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丁荫楠、丁震谈电影《左利军》
发布时间:2011-07-20

    左利军生前是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甘家口派出所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12年的警察生涯,他没有侦办过惊天动地的大案,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繁杂琐碎;他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用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把自己深深刻在居民心里;在他牺牲后,数百名社区居民自发设置灵堂深切悼念,数万名大学生在网上追寻传播“左哥的故事”……日前,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导演丁荫楠和他的儿子——新锐导演丁震根据左利军真实事迹创作拍摄的电影《左利军》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点献礼电影之一和全国公安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在京首映。《中国艺术报》记者特此专访了丁荫楠、丁震父子。

丁荫楠(右)、丁震(左)在《左利军》拍摄现场

    “左利军们实在是太累了”

    记者:去年3月20日年仅41岁的左利军因疲劳过度猝死在派出所,也因此引起社会对于民警长期“过劳”工作的关注,《左利军》是在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创作的影片,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丁荫楠:的确是这样。毕竟不是拍一个人一生的传记,不能求全,也不能那么拍。充分选取最能代表他性格的部分来反映,应该是这部片的拍摄主旨。

    丁震:左利军生前担任过治安民警、行业专管民警,我们选择了他在做“片儿警”的这段时间,是因为这更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做社区民警处理的都是一些纷繁琐碎的小事,但左利军却乐观积极,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办事方式。左利军有一个理想,希望把社区弄得跟自己的房山老家一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之间相亲相爱,和睦共处。然而现实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随着社会的转型,矛盾越发复杂,也出现了许多的新课题。

    记者:据我所知丁震在拍这部片子之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趴”到社区派出所体验生活?

    丁荫楠:这是他自己积极要求的,他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左利军这个典型人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希望能够拍出真实的左利军们是如何工作生活的,这是他理想中的创作。他体验生活回来以后热血沸腾地修改剧本并和我讨论,让我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只是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他最初的想法未能实现。这也是一名年轻导演必经的过程。

    记者: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丁震:我在体验生活时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民警确实就是在长期“过劳”的工作状态下,尤其是那些中年的民警,他们实在是太累了。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妻儿、父母,作为社区的大管家,又要照顾街道的大爷大妈,又要解决邻里的纠纷,不仅要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还要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维护社区的安定和谐。同时110治安出勤,配合大型活动出勤,这些工作还得兼着,还经常遭人骂,这都是太普遍的状况……没有人知道他们工作的辛劳,也没有人理解他们内心中的痛苦和难处,他们大都是默默承担者,缺乏关怀。我最初就是想从这么一个角度来创作。

    平实的抵达结局

    记者:影片对左利军的牺牲描写的还是比较含蓄的,镜头定在对讲机上,当习惯听到的“我去”、“马上就到”变成了一种无人应答的状态时,通过黑场加以声音的呼唤,观众自然都都懂了。没有撕心裂肺和痛哭流涕,也没有用特别煽情的方法,但深深打动了观众。

    丁荫楠:我们在处理这部影片时没有过多的渲染,整部片总体来讲是非常平实的。英模片很难拍,一个是观众会有抵触情绪,另一个从故事情节讲一般都有既定的结果,也就是缺乏悬念,所以观众对故事结局没有更多的期待。我们把握的方向是,既然要抵达大家都知道的结局,那么过多的渲染反而会显得虚假,我们就把故事讲好,为最后的牺牲而积累感情。

    丁震:这也许和我平和的性格有关,虽然故事是以悲剧收尾,但我更希望以舒缓平淡的方式,不要那么强的戏剧冲突。真实的左利军是一个“贫嘴张大民”似的人物,他用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潜移默化地化解着矛盾。他意识到:要管理好社区单靠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要靠感情,要把老百姓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要有一双跑不烂的脚底子,要有一对善听意见的耳根子,要有一颗火热的心窝子,要有一张耐磨的嘴皮子。希望观众除了看到人民警察的工作状态,也同时碰触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柔软角落。

    记者:据了解,这部影片是北京市公安局建局以来筹拍的第一部胶片电影,是继数字电影《社区民警故事》之后的一部胶片版人物传记片,不同之处在哪里?

    丁荫楠:从《孙中山》《周恩来》再到《邓小平》,认定拍摄人物传记片是条很好的路。有抓手、有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有敬畏心。我们也在尝试,希望人物传记片的拍摄能走得更远。

    其实人物传记片最有魅力之处就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话剧中“一戏一格”是高境界。像左利军出身农民,曾当过消防兵,转业后当了民警。有个细节,他在冬天值夜班时,仍保持着当年当消防兵时的习惯——穿着秋衣秋裤睡觉,为的就是有紧急情况时不耽误出发。人物片需要充分的细节来展示。

    丁震:影片值得说的还在于演员的表演,首次联袂出演的邵峰、刘欣夫妇在片中饰演左利军夫妇,他们在拍摄过程中被左利军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感动,夫妻两人在首映式的现场,还将演出的全部片酬捐献给了左利军的家属,以此表达他们对公安英烈的缅怀和崇敬。左利军生前的战友也参与了影片剧本创作和拍摄工作,他们把对逝去战友的追思和对公安事业的热爱投入到创作当中。

    父子亦同师徒

    记者:父子俩在这部影片通力合作,有何感受?

    丁荫楠:其实丁震不仅是我的儿子,还是我用12年时间带出来的一个徒弟。他从我1998年拍电视剧《海瑞罢官》开始就帮我做剪辑助理,2000年拍《相伴永远》开始做场记,2003年拍《邓小平》时他开始做副导演,2005年拍《鲁迅》时开始做执行导演,《左利军》我们是联合执导,其实我只是在现场把握大方向,基本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12年,让他经历了“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执行导演、联合导演”这个做为一名合格导演必经的五大步,目的就是让他清楚整个电影创作的工业流程。我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北影厂就是跟着师傅从小导演做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深知其中之苦,也希望儿子能够在体味其苦之后再品味其甜。我的母亲对我说“学一门手艺,吃一碗干净饭”,这是我终身铭记的。艺不压身,经过社会的磨练和手艺上的锤炼现在丁震完全可以自己独当一面了。

    丁震:和父亲的合作一直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这些年我充分的体会到拍摄电影的艰辛,有失落也有愤怒,有激动更有兴奋。不仅是我,父亲也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他的心是真年轻,还敢想敢闯敢拼。父亲是个洁身自好、很清高的人,但也有“老导演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面对与他拍片高峰时完全不同的电影投资环境和创作环境,我们都有不适应的时候,但还是互相鼓励。父亲给予我的教育胜过课堂教育,我一直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编辑:晓婧)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