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前辈艺术家,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欧阳山尊先生诞辰100周年,心情十分激动。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员,这种心情更加难以言表。
欧阳山尊先生一生的经历丰富、传奇。他诞生于追求维新的书香门第,追随父亲欧阳予倩步入剧坛,又在抗日前线的战火中施展了他的戏剧才华。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奠定了他忠于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打定念头要实现青年时代未竟的理想,做一个电气工程师。历史的命运就是这样,虽几经周折,他最终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在北京人艺,山尊老是艺术家型的管理者。在建院初期,他主持了首都剧场的建设工作,从前期起草项目申请报告,到确定剧场的设计师;从提议为剧场订购进口设备获得周总理的直接支持,到剧场建成后力争北京人艺的管理和使用,这中间一波多折,多少困难和阻力都被他一一化解。而在建设首都剧场期间,山尊老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系统学习了两年的导演理论。他在人艺排演的《春华秋实》《非这样生活不可》《日出》等剧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足见他对于这个刚刚诞生的剧院所倾注的巨大热情。
在北京人艺的艺术建设中,山尊老一直保持着管理、艺术两手抓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中,他既是坚定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践行者,又绝不墨守陈规。
1957年,他带着曾为文艺战士的几多豪情,导演了苏联名剧《带枪的人》。该剧人物众多,从领袖人物列宁、斯大林到普通士兵、市民达百人之多。在山尊老精巧的构思之下,舞台上呈现出史诗般的恢宏气势。特别是他在剧中第一次运用首都剧场的转台,将苏联红军士兵威武雄壮的行进,与转台的巧妙运用融为一体,宛如一条一气呵成的电影长镜头,流畅自然,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传为美谈。
1962年,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山尊老在与其他人艺领导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起草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方针任务》,该文明确了剧院未来在艺术风格、剧目创作、服务对象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方向。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北京人艺的进一步发展。
在北京人艺,山尊老豁达宽厚、坦荡直率的胸襟也给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留下深刻印象。无论作为党组书记、副院长还是副总导演,无论是在多么变幻不定的政治环境中,他都以勇于担当、宽以待人、保护艺术家的态度去化解纷扰。顺境的时候他大胆直言,在关键的时刻保护了艺术家焦菊隐、苏民等一批老艺术家。而在个人遭受不公平的逆境之时,他也从未消沉,始终保持着淡定从容的心境,专心于艺术创作,陆续排演了《三姐妹》《渔人之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红色宣传员》《李国瑞》《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
和山尊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对他都有着共同的评价:平易近人,尊重演员,创作严谨。在排演场上,他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演员,但同时,他在艺术创作上又是极为严格,他要求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必须写自传。对于不遵守排演场纪律反复迟到的演员,他绝不容忍,以坚定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的艺术原则。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山尊老离休以后,仍始终关心着剧院的发展和建设。2003年,他亲自为北京人艺新招收的青年演员授课,讲述剧院历史,为他们补上“北京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这一课。
2004年,山尊老以90高龄,在北京人艺排演的《油漆未干》一剧中担任艺术顾问,在这期间他因腰椎受伤住进了医院,而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依旧不忘与导演任鸣进行电话沟通,惦记着排练中的诸多问题。
2006年,北京人艺在重排曹禺院长的《北京人》时,他又担任艺术指导,多次到排演场与导演李六乙探讨创作问题。2007年,山尊老见证了中国话剧100年的到来,这一年,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在博物馆的筹备期间,得到了山尊老的诸多支持,他欣然同意担任戏剧博物馆的名誉馆长。
作为北京人艺的创建者之一,欧阳山尊先生将他的热情、才华、智慧都贡献给了这座剧院。之所以形成了今天大家所公认的“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其中蕴含着他所付出的巨大贡献。
在这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北京人艺也将在5月28日召开纪念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演出新排话剧《油漆未干》,同时在首都剧场举办生平纪念展,并于今天到31日在北京电视台连续播放专题片《欧阳山尊》。
我们祈愿先生对北京人艺的爱,对艺术的坚定信念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