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华君武的漫画情缘
发布时间:2015-04-02

华君武给罗琪的信

  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因病于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漫画家,有幸和华老有过一些交往。华老对我,有着知遇之恩、长者情怀。是华老使我的漫画创作迈入新境界,使我的人生踏上阳光新旅途。

  我最初是从事连环画和插图创作的,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华君武的漫画《决心》 ,一下动了心。这幅画画的是一名“瘾君子” ,把手中的香烟抛向窗外意欲戒烟。但当香烟飞出窗子的那一刹那,他又飞奔下楼,将还在空中下坠的香烟接在了手中,重新吞云吐雾……这幅漫画风趣地把人性的弱点揭示得淋漓尽致。我感到漫画应该是我表达想法的最好方式,因此决定将漫画作为今后的创作方向。我开始用那简洁传神的线条去描绘大千世界,作品陆续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

  1998年5月,我冒昧提笔给漫画大师华君武写了一封求教信,并附了几幅作品,请大师指导。没想到华老很快就给我回了信,他在信中对我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他写道:“罗琪同志:信和画的复印件都收到了,画得不错,不一般化。这是很不容易的……作漫画要有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要求自己的画和人家不一样。送你我今年出的一本书,另邮挂号寄上。要注意身体。 ”第二天,他又给我寄出一封信,信中说他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我。199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的漫画增刊发表了华老写的《赞罗琪同志》 ,文中说:“我常为一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行为所感动,他们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普通人不能想像的困难……我收到了残疾人罗琪题了一段字的自画像,特录如下:‘造物者对我特别偏爱,多给了我两只脚——拐棍。痛苦将伴我一生。然而我却从痛苦中榨出欢笑。幽默驱赶了痛苦,使我的人生得以升华。我至今也未尝过走路是啥滋味,我的漫画却走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 ’不用再加评述,多么好的一段自白,有这样的大智大勇,罗琪同志一定会画出很好的漫画来的,我们中国漫画界因有这位无脚漫画家而自豪。 ”我被誉为“无脚漫画家”就是出自华老的这篇文章。

  1999年,我着手准备出版我的第一本漫画集,给华老去信请他题写书名,华老欣然为我题写了《罗琪漫画》 ,他写了横竖两款供我选用。画集出版后,我给他寄去,他看后又给我写来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罗琪同志:谢谢你送我《罗琪漫画》 。你是靠你自己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走进漫画世界的,画好漫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1 .为人民服务。2 .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画而奋斗。3 .要有革命的宇宙观,要用阶级观点去分析矛盾。4 .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艺术水平。没有艺术即非漫画。5 .千万不能骄傲。 ”

  2000年深秋,我应邀前往北京出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漫画大展”开幕式。借此机会,我专程去华老家拜访。这是我与华老的初次见面。到北京的当天晚上,我给华老去了电话。华老得知我来北京了,很是高兴,约我第二天就去他家。在电话中,他把地址告诉我,连说了两遍,怕我弄错,还要我把地址复述一遍给他听才放心。

  第二天中午,在父母的陪同下,我带着5岁的儿子如约来到华老家。开门的是华老的夫人,她引我们到客厅,给我们倒上茶。华老闻声从卧室出来,连声说:“欢迎!欢迎! ”华老与我和父母握过手后,又弯下身把手伸向我的儿子,风趣地说:“来,我们也握个手。 ”华老的举动把我们都逗乐了。华老关切地询问我们旅途是否辛苦,有没有来过北京……并说来北京就多住些日子,看看首都的变化。华老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谈吐清晰,思维敏捷,满头的白发更显其老当益壮。华老向我谈起他在延安时期的革命生活,谈起毛主席看了他的画后与他的谈话……交谈近两个小时,起身告辞时,华老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拍个照,留个纪念吧。 ”

  十多年来,我与华老除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外,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8时,我都会准时给他打去拜年电话。记得2003年我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华老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当晚打电话向我表示祝贺。

  2009年盛夏,我与家人去北戴河度假,途经北京,我又像往常一样先给华老打个电话,但他家里一直没人接电话。当天晚上我在与首都漫画界的朋友聚会时才得知华老住院了,而且病得很重。这次在京没能见到华老成了我的终身遗憾。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