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2021全国两会>聚焦以艺战疫

杨俊代表:守望初心,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表达

时间:2021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荣坤
0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直播现场

杨俊在黄梅戏《娃娃要过河》中饰演阿朵

  “大到一个单位,小到一个人,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表达?那一呼一吸的从容和踏实,是我喜欢的一种态度。相信团结的力量,相信自力更生的力量,相信无畏无惧的力量。我院‘云’上演播技术人员由党办、行政人员、司鼓人员、音乐人员等担任,从不会到熟练掌握拍摄,到推流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云’上演播的希望。”梅花奖得主、文华表演奖得主,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在1月28日的朋友圈里写下了如上感言。

  拥抱互联网 斩获意外成效

  牛年春节期间,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在官方抖音、斗鱼、B站、快手、西瓜视频、虎牙等直播平台,集中推出了“牛年新春精彩节目大放送”系列活动,让戏曲名家陪广大戏迷“云”上过年。从正月初三起,“戏曲名家演唱会”“经典剧目展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九;正月初十到十五,楚剧、汉剧、黄梅戏3个剧种在武昌永芳古戏院线下、线上持续展演了6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去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武汉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困境中,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在杨俊的带领下,自2020年以来试水“云”剧场,将戏曲表演搬到“云端”,至今“云”上演出超过50场,点击量更是超出了预想,从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不等,深受广大戏迷的追捧和喜爱。

  “我们真的要拥抱互联网,尤其是作为传统戏曲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们也有了新的发现和选择,用开放的心态去适应所有的新挑战,需要有意识地去积极开拓。”杨俊说。

  在武汉,疫情突然打断人们的工作,无数人无法走出家门。杨俊不停地问自己:“难道就要这样一直被锁在家里,等下去?我的剧院怎么办?”心中的责任感促使她不断思考,怎样更好地发展,剧院的出路在哪里。

  杨俊看到很多地方都在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艺术传播推广,借力互联网的念头也不断强化。但对于杨俊这样传统的戏剧人来说,互联网是全新的领域。“舞台艺术家一定是活在舞台上,怎么可能有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是杨俊最初的想法。但在疫情中,没有互联网几乎就无法和任何人交流。杨俊看到剧院里很多年轻人在家里录制视频并发到微信和抖音上,效果不错。“那么能不能把剧院的节目放到网上去推广呢?”杨俊主动和年轻人一起展开了探讨。

  相信年轻人

  “非专业”干出漂亮活

  2020年5月30日,剧院正式决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推广,6月2日便购置了导播推流器、摄像机、电脑以及其他配套设备。杨俊从剧院的各部门抽调了5个年轻人临时组建了一个新的技术部门,专门做直播工作,从而剧院里有了一个新的专业技术队伍。杨俊说:“想要长期坚持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和队伍。”

  6月12日,剧院进行了第一次直播推流。当时,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向杨俊保证,能够做到六大网络平台的同时直播推流。但事情并没有想象那么顺利。由于操作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只实现了3个平台的同步直播。当时,工作人员心里非常紧张,不敢面对杨俊。因为,杨俊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但这一次,杨俊并没有责怪他们。她说:“从我的角度来说,也不敢去面对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在自己无法掌握的技术中尽了全力,原本只是从事艺术和行政工作的,短短几天,天天捧着说明书去研究摸索,6个平台能推出去3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杨俊告诉记者,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之下,剧院的这些非专业人才做得一场比一场专业。从最初一个毫无变化的大全景到后来利用切换台切换为中景或近景,碰到问题5个年轻人就凑在一起商量,不断精进。“他们现在的呈现已经非常成熟了。”杨俊自豪地说,果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今,上“云”已经成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一种习惯,杨俊表示:“之前只是单纯的做推广,以后会尝试去做一些‘云端’剧场的收费机制。”

  但对于现场演出,杨俊内心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她认为,现场性和互动感就是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现场表演每天都在创作,永远都无法重复自己,未知性是舞台艺术的魅力之一。舞台和“云端”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中,永远都要记得自己“姓”什么,自己的魅力在哪里,要坚持什么。

  感受“共情” 艺术初心不会变

  疫情期间,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戴口罩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杨俊表示,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进行创作,聚集性的讨论大大缩减,主创人员讨论剧目不需要多次见面,交流也不需要特意等某个人而耽误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涉及国外人士,都可以通过“云端”连线解决,为大家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加快了创作节奏。

  提及抗疫作品的创作,杨俊表示,感受最深的就是“共情”。她会放手让演员自己去创作,自己更多做一些协调和指挥工作。她笑着说:“眼泪都没有少流,这一年几乎流尽了我们半辈子的眼泪。每天看着窗外,不知道是否还能走出去,或者活下去。部队来的那天,我们觉得自己有救了。看到了国家力量,我们重拾信心。作为疫情的漩涡中心,武汉人都是亲历者,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就足够生动、感人了,因此我们每个人既是节目的主角,也是生活的主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不是指挥,大家都是当事人。”

  疫情期间,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了如汉剧唱段毛主席诗词《送瘟神》、黄梅戏唱段《共度时艰抗疫情》、原创歌曲《亲爱的武汉,我为你加油》、楚剧唱段《且看春风拂山河》《待春回》《心中的脊梁》等24首作品,发布到六大直播平台,用戏曲的力量温暖着困境中的人们。

  剧院还在疫情期间创排了两个廉政小戏,杨俊表示,为了避免多人聚集,就没有考虑大型剧目,而是集中精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两个小戏的配乐也是提前录好,没有现场使用乐队。”2020年9月21日至11月5日,汉剧廉政小戏《正名》和黄梅戏廉政小戏《天网》参加了全省的“明心正道看镜鉴”巡演,走了17个地市州,广受好评。

  对于经历疫情后的感受,杨俊表示,活下来真好,从开始的恐慌、不安、焦虑到麻木、踏实、坦然……现在,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感恩。而对于今后的工作,她强调,应该挖掘、发现身边的人才,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年轻人身上充满了活力和无限可能。我们应该更加信任年轻人。”杨俊说。

  在艺术创作方面,杨俊依然有自己的坚持。首先文艺为大众服务,要考虑目标导向的问题,做好关键节点如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等主题剧目的创排,用优秀的作品向建党百年致敬。同时,她强调:“作为传统艺术,要有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还需要有传承的使命,作品的艺术性是永恒的。”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