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国际艺术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如今很多已经散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又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方式方法的创新,而这些散播在海外的国际艺术资源,正可以为我们提供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思路。
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其中“走出去”以将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带出国为主要形式,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有诸多成果,但其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文化活动出国的成本偏高。以在国外举办艺术展览为例,重要藏品走出国门所需的保险、运输、展厅、人员等各方面的支出所需花费巨大,其产生的影响力不能与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正比。
另一方面,文化活动虽走出国门却难以落地生根。由于活动周期短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走出去”的文化活动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很难在当地文化中产生长效影响,更难以进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界,无法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化全面立体的形象。
我在近十年与世界各国各大博物馆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海外很多重要高校、博物馆、美术馆拥有数量惊人的中国艺术藏品资源。以美国为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器物类藏品近两万件,包含铜器、玉器、漆器、雕刻、陶瓷、纺织品等丰富的类别,每一个类别下又包含不同时期的作品,品类齐全、时间连贯。在美国的博物馆、高校等相关研究机构中,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此类机构中往往只有一个东方策展人,或者仅设一个东方教席,机会少、人员少、经费少。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捷克国家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皆藏有一百多件齐白石艺术精品,但展览的机会却很少。
这样的条件下,当地的策展人或学者想要开展深入的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项目和学术研究,还需要自己寻找资金争取项目。由此可见,虽然国外已有关于中国艺术的大量资源,但由于缺乏人力、资金的支持,其展览、研究、传播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以国家名义建立稳定机制,资助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中国艺术传播项目。目前在英国亚非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俄亥俄大学等海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中有很多致力于中国艺术研究的优秀学者,建议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以国家的名义建立一套稳定的机制,用于资助海外的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海外的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开展中国艺术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已经散播到国际上的中国艺术收藏,凭借当地资源、当地人才,在当地完成展览、研究等学术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已经落地的中国藏品在海外开花,也能让中国的文化形态以最简单、快速和更无缝衔接的语言方式在其他文化体系中传播,进入当地主流文化圈,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同时,这些海外的项目还应纳入中国学者一起参与,以期用更深入的方式、在更多元的领域加强中外人文交流。
其次,应在海外机构中赞助中国艺术展厅。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长期得到来自日本的支持,其东亚艺术的收藏与研究以日本为中心展开,日本政府还出资支持美术馆日本展厅的装修。中国在海外虽然也有一些受华人影响而建立的展馆,如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由华人收藏家出资修建的专馆,但都是以个人身份而不是国家身份出现的。所以建议以外交部、文化部等单位为依托,在海外有重要影响力、有珍贵藏品资源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其他机构中赞助完善或建立中国馆,使中国的艺术资源以常态化的方式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内容,树立中国文化形象,丰富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影响力。
总之,充分挖掘国际艺术藏品与人才资源,利用其他国家现有的条件,在当地完成中国艺术的展览、研究和传播,其结果成本低、见效快、影响大、融入深,能事半功倍地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