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舞动的灵魂——斯琴塔日哈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11-01-17

  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千百年来,一望无际的绿野碧浪始终载着歌声,托着云朵般的舞蹈。在中华民族文艺的百花园中,在丰美的草原上,有一位舞蹈家优美的身影,她就是斯琴塔日哈。

  作为蒙古族杰出的女舞蹈家、民族舞蹈家、内蒙古当代新舞蹈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斯琴塔日哈从事舞蹈工作60多年来,成绩斐然,建树良多。她经过长期实践,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流派,并且得到舞蹈界的公认和推崇。她不仅从事舞蹈表演艺术,也从事民族舞蹈教育,她的舞蹈表演和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影响深远,对于蒙古族女性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日,在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主办的第九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典礼上,斯琴塔日哈与王昆、梅葆玖同获表演艺术成就奖。

  斯琴塔日哈是蒙古族的优秀儿女,全国解放前夕,刚15岁的斯琴塔日哈告别了出生地科尔沁草原,迎着即将照亮祖国大地的东方曙光,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投身革命。索伦内蒙古青年学校是她漫长革命征途的第一站。斯琴塔日哈的艺术天资初露锋芒,后转入内蒙古军大文工队。在这里她以银铃般的歌声,跳安代时的优美舞姿,赢得了文工队领导的重视和全体队员的信赖。正当她天资初露之际,1946年4月1日,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了,她再次转入这个新成立的文工团。自这时起,她便把自身的命运和民族的舞蹈事业、前途紧紧地系在一起,如今已在这条征程上整整走过了60多个春秋。

  斯琴塔日哈到内蒙古文工团表演的蒙古舞《希望》,是内蒙古新舞蹈史上的第一个舞蹈。《希望》的编导是中国新舞蹈运动的开拓者、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他1946年来内蒙古后创作了《希望》。继《希望》后,她又演出了吴老的《达斡尔舞》,以及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到内蒙古编创的《鄂伦春舞》《黄花鹿》等。斯琴塔日哈在两位名师的教诲下,业务能力迅速提高,表演进步很快。当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内蒙古文工团与会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反响十分热烈,后经毛主席、周总理的审查,《希望》《鄂伦春舞》《牧马》等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节目,并相继访问苏联和东欧许多国家。这是有史以来蒙古族演员第一次将蒙古族舞蹈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获得了荣誉。

  她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她的艺术魅力又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从她进入内蒙古文工团到今天的内蒙古歌舞团,凡是歌舞团到过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森林沙漠、城市乡镇等地方,都有斯琴塔日哈的身影和足迹。激荡的年代、战斗的岁月造就了群众给予亲切称呼的“穷哥们儿的文工团”。“穷哥们儿的文工团”这块充满艺术细胞的园地,赋予了斯琴塔日哈热爱艺术生命的种子。对艺术的热枕、理解、求索,构成了她与舞蹈艺术的不解之缘;艰苦的条件为她追求理想,铸成了百折不挠的强韧毅力和为民族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而拼搏的特性。

  1954年至1956年,这位从事舞蹈专业的蒙古族姑娘,迈进了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由苏联芭蕾舞专家奥和萨娜·伊利娜和代表性专家列金维奇执教的课堂。3年时间,她系统学习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和外国(代表性)民间舞4门专业课。这3年的流水的光阴中,她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精力集中,如饥似渴地把全身心都集中在学习上,因此进步很快,每门功课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像老师们平时严肃而亲切的要求那样,要想成为一个民族的出色舞蹈家,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老师们严格的要求、细心的教授,再加上立志为民族争光的决心而勤学苦练,她终于学满3年顺利毕业了。

  当斯琴塔日哈满载优异成绩和苦读3年的丰硕成果归来之际,内蒙古舞蹈艺术界以歌舞团为代表的一代新人已在新的民族舞蹈园地里崛起,她为这块如锦的花坛中添了一朵奇葩。斯琴塔日哈没有辜负党和亲人的期望,归来也没忘老师们的信赖,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不等她脱去浸着汗水的练功衣,就进入排练厅,迫不急待地要求上第一堂课。自此以后,两个关键因素融为一体:学生要求从学中提高,老师也能教学相长,经过一段较短的教与学,歌舞团舞蹈队演员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和提高,歌舞团舞蹈创作进入活跃期,人称歌舞团舞蹈创作的“黄金时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斯琴塔日哈在教学上严于律己、责任感极强,她教得认真细心,方法全面,一丝不苟。一个舞蹈演员的基本功是多面的,不只是腰、腿软度要好,腾跳、旋转等技术技巧纯熟就可以了,这些都是手段。在学习中我们体会斯琴塔日哈所要求的是:舞蹈演员是以自己的身体作材料,以有组织的动作为手段,完成编导所赋予作品表演任务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身体与四肢,必须具备既善表情又善表意的功能。艺术实践证明,凡出自演员身上的舞蹈动作——舞姿、舞步、造型、技术技巧等等,都应具有情意交融、富于魅力的艺术品格。缺乏这种品格的动作,技术再高,基本功的某些方面再好,也只能像体操或杂技,虽然可以因其奇巧绝险惊人,但却不能以艺术魅力赢得观众的难以忘怀。这就是舞蹈演员应具有的“舞蹈感觉”,通俗地谈就是动作的表现力,或者说艺术表情。用美学观点去认识,它是“舞蹈意识”。就像古今中外的雕塑家一样,在他们的手下,既能把一截无生气的木头赋予栩栩如生的生命活力,又要把一块冰冷的顽石变成富有灵魂的优美动人的形象,而舞蹈教师就更应该赋予那些本来就有血有肉、生气勃勃、天姿聪颖的学生们以技艺双全、表情丰富的玉臂琼肌!斯琴塔日哈正是以这样一个目的和方法,将她3年从专家那里所学的成果又传授给我们的。斯琴塔日哈毕业归来后,在当时内蒙古舞坛经常演出的《鄂尔多斯舞》《哈库麦》《布里亚特婚礼舞》《嬉戏舞》《马刀舞》《鄂温克舞》等众多的艺术作品之外,又增添了几个新鲜的节目,如《西班牙舞》、舞剧《天鹅湖》中的精彩选段《四小天鹅》,以及《双人芭蕾》等,这些节目的演出,使我们看到她的表演艺术从当初的《希望》《达斡尔舞》迈出的第一步又跨越了几大步,不仅仅是技术技巧娴熟了,而且有了相当程度的飞跃与升华,有了质的变化,这一点她后来的表演作品可以证明。

  她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艺术不仅表现人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感情。斯琴塔日哈在舞蹈创作与表演中倾注着自己的全部感情,因此,她所创作与表演的艺术作品,都留给人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斯琴塔日哈从艺60多年,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但主要的是表演艺术实践,从芭蕾、外国民间舞到我国很多民族的优秀舞蹈,作品数以百计,其中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技艺娴熟的还是蒙古族的舞蹈,如《盅碗舞》和自编自演的《心中的歌》《筷子舞》,以蒙古族民间寓言故事改编的《猎人与金丝鸟》、蒙古族舞蹈史上的第一部民族舞剧《乌兰保》等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斯琴塔日哈在教学,尤其在表演艺术上取得如此使人叹服的成绩,那是经过她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学苦练、苦心钻研而获得的。今天,她虽然到了晚年,但对于自己心中所爱的舞蹈艺术事业并未停歇,而是一如既往在默默地奉献。虽说离休前身兼多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舞协主席团委员等等,但她仍像普通一兵似的为民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而拼搏。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意志从何而来?当然是她爱自己心中艺术的结果。1986年12月末,由她主持编写的内蒙古第一部较为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蒙汉两种文图并茂近30万言的《蒙古族舞蹈教材》完稿,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与广大的专业、业余舞蹈工作者和社会广大读者见面。斯琴塔日哈的内心深处保持着对草原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她把这种爱凝聚到她爱的舞蹈艺术中,正是这种爱的力量,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她舞蹈事业的巅峰,在内蒙古舞蹈界树立了光辉榜样。

  上面的叙述仅仅是斯琴塔日哈几十年舞蹈艺术生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因篇幅有限只能将我想记述的十分之一献给读者,愿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倘若再遇良机,我愿把那些已经记述过的奉献给大家,求得志士同仁一道像斯琴塔日哈一样,为民族舞蹈的繁荣发展、为维护安定团结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奋斗不息。在这里,祝愿我们的舞蹈家奋斗不息,更上一层楼,谱写新的篇章。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