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在两会现场
2018年9月,第18届亚运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闭幕,4年后,亚运圣火将在杭州重新点燃。在闭幕式杭州8分钟的文艺演出中,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担任执行总导演,将一台兼具江南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演出呈现在世人面前。2019年全国两会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崔巍,话题就从8分钟的“杭州时间”开始。
记者:从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心执行副总导演,到杭州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的表演,再到执导亚运会闭幕式的“杭州时间”,作为文艺工作者,参与到这些重要的国际性盛会,有何感想?雅加达亚运会闭幕式上的文艺演出有何难度?
崔巍:还是那句话,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假如没有北京奥运会,假如杭州不能举办G20、亚运会,我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闭幕式8分钟既要全面体现杭州,还要体现中国,难度很大,在这一点上动了很多的脑筋。杭州的特点和亮点,除了人文、山水,还有当今世人瞩目的智慧之城、数字之城。所以最终将8分钟的核心理念集中在了高科技和文艺演出相结合这个点上。雅加达闭幕演出的舞台过于简单,演出前制作团队运去了“智能化舞屏”,可以根据需求运动,既承担舞美作用,可以瞬间变化出来一个立体的舞台,又体现了杭州智慧之城的特点。现在中国实力强了,舞台简单没关系,只要开场了,我们就可以瞬间变化出新的舞台。
记者:科技为艺术带来新的可能,但运用不当也会喧宾夺主,招致诟病。您如何看科技和艺术的关系?
崔巍:科技在文艺中的运用,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奥运会,那个徐徐展开的画卷惊艳了世界,包括当时“五环”的呈现,你能感觉到科技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后来这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比如虚拟现实、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我觉得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已经从原来只重视形式发展到现在形式和内容结合得越来越好。艺术最高的表现其实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如果只玩儿形式,艺术是空洞的;如果只有内容,没有形式感,观众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
记者:亚运会杭州8分钟的开头,一个站在荷叶上的少女怀抱水瓶缓缓升起,将取自西湖的水从瓶中缓缓倒出。现场解说特别提到一个细节,水瓶上镌刻的纹饰来自古老的良渚文化,据说这和您近期的创作密切相关,具体是什么作品呢?
崔巍:今年良渚文化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自从做了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对文化遗产就有情感了。良渚文化在杭州,关于良渚我思考了很久。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灿烂的历史,但世界上有人认为我们只有3000年历史。5000年的良渚文化申遗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关于良渚创作的切入点。我一直有个想法,这个作品也叫“遇见”,《遇见良渚》。他们说,崔巍你要有五部“遇见”。或许吧,再下一部可能就《遇见南宋》了。我想,一部部做吧。
记者:《遇见良渚》可能比做《遇见大运河》还难,完全要在虚空中建一个美丽的楼阁。
崔巍: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哪怕它只剩下了河床,你还能看到,良渚又有不同。不过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很难,虽说大运河现在是存在的,可怎么提炼呈现?很难。良渚文化是另一种课题,需要去研究。创作上我通常是反其道而行,还要深入生活,研究历史,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记者:京杭大运河终点处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附近,这两年关于大运河的文艺创作成为一个热点,就连以想象幻想类为主的网络文学都出现了不少大运河的题材。这种新情况对您的《遇见大运河》有没有什么影响?
崔巍:我觉得很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历史文化是要众人参与,去宣传,去传播。但是文艺创作必须静下心来做。2014年大运河申遗时,相关创作不止一二十部,现在大运河文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非常好,但你能坚持下去吗?从哪个切入点?你的结果是什么?做《遇见大运河》时,其实我一直很苦恼,怎么把大运河和当下结合起来?直到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这就是文化遗产四个字。剧中男女主角相知、相爱、相恋,一位做文化遗产保护的老师看了就说,文化遗产四个字就是你的男女主角。我当时不懂,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文化遗产就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遇见大运河》中,男主角是现在的我们,女主角代表千年历史的那一滴水,是自然,你已经把这个呈现出来了。其实这是因为用了三年的时间深入生活,真正走进运河而萌发出来的创意和结构。《遇见大运河》前后整整10年了,我是2009年提出要做大运河的,一直在坚持,坚持,真是十年磨一戏。
记者:记得2016年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时采访您,您谈到了《遇见大运河》的创作和演出情况,当时您规划了两条线路,一个是国内,沿着运河巡演6省2直辖市27个城市,已基本走完;一个是国外,要展开世界运河之旅。这个世界运河之旅,当时感觉您是画了一张大饼,能不能拿来充饥,很多人是有疑问的。但是其后的两年多来,《遇见大运河》已经走过了法国米迪运河、德国基尔运河、埃及苏伊士运河、希腊科林斯运河、美国伊利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有什么感想?
崔巍:很简单,还是坚持。也是祖国发展的强大,让你走到哪里都有底气。《遇见大运河》是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启动了世界巡演,法国和德国是我们世界运河城市巡演的第一站,那时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经验,但在去年底受文化部委派赴美国、巴拿马的演出交流中,我们已经很成熟了。记得在埃及,我们通过两条运河进行两个文明古国的对话,演完后埃及有个专家不肯走,他说,《遇见大运河》不仅仅讲的是中国故事,对文化和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通的话题,我们的尼罗河何尝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希腊收获也很大,这里是西方哲学的发祥地,座谈会上听到的一句话,让我觉得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希腊的那位专家说,中国有两大人工奇迹,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长城代表着防御、坚守,是中国的过去、历史,但运河是开放的、流通的、交融的,代表着中国的今天。听了以后就觉得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美国,我们去到了伊利运河博物馆,管理人员说,我们是这里接待的第一批中国访客,去纽约的人很多,但真正来伊利运河博物馆的没有,所以他非常开心和激动,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他看到了我们中国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对历史的敬畏。在巴拿马演出,观众有6000多人,巴拿马有一个文化官员说,为什么巴拿马没有这样一部剧?1月份她到澳门参加国际会议,结束后自费到杭州找我们,我就带她去看杭州运河边的拱宸桥,她在桥上感慨的说,我终于明白这部作品让我震撼的原因了。通过《遇见大运河》,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杭州。我觉得这一路走来越来越成熟,品牌也越来越响亮。这个过程让我们知道坚持去做一件事多么重要。我们用两年半的时间走完了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六省两市,现在又用两年多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七个国家六条运河,我们还会继续行走。今年要走莫斯科运河和瑞典的约塔运河,接下来还有英国的曼彻斯特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