的来龙去脉,文章以口语问答,生动有趣,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二人的对话中,我们足以领略到林芝的山川秀美和巴吉村的田园诗意,反映出藏区人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精神风貌。
我与老陈相识,纯属偶然;聊起巴吉村,真是找对了人。
“你的商店名称里有‘皖北’二字,真是安徽的?”
“不假。”
“哪个县?”
“太和县。”
“我是涡阳县的。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见到邻县老乡,不容易。”
“你是旅游的?”
“我是来采访的。这是我的记者证。”
“这些年来巴吉村采访的记者比这里的村民还多。有些村民没时间陪你们聊天,人家怕耽误挣钱。”
“有记者采访你吗?”
“我不是巴吉村人,他们不采访我。有一回,几个摄像的看到我来了,提醒同伴暂停。我走过去,听到说重新开始,才知道他们拍村容村貌不需要我的出现。我在巴吉村居住几十年,在他们眼里成了多余的人。”
“别伤自尊,我这次专门采访你。墙上的营业执照写着你的名字,你叫陈军。我今天就与你这位老乡聊聊天。”
“我有两个类型的老乡。”
“此话怎讲?”
“在西藏遇到安徽来的人,像我和你一样,是老乡;出了巴吉村见到这个村的人,比如我和村支书米玛,也互称老乡。”
来自安徽的陈军在巴吉村已住21年。
“你怎么想起到林芝做生意?”
“说来话长。我父亲做过副镇长,来过林芝,觉得这里海拔不高、气候好,退休后就从老家来八一镇做起生意。我初中毕业,在家待不住。那时候出去打工的人很少,我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末,去过深圳、上海、新疆,不如意。1989年,在父亲引导下,19岁,我来到八一镇跟着他做生意。一晃半辈子过去,在这里出生的两个女儿,一个在西藏大学读藏语言文学专业,一个在林芝市上高三,都成为地地道道的高原人。”
“你在八一镇干得好好的,为什么搬到巴吉村?”
“我刚到八一镇的时候,就像进了如今内地的一个村庄。闹市区位于今天的明旺大酒店附近,最高的建筑是林芝地区行署办公楼,两层,门前是砂石路。说是行署所在地,但城镇建设谈不上规模,人口数量有限,交通落后,货物不畅通,生活成本很高。我决定离开那个市中心,在周边瞅地段,决定迁到巴吉村。”
“周围村子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它?”
“一是位置,二是对未来的判断。巴吉村位于318国道旁,徒步半个多小时能到市中心,在这儿居住生活成本大为降低,开商店盈利还可以。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送新一批援藏干部上岗来到林芝,当时他就去了巴吉村。这坚定了我来巴吉村的决心。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东南沿海的省委领导到西南边疆的巴吉村考察,这个村迟早会发展起来。你想想,援藏资金向这儿倾斜,当地政府重点规划建设,巴吉村的未来不是梦。第二年,我毫不犹豫搬过来了。”
“当时的巴吉村是什么样子?”
“别提了,那时的八一镇和我们老家的村落差不多,巴吉村又能怎么样?破破烂烂、歪歪扭扭的民房七零八落地散布在这一片。村民倒是挺淳朴,没听说谁家富得流油,也没听说谁家穷得过不上生活。”
“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名声很快响起来。”
“体现在哪些方面?”
“柏树王和尼洋阁。”
“哦,这两个地方我们都来采访过,那是在2016年春天,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全国副刊编辑和文化记者来的。这两个地方跟你来巴吉村做生意有什么关系呢?”
“你想想,到今年,柏树王就高龄3238岁了。这是什么概念?这棵柏树于公元前1218年出生,是目前地球上柏树中的‘老寿星’。放在中国视野中,中华文明五千年,柏树王阅历过半,堪称中华民族之树。哪能让这样的活化石默默沉寂?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看中了这棵宝贝树,一边营造旅游景点,一边是加大宣传力度。如今,世人皆知巴吉村有棵柏树王。还有就是兴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也就是平常说的尼洋阁,它就坐落于巴吉村娘乳岗。这是一座五层塔阁式结构博物馆,是藏汉建筑艺术融合的结晶,由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投资修建而成。传统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比日山下的柏树王象征着传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尼洋河畔的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的是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前进历程。离开传统谈文化,或者离开文化谈传统,都容易失之偏颇。现在回想起来,当年习近平考察巴吉村寓意深刻,对巴吉村的发展影响深远。”
“你不像商店老板,倒像大学教授。”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与接受过采访的村民聊天,久而久之,就把这些话都记下来了。”
“以文化人的眼睛看,说的是这种情形。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考察巴吉村,你能说说那时村子发展的状况吗?”
“与1998年相比,2011年的巴吉村已焕然一新。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村里走一圈?”
“我从云端商务宾馆开始,每个巷道都走了一遍,每户人家的门前都走到了,这里村庄的风格与内地的截然不同。你好像有独到的感受?”
“与内地坐北朝南整齐划一的新农村相比,这里的民居都是别墅式建筑。一户一院,占地面积较大,门朝哪个方向的都有,院内有好多果树。如果哪家有共产党员,会把党员的照片、名字和入党时间张贴在门旁,挺自豪的。”
“我老家淮北平原宅基地平整,利于成排规划。我们的第二故乡西藏以山地为主,只能依着地势建房。内地村落布局规整,看起来洁净美观;巴吉村民居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说,巴吉村的村容村貌确实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其他方面有没有变化?”
“巴吉村的可贵之处,在于村民思想上的转变。他们利用背靠市区、紧挨国道、面向市场的区位优势,用政策扶持资金购买运输车辆,很快扔掉贫困帽子,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驻村工作队告诉我,援藏工作队和当地政府在2011年前后对巴吉村的志智双扶收到预期效果。挨着村边木栈道的幸福小区属不属于巴吉村?”
“那些地皮以前是巴吉村的。最近这些年,林芝市区人口猛增,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巴吉村相当一部分土地被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在米玛带动下,村民用分到的拆迁补偿款集资1500万元盖起建材市场。很快尝到出资甜头的村民,在建巴吉物流园区时,踊跃投资。考虑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宗旨,米玛让村民按相同的出资额入股物流园项目,2019年7月建成了一期工程。如今村集体经济实体有所增加,已有的厂子根据实际情况要么提质增效,要么扩大规模。村民家家购买挖掘机,有的户有好几台。”
“难道他们都当挖掘机操作手?”
“自己开挖掘机的有,大部分人家是聘请人开的,也有租出去的。不管怎么说,没有闲着的,这些大型机械只要转动起来,就能赚钱。”
“我今天早上走在巴吉村与幸福小区之间的木栈道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我在巴吉村住了21年,已把自己当作这里的编外村民。你在这里住了几天,也跟我说说,你的惬意从何而来?”
“兄弟,咋变成你采访我了?我从村北头踏上木栈道,周围遍布野草,相间而生的几棵大核桃树,直径快赶上柏树王的了。和风拂面,偶有一两片叶子飘来。正是鸟儿觅食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或藏在枝叶间鸣唱,或忽然喳喳叫几声飞向不远处的另一棵树上。我享受到巴吉村的安逸、快意与幸福。”
“你的这种感受,我在木栈道修成之初就体验了。我和你走的是同一方向,面前和身后都是绿荫掩映下弯弯曲曲的栈道,左手坡上是闻名遐迩的巴吉村,右手不远处是林芝新城幸福小区。”
“我们可能想到同一个词,城乡一体化。林芝市区和巴吉村走到了这一步,住在幸福小区里的人们站在阳台上看到的是田园风光,巴吉村村民在家里享受的是充满现代元素的城市生活。我这个过客挡不住幸福的诱惑,也去到幸福小区里体验了一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穿街而过,水面上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白云,旁边是楼房的倒影。如果划来一条小船,水城威尼斯不过如此。”
“我上学时喜欢语文,不怕你笑话,读过几本文学书,跟你说得来。”
“对同一个人而言,平台很重要。我借助西藏日报平台,写些小文章。你做生意我写文章,目标一样,都是让生活更美好。”
“你说平台,我想起一个问题的答案,巴吉村为啥发展越来越好,根本原因在于这里的人们主动寻找平台、善于利用平台。”
“那你给我详细说说巴吉村的平台。”
“这个平台其实全国各地的村子都有,主要是有没有意识到、能不能让它发挥作用。政策说搞活经济,巴吉村跑运输;政策说让民有所居,巴吉村建设安居工程;政策说发展集体经济,巴吉村建了好多厂子;政策说加强民族团结,巴吉村营造和谐社区。”
“那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设美丽西藏,巴吉村是怎样践行的?”
“说到这里,我要实话跟你说:我的小店是保不住了,因为在国道旁,很快要被拆除。”
“作为林芝市的脸面,巴吉村建在国道边上的这些建筑,确实给人不美的感觉。”
“之前,村民把它们租出去,挣了不少钱。如今要把这里打造成一片风景区,几个月后,这里就会长出花草树木和一片片新绿。”
“游客会来吗?”
“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受到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柏树王风景区售票员说,一天还能卖出一万多元的门票。坐在这儿,往前看到的是比日山脚下的巨柏林,往后看到的是尼洋河畔尼洋阁,这儿是游客往返于两个景点之间的必经之地。把这一带美化起来,两个景点连成一片,游客赏心悦目,村民休闲与增收兼得,巴吉村的发展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这是建设美丽西藏在巴吉村的具体化。那,你的小店拆了,你会心疼吗?”
“我已接到通知,年底我的小店将不复存在。心疼是玩笑话,高兴还来不及呢。今年这里消失一个小店,明年在巴吉村的某一个地方会出现一个多功能的大店。我要继续和巴吉村村民一起勤劳致富奔小康。”
“哈哈,我说你说起来咋这么轻松呢——原来早就有了新的规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