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倩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戏曲艺术从古至今都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戏曲的故事是最具中国风俗的故事,戏曲人多样化的讲述与传播则是传递中国精神的最好方式。 ”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在提案中谈及戏曲艺术传播时强调,我们必须坚守好戏曲这个阵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2017年,我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第35届国际剧协世界代表大会期间,桂剧经典《打棍出箱》 ‘三跌四出’‘箱内换衣’‘后空翻入箱’等绝活的亮相,震撼了在场所有人。观众们无不惊叹于中国戏曲高超的绝活技艺。 ”基于这次剧协大会上戏曲艺术给国外观众带来的震撼,龙倩愈发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能力无比巨大。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可以说国家在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文化自信。龙倩表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潜心做好传承,让戏曲艺术在世界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认可,通过最具中国韵味的话语和声音去多样化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同时,龙倩也注意到,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戏曲艺术供给的不充沛仍然是制约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新时代戏曲发展的主要矛盾。龙倩认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例如广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拥有29个剧种、 1015个剧团(国营团体32个、改制转企团体3个、民营团体6个、民间班社974个。其中少数民族剧种的剧团316个) ,但大量剧种留守基层,在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语言、文化和风俗等同质化,使得具有本土特色的剧种特点弱化,不利于戏曲多样化的发展。二是剧种间的发展不平衡。京剧、昆曲等“大”剧种多年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力支持。但很多地方剧种正面临着人才断档、保护传承困难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非遗法》的出台让部分入选非遗项目的地方剧种得到发展生机,但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平衡,地方戏剧也呈现出传承和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剧目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国戏曲剧目的演出和创作越来越多,虽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作品,但总体仍是量少、质低、单一,经典传承失序,现代剧创作不力,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显现,尚不能充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戏曲文化需求。
“因此新时代戏曲工作要强化阵地意识,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龙倩建议要完善戏曲文化理论研究体系,深入研究中华戏曲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阐明地方戏曲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设立专门戏曲研究机构,构建戏曲艺术的思想、学术和话语体系。
龙倩还提到要拓宽戏曲教育普及范围。“建议不断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力争将戏曲文化教育覆盖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有责任担当、学术思想和精湛技艺的戏曲艺术人才。 ”龙倩表示,自己所在的广西戏剧院,就进行了“一老一小”普及戏曲文化的探索,与四个小学共建非遗传承基地,传承壮剧、桂剧、彩调剧和国粹京剧四个剧种,同时与老年大学共建传承基地,开展教学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