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2019全国两会>两会新闻>热点声音

潘鲁生委员:繁荣民间文艺 建设幸福生活

时间:2019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繁荣民间文艺 建设幸福生活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

图为潘鲁生(左一)调研朱仙镇木版年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让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脚下的动力更足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在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讨论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今年两会,他的提案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展开,就“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记者:作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多年来,您在广大乡村做了大量调研,对乡村振兴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言?

  潘鲁生:这些年,通过持续深入乡村开展调研,我们发现了不少乡村建设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充分总结、研究和交流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发挥好乡村的资源禀赋,并使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活力。特别是我国地域大、人口多,乡村发展还不平衡,运用好已有的经验、规律去完成扶贫攻坚等重点任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包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内容。因地制宜,从乡村的文化资源、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和需求出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激活乡村的文化生产力,提振乡村振兴的文化凝聚力和发展动力,提升乡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积极意义。

  记者:民间文艺是广大乡村的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它对脱贫攻坚有哪些助力?

  潘鲁生:民间文艺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来自生产生活,内容非常丰富,发挥好民间文艺资源的创造性禀赋,有助于实现文化脱贫、文化致富,使脱贫攻坚更具文化生长性和经济、生态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提出“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以民间手工艺资源为例,往往富集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性破坏相对较少的贫困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双手的文化创造”,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经验和技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中的文化价值、发展价值,盘活这些土生土长、代代传承的文化资源。

  特别是在当前“体验经济”、“众创”发展环境下,可以积极发挥传统手工艺依托地方物产和自然资源、进行手工艺制作的“生态环保优势”,手工艺原材料及产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优势”,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生产,带动就业,促进创业。具体要加强文化创意,既要反映地方文化传统,体现人文风土特色,还要融会当下创意创新,融入当代生活,同时拉伸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辐射力,带动当地民俗旅游、土特产加工、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

  记者:民间文艺产生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过去对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起到重要作用,怎么把这些资源盘活?

  潘鲁生:盘活传统文化资源,首先要尊重传统文化资源自身的发展规律、内涵和特色,必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的本元、本质、本真价值,以原真性为基础,避免破坏性开发。比如传统村落,我们首先要保护好自然的生态、生活的文脉、历史的样貌,在做必要的修葺修缮时,要运用传统工艺材质、外观修旧如旧,室内适应现代生活,保持其文化生命力,生活高品质,不能盲目开发,甚至复制性地、模式化地建设旅游景观。比如传统手工艺,要尊重手工性和原创性,使之获得相匹配的文化价值、原创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着眼当代生活,文化的传承发展,只有存续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才是“活”的文化。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考虑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使二者相适配、相对接,不隔膜。举例来说,剪纸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民间工艺,过去剪窗花儿、剪绣样,信手拈来,既是节日民俗应用,也是生活里美的装饰;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往贴窗花的窗纸窗棂变成了宽大的玻璃窗,刺绣也不再是日常女红;剪纸里富有文化意味的图案纹样、美好寓意以及包含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生活记忆,都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样式。

  因此,今天的传承发展也在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包括从过去的民俗应用转化为礼品纪念,从窗花、礼花的小型装饰转化为公共空间的大尺度装饰,从服饰刺绣、印染纹样等图案底样转化为产品包装等设计要素,等等。总之,我们需要植根生活,遵循文化规律,发挥创造力,不断创意、开拓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生活中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这非常重要。

  记者:工艺的传承离不开人,在当下应该如何吸引下一代人来传承传统工艺?

  潘鲁生:传统工艺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文化种子、文化财富,也许由于时过境迁,有的失去了昔日的生活基础和应用空间,面临存续发展的困境,但是内在的智慧、思想、文化创造力和感染力是非常鲜活的,应该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养分,作为孩子们了解历史、文化、生活认知的一部分。具体可以有很多方式,现在不少学校都开设了传统工艺有关的校本课程,孩子们学面塑、学剪纸都有声有色,传统工艺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特色板块,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外,带着孩子们参观中国民艺专题博物馆、观摩民间工艺展示等,都是很好的学习体验。

  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民间艺人、专家学者、设计研发人才来说,设计面向孩子的传统文化产品也非常必要,让传统工艺当代化,比如除了奥特曼、变形金刚、乐高,孩子们也可以放风筝、捏面人儿、玩鲁班锁、七巧板等民间传统玩具。适应和运用今天的信息传播、体验方式,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做许多内容的课目、创意的衍生,耳濡目染之间的传承,这些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审美观和文化创造力。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