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见证人>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与尚长荣谈艺说戏

时间:2019年01月15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
0

   尚长荣的名字对观众而言,早已如雷贯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也是当今最负盛名的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五岁登台,在梨园摸爬滚打73年,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由他主演、上海京剧院创排的《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被戏曲界公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也被誉为“尚长荣三部曲”。

  9月26日,78岁高龄的尚长荣从上海来北京。尚老从上海远道而来,不是为自己登台表演,而是“尚长荣三部曲”青春版首度亮相京城,他专门赶来给年轻后辈们“把场”,为他们打气助阵。

  2015年,上海京剧院启动了“尚长荣三部曲”传承计划,以尚长荣为艺术指导,遴选38岁以下的青年演员传承他最具代表性的这三部作品,让这些剧目能继续“活”在舞台上。

  三年里,尚长荣为青年演员准备了大量历史史料与文学作品,从戏里到戏外,从吐字、发声到唱腔、念白,再到人物情感的理解、表达,对每部戏的主演悉心指导,手把手传授、亲自示范、逐一把关指导。

  就在9月27日《廉吏于成龙》开演前,我们在长安大戏院的贵宾室里采访了尚老。

  因为堵车,尚老到得有些晚,金丝边眼镜,灰色西服,目光炯炯,笑声爽朗,步履稳健,说话声如洪钟,一进门对我们连说了好几个“抱歉”。

  采访从《曹操与杨修》聊起。尚长荣和曹操的“缘分”始于30年前。

  1987年,一年就演了6场戏的尚长荣,受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故事的鼓舞,夹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怀揣希望,坐上火车“夜闯上海滩”,“厚着脸皮”叩开了上海京剧院的大门。“那时,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我知道上海素有开拓求索的精神,就夹着剧本,听着贝多芬的《命运》,独自来上海‘闯滩’了。”

 

 《曹操与杨修》剧照,尚长荣(左)饰演曹操

  30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创排的情景,尚老概括为两个字:

  苦排。

  对于当年的“苦排”,尚长荣却一点都不觉得“苦”。1988年7月,剧本经过一年打磨后,终于建组。“《曹操与杨修》的出台与诞生,没有豪华的排练场,没有高档的会议室,没有空调,只有一颗火热的心。”

  “当时的排练场,是京剧院二楼仓库旁的一个房间,只有几架小电扇,大家吹着热风四脖子流汗。宿舍又小又闷,不透风,夜里打赤膊也没法睡。到了冬天,屋子里没有取暖设备,整天冷嗖嗖的,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大家心却很齐,一心想把戏排好。”说这话时,尚老脸上带着一腔花脸的豪气干云。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一年后,该剧赴天津参加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一炮打响,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作品”,尚长荣也被称为京剧舞台上的“第七代活曹操”。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哭了:“我们盼这样的戏盼了多少年了!”

  30年过去了,这部经典佳作由年轻一代演员“接棒”搬上舞台,尚老强调了两个字:

  传统。

  “敬畏传统,研究传统,还要激活传统,这样才能够推动出新,这是戏曲界前人前辈想做而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尚长荣给青年演员上妆

  3年时间里,尚长荣亲自“出马”,在上海京剧院排练厅开门授课,带着年轻的“曹操”与“杨修”,一个字、一个音地抠,从“眼睛怎么瞪”、“什么时候瞪”开始教起,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准,同时严格要求青年演员不断挖掘角色、丰富人物内心,对这部戏进行精细打磨。

  “功夫没白下。” 30年后,中青年演员们带着青春版《曹操与杨修》亮相,在尚长荣一个字、一个音抠出来的戏里,他们的抬眉瞪眼、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体现着“精准传承”的硕果,票友们评价:这部戏让传统戏更生动,新创戏更精彩。

  尚长荣题写寄语:做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中国戏曲人

  对于这些青年后生,尚长荣手把手地传承,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传承这三部戏,更要传递这些戏所体现的审美和追求,作为演员,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你必须得认真学传统。对诸多流派要敬畏,要认真地学,要博采众长,要科学地认真地去继承、研究,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好好运用前辈们留下的遗产。”尚老的讲述中透着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

  其实,除了青春版《曹操与杨修》,尚老主演的3D版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已在今年8月31号上映。“有人觉得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和年轻人是有隔阂的,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尚长荣眼里,京剧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适当地将一些现代元素吸收进来以激活京剧艺术,才能吸引当下青年,才能将京剧艺术真正融入这个时代。京剧不仅有古典美,还应该和时代同步。”

  尚长荣与记者合照

  一个小时的对话,既轻松幽默又受益匪浅,尚老始终笑眯眯的,精气神特别好。采访接近尾声,他抬手看了看手表,打断我们道:“我得去后台把场了。”

  夜色中的京城,下起了微微细雨,尚老也顾不得打伞,快步穿过剧院外的小路,急急赶到后台,站在侧幕边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演员们的一举一动,时而站到上场门,时而又根据演员走位挪步至下场门,站累了就在临近的道具箱上坐一坐。演员们的每一处表演,一句话念多长、唱多响,哪里收哪里放,他都看在眼里,暗自琢磨是否恰当。

  尚长荣在侧幕边上观看学生们演出

  就是这样一位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多次获得国家级艺术大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国际剧协授予“世界戏剧大使”称号……用三年时间,传承经典、关怀戏剧青年人,“我们对青年演员就是应该要给他们舞台,要带一带、推一推、托一托。”

  “做平常的人,演不平常的戏”是尚老的座右铭。其实,从尚长荣的身上,年轻后辈们传承的又岂止是三部戏?更是这种对待戏曲艺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