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一部完整的戏剧,是豫剧《朝阳沟》。
不是在正规剧场,是在大队部的院子里,也不知是城里的剧团下乡演出,还是村里请的业余宣传队。一场《朝阳沟》演出后,村里热热闹闹好多天。当时只有10来岁的我,对唱段和剧情似懂非懂,却非常喜欢。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朝阳沟》在我的家乡风靡一时。正规剧团演,业余剧团演,公社大队的宣传队也演。田间地头、村庄庭院男女老少都哼唱《朝阳沟》,栓宝、银环、栓宝娘、银环妈……剧中人物成了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这期间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专业的、业余的《朝阳沟》演出,拍成的电影也看过多遍,通过收音机收听更是无以计数。剧中的情节、人物、唱段滚瓜烂熟,很多唱段也能凑合着唱。在我心目中,豫剧《朝阳沟》成了一出百听不厌的经典剧目。
豫剧并非河南一省独享的剧种。江苏北部、山东中南部、湖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豫剧广受喜爱。我的家乡淮北以及蚌埠、宿州、阜阳、亳州等皖北地区流行的不是黄梅戏,而是豫剧。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也流行豫剧。难以想象的是至今新疆还有正规的豫剧团,每年演出上百场。因此,安徽人喜欢豫剧一点都不奇怪。
人们喜欢豫剧《朝阳沟》不是只喜欢听,更喜欢唱,喜欢自己上台演。上世纪70年代初,家乡很多村庄都排演过《朝阳沟》。1974年,村里的插队知青也排演了豫剧《朝阳沟》。我那时高中尚没毕业,跑到大队部看他们排练对台词、学动作、练唱腔,那个认真投入的劲头甭提了。演出时吸引周边村庄不少群众前来观看。
戏剧也好,其它艺术形式也好,群众喜欢是流行的基础。家乡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朝阳沟》的味道,随处听到看到,人人能哼会唱,在那样一个氛围中,不被感染才怪呢。
《朝阳沟》最为普及的省份无疑还是在河南。2010年初秋,我出差去平顶山,一次用餐时说起朝阳沟,坐在我旁边的市长自觉不自觉就哼唱起来。大家起哄让他大声唱,他毫不犹豫站起来唱了栓宝的那段《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接着在座的一位女副市长自告奋勇,也唱了银环刚来朝阳沟唱的那一段《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唱段,使劲鼓掌喝彩。这并没有完,在大家的鼓动下,在座的10来人,几乎人人都放开歌喉唱上一段,一场饭局俨然成了《朝阳沟》的专场音乐会。有人提议让我也唱一段,在这种气氛鼓舞下,我尽管已经几十年没再唱过,更深知无法与他们媲美,还是鼓足勇气唱上一小段。
《朝阳沟》实在深入人心,据说上世纪60年代首演的一代主要演员,常常在公共场合被认出来,人们拉住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而是直接称角色的名字:栓宝、银环、栓宝娘、银环妈。
《朝阳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和风靡一时,如今,时间过去五六十年仍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充分说明它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豫剧本身激越高昂,节奏感强,吸纳了中原一带民间音乐的优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朝阳沟》剧情发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同时,它塑造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从形体到表情、动作、心理刻画都惟妙惟肖,哪怕戏份不多,没有几句唱词的角色也生动逼真,浑然天成。总之,这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厚生活气息,接地气,通人心,散发着浓浓泥土味道的好戏。
那个时代同样流行和风靡的还有京剧样板戏。不同的是样板戏展示的是大主题、大事件,《朝阳沟》说的是平常事、家务事;样板戏塑造的是英雄和完人,《朝阳沟》说的是身边活生生的普通人,让人感到亲切,容易接近,更能吸引人、感染人。
《朝阳沟》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它的唱腔和唱词,通过唱段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豫剧唱腔的特点是热情奔放、铿锵有力、字正腔圆、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动人心弦。《朝阳沟》的唱腔和唱词可以说把豫剧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通过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唱词,把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性格发展血肉丰满地表现出来。这些人物距离观众近,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就是邻居的二婶和大妈,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唱段,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乡村的美丽画卷朴实自然、真实生动地展现给观众,能使观众与剧情和人物同频共振。这说明《朝阳沟》深深扎根于中原文化这块土壤之中。
我对《朝阳沟》的唱段可以说段段都喜欢,有几段更是百听不厌。银环第一次进山来朝阳沟,对未来生活激情满怀,无比向往,看什么都心清气爽,开心愉快。她看到梯田环绕、野花片片、水流潺潺、鸟语蝶舞、牛羊撒欢,朝阳沟一片生机盎然,结尾唱出了“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这一段唱词十分优美,唱腔清丽明快,委婉动人。但是,待她遇到一些困难,思想产生矛盾和情绪低落时,还是这一段路,感受却完全不同。先是“我小步跑来大步走,恨不得一步离开朝阳沟”;接着“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当她回头看看栓宝的家,想到一家人对她的关心挽留,老支书对她的嘱咐和期望,尤其是栓宝对她的教育和帮助,再看看她和栓宝一起劳动的果实,展望农村丰收的景象,终于唱出了“我好比失舵的船顺水漂流……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最后呼之欲出的是“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这一段唱腔相比前一段,缓慢、曲折、婉转、跌宕起伏、大开大合,把她又想走又留恋的矛盾心理,难舍难分的思想状态,从彷徨犹豫到反省自责,最后下决心留下的心路历程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我认为这是全剧最经典的唱段。
剧中对手戏部分的对唱也非常精彩。如栓宝与银环指认庄稼的对唱,唱腔委婉,舒缓有致,最后落在“希望你到咱家,知道啥再说啥,别光说那外行话,街坊邻居听见了,不笑出眼泪笑掉牙”,极具生活化和口语化,通俗传神。栓宝教银环锄地的那一段诙谐幽默,形象生动。栓宝娘、银环妈、二婶的那一段对唱欢快流畅,既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令人拍手叫绝。
一次与同事一起乘高铁去武汉出差,车行到郑州,不免“融情入地”聊起了豫剧《朝阳沟》,没想到他也非常喜欢。我俩回忆《朝阳沟》的情节、人物、唱段,有很多共鸣,说到开心处还小声哼上几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阳沟》在他的家乡石家庄一带农村也一样火爆,他也是那个时候就喜欢上了这出戏。我们一路讨论,到底什么原因,让两位相距一两千里的青年,对这出豫剧如醉如痴呢?动人的故事优美的唱腔不用说,重要的是朝阳沟描写的生活与我们自身经历非常相近,老支书、栓宝、银环、栓宝娘、二婶、巧珍都似曾相识,栓宝身上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影子,唱词中那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
我家附近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向南一直延伸到鸟巢、水立方,长长的通道上,每到夏季的晚上,都有一拨一拨的群众自娱自乐。各式各样的健身操,不同风格的合唱、独唱,还有小乐队等等,吸引人们或驻足观赏,或参与其中。其中一个团队聚集的人数最多,远远就能听到在唱豫剧。有扩音设备,还有乐器伴奏,人们自发演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在这里可以听到《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打金枝》选段,也能听到《朝阳沟》。我每次散步到此,都要停下来听上一会儿。一次,一曲终了,我便大着胆子喊一句“请哪位唱一段《朝阳沟》吧!”一位女士站出来,给大家来一段《人也留来地也留》。话音刚落,就听有人小声说“她唱这段最拿手,专业水准”。看来是一位专业票友,对这个舞台了如指掌。“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一开口就不凡,待歌声一落,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这一段是最为经典的唱段之一,不论什么时候听到,都让我兴奋异常。之后,又有一位男士与她一起合作了栓宝与银环对唱的一段,又是一阵掌声和喝彩声。
散步归来,整晚,我都沉浸在《朝阳沟》的音乐和唱词中。
(任启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