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2019全国两会>两会新闻>议题提案

粤港澳大湾区:从共同的传统走向共同的未来

时间:2019年03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袁慧琴
0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背景下,欲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不仅需要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对接,更需要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融通。只有基于共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共同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从长远来看,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的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必选路径,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繁荣稳定的铸魂工程。

  经济分强弱,文化定输赢——从经济大湾区到文化大湾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强大一个民族,首先就要凝聚这个民族的文化。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建成世界级大湾区的目标。建设的核心不仅体现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还体现在区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推动和支撑上。综观国际一流湾区,无不如此。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联通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通过加强文化建设,通过优秀文化的凝聚,在湾区打造连通的血脉、相通的文脉、融通的人脉,使大湾区居民产生更为强烈的区域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湾区注入了长久而充足的文化力量。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创新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大湾区要求兴人文、强文化,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这既事关让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事关“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坚强基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用专门的章节对“共建人文湾区”进行了论述,内容详实、立意高远,为推进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遵循。

  为落实好《纲要》要求,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实践: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工程。以深入整理、充分挖掘、继承创新为原则,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工程” 。组织传统文化的相关专家、学者、优秀传承人,在目前已有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整合、采撷和编辑,形成以传统艺术、中医、武术、茶道、修身哲学、岭南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习内容,形成多姿多彩、系统全面、专业权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为推进大湾区传统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抓手和不竭动力。

  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硬师资力量。及早入手、统筹规划,制定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包括港澳在内的大湾区内建立系列“书院制”培训机构,聘请海内外传统文化各领域的大家、巨匠、优秀传承人授课,培训大量合格过硬的传统文化师资人员,为推进大湾区文化建设做好人才储备。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平台、多媒体等开展国学大师讲座、艺术名家课堂,制作传统文化的视频和影片等文化艺术传播活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湾区的传播和融合。

  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青年是未来和希望,大湾区传统文化建设在面向所有居民的基础上,应把青少年作为重点,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尤其是港澳的年轻人,长期受西方政治制度浸染,传统文化教育又没有及时跟进,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不够强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相信只要选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具备合格师资队伍、适宜的传授方式,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会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欢迎。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祖国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从而增强大湾区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继而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激发爱国热情和蓬勃发展动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湾区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袁慧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