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2019全国两会>两会新闻>热点声音

沈铁梅代表:戏曲扶持项目要对“事”也要对“人”

时间:2019年03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李文博
0
戏曲扶持项目要对“事”也要对“人”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今年有两份议案引人关注,分别是从经费科目设置上充分肯定戏曲非遗传承人的贡献,以及缩短戏曲艺术专业学校的寒暑假时间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基本功练习的时间增加。

  重视“人”才能避免戏曲传承重申报轻传承、重开发轻保护 

  记者:您提出在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中,建议国家财政部门在资金管理的科目设置上增设各行当人员科目,出于什么考虑?

  沈铁梅:我觉得现在的戏曲项目管理上,特别是经费管理上实际上是在对静态的“物”投入,把传承看作了“事” ,忽略了动态的“人”的创造和智慧投入。例如,经费管理中重灯光、舞美等静态设备投入。在一部戏的创作和排练中,目前财政投入经费仅设置了主创人员的经费科目,并未考虑设置其他人员的经费,比如演员、鼓师、琴师、头帽,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的独特规律,他们的传承也大多是在师徒之间进行的。如果只注重对“物”和“事”的投入,这就没有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创作特征,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重申报轻传承、重开发轻保护等情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科研体制改革率先肯定了人的价值,也放宽了对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利。

  我认为戏曲传承的难度是很大的,例如戏曲曲种的传承就来不得半点偏差。所谓“活态传承” ,“活”的主体是传承人,其保护传承、发展与广大戏曲演员和乐员的劳动密不可分。所以应对他们予以经费支持,肯定和激励他们,把戏曲传承工作的重心放到真正能做、在做传承的人身上,提升他们的尊严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

  记者: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是一种无法量化的模式,它和科研项目“包干制”在管理上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沈铁梅:“包干制”推行后科研人员可以和发包方签订合同,双方对科研任务、期限、验收及报酬支付等方面作出约束,然后科研人员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便捷合理使用项目经费。但戏曲传承的过程无法准确计时、计量,传承的方式具有特殊性,这种传承方式始终离不开戏曲人的艺术积累和智慧贡献,既通过口传心授,还要注入当下的审美。所以对于这种劳动和智慧,在管理体制上不能用一个项目就概括整个戏曲的传承过程,而要落实到人。

  基本功练习时间不足,六年中专不及以前一年科班 

  记者:您建议针对大中院校戏曲艺术专业制定的专项措施中缩短了学生的寒暑假时间,还要保证双休日、法定假日每天不低于两小时的集中练功,为何要给戏曲学生“加负” ?

  沈铁梅:中国戏曲艺术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需要先有“功” ,然后才有人物。一个戏曲演员要想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学习好手、眼、身、法、步以及戏曲发音、戏曲舞蹈、戏曲节奏、戏曲锣鼓经等基本功,所谓的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如果我们以戏为本的话,基本功是演员最基础的准备,那就不是“加负”的问题了。在什么年龄练踢腿、下腰、翻跟头是千百年来积累的艺术规律。女演员18到45岁,男演员20到45岁是戏曲表演的最佳年龄区,应该在这之前完成基础教育和专业训练,即从5岁至10岁左右开始学习基本功。

  记者:戏曲学生入学时间可以保证在5到10岁,那么您是觉得现在戏曲表演专业的教学安排没有遵循艺术规律吗?

  沈铁梅:我给你算笔账,一年以365天计算,减去暑假60天、寒假20天、双休日77天、国庆节、元旦、劳动节等法定假10天,有效学习时间仅剩198天,一个学生的基本功才刚刚开始练习就被短则数天长则数十天的假期打断和耽误了,这样非常不利于戏曲艺术人才的基本功培养。现在6年中专的基本功练习时间不及以前科班一年的练功时间。而此前绝大多数名角们都是科班出身的,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艺术的规律。所以,戏曲专业的休假应视学科而定。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