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2018全国两会>文艺界声音

郑晓龙高满堂张光北张凯丽热议现实题材影视创作

时间:2018年03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0

郑晓龙、高满堂、张光北委员热议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

——“要拍自己内心的故事,要拍人性的故事” 

 

郑晓龙委员 

 

冯小刚等文艺界委员在小组讨论会现场 

 

张光北委员 

 

王黎光等文艺界委员在小组讨论会现场 

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李博 金涛 

  去年以来,随着《红海行动》《芳华》《无问西东》等电影取得票房佳绩,《人民的名义》《生逢灿烂的日子》《急诊科医生》等电视剧热播,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近几年拍摄了《甄嬛传》《芈月传》等古装热播剧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郑晓龙最近也回归了现实题材创作领域,接连执导了《急诊科医生》《北京人与纽约客》等电视剧。

  其实在《甄嬛传》《芈月传》之前,郑晓龙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现实题材,从早年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后来的《金婚》《新编辑部故事》莫不如是。“《北京人与纽约客》是为了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出国人和归国人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变化。”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郑晓龙向记者透露了自己新作的主题。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就是郑晓龙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集中体现。为了拍好这部医疗剧,郑晓龙带领编剧和演员深入医院体验生活,女主角王珞丹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实习”了半个月之久;为了还原医院的真实场景,剧组在北京近郊按照北大国际医院急诊科的原型一比一搭建了一个科室。此外,剧组还邀请协和医院的医学博士和高级护士全程把关,小到医生的听诊器怎么挂,大到病人濒死时是否应该确立“预嘱”,全部在剧中得到了专业的呈现。

  “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创作态度。”郑晓龙坦言,当下不少电视剧严重脱离现实,这令自己十分担忧。“什么大数据、超级IP、小鲜肉,我个人认为都没有用。艺术精品不该以这些元素为衡量标准,而是要以作品的品质、观众的口碑和社会的反响为衡量标准。”郑晓龙直言。

  郑晓龙在创作时始终有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坚持现实主义的前提是了解生活并且懂得生活。我的作品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经得起推敲的逻辑,要有真实的细节,更重要的是要有能让观众记住的人物。”作为中国电视剧的第一代“拓荒者”,郑晓龙不愿跟风,而是坚持着一贯的创作准则:“要拍自己内心的故事,要拍人性的故事。”

  与郑晓龙一样,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高满堂也是一位现实题材的“死忠”。几年前,高满堂曾总结,国内的电视剧创作普遍存在“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现当代剧缺乏地气、探索缺乏勇气、作家缺乏志气”的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跟风现象、克隆现象、模仿致死现象还是非常严重,一部反腐剧火了,几十部反腐剧跟上来,这里面有几部是经得起观众考验的,要打一个问号。”

  高满堂始终认为,只有原创才能使影视行业有动力、有活力,才能产生生产力,任何一个缺乏原创精神的行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一次高满堂参加了一个青年编剧讨论会,前后看了6个电视剧剧本,竟都是青春题材的。“6个故事我根本没办法区分,这些剧本的同质化已经到了我无法容忍的程度。”高满堂认为,电视剧创作出现大量跟风模仿现象,除了市场利益的驱动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编剧缺少原创力。“他们不到生活中去挖掘素材,而是住在酒店里闭门造车,或者东拼西凑,或者胡侃一通,这样创作出来的剧本,脆弱得就像玻璃一样,被生活的大手轻轻一碰,就四分五裂了。”

  创作故事的方法有千万种,高满堂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种——其一是要做一个有心的倾听者,其二是要自己走到生活中去发现故事。“作品要想‘上去’,编剧就得‘下去’。”高满堂介绍,创作《大工匠》时,他在工厂里断断续续体验了近3年时间;为了创作《闯关东》,他前后走了7000多公里;创作《温州一家人》的过程中,他走了国内14个城市,又去了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现实题材需要大量生活积累,稍有一点瑕疵就会与真实生活产生距离。”高满堂表示。

  对于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未来,高满堂还是充满信心的。“首先,我们要相信市场,市场调节的力量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低品质的抗战剧一窝蜂挤占荧屏,观众不喜欢看了,收视率自然会跌,这个题材的创作就会走向衰落。再比如大明星片酬达到天价,当请大腕的成本不断攀升,高到制片方和采购方难以承受的程度时,明星的片酬就会慢慢降下来。”高满堂表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中国电视剧的观众,他们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低品质电视剧会被他们所摒弃。”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张光北十分赞同郑晓龙和高满堂的观点,他直言前些年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都是脱离现实、胡编乱造的产物。“我参演的《亮剑》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因为都梁的小说原作基础非常好,另一方面也因为电视剧主创团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正是这两股合力打造出了至今仍被观众喜爱的《亮剑》。”张光北指出,如今一些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充满程式化,“反观《亮剑》,它的历史表达、人物塑造、表演方式,都很有创新性。而这些创新,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张凯丽委员:好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在2017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观众们惊喜地发现了演员张凯丽的身影,她饰演的育良书记的夫人吴惠芬坚强睿智而隐忍。从1990年因为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中温柔贤惠的“刘慧芳”一角一夜成名,到近年来在《裸婚时代》《咱们结婚吧》等家庭剧中惟妙惟肖地饰演“霸道婆婆”,再到凭借《人民的名义》中内心戏丰富的吴惠芬实现华丽转型,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凯丽演员生涯的精彩程度,并不比自己诠释的那一位位人物逊色。

  至今接受媒体采访时,当年的那部“国民电视剧”《渴望》,都是张凯丽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今年两会亮相“委员通道”时,张凯丽也再次讲起“刘慧芳”的故事。1989年,《渴望》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女主角刘慧芳的扮演者,当时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的话剧演员张凯丽得到了多人推荐。尽管曾经有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演出经验,但时年27岁的张凯丽却实属一个默默无闻的演员,她之所以受到推荐,除了好人缘之外,或许是因为她那温和的面容与真诚的笑容,与剧本中的刘慧芳有着太多的相似。

  在被选入《渴望》剧组后,虽然张凯丽质朴善良的气质同人物十分契合,但她性格中东北女人特有的豪爽气却令她总是想大声替刘慧芳控诉人生的苦难。在身心俱疲的10个月拍摄过后,张凯丽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刘慧芳。“很多时候我不用刻意去演她,因为我的姥姥就是生活中的刘慧芳。姥姥对谁都好,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要懂得感恩。在姥姥眼中,这世界上没有坏人。”张凯丽回忆道。

  在成名之后,许多观众见到张凯丽都会亲切地喊声“慧芳”,这令她倍感欣慰。在她看来,正是观众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从事演员工作30多年,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逐渐成形。”张凯丽记得,有一次坐出租车时,司机师傅跟她聊天,说自己的奶奶80多岁了,长期卧病在床,几乎失去了一切记忆,但只记得“刘慧芳”的名字,只要一听到有人提“慧芳”,老人的两眼就会发亮,直说“那是个好人啊”。张凯丽听了十分感动,便让司机给奶奶打了个电话。当电话那头的老人一再确认坐在孙子身边的就是张凯丽、就是“刘慧芳”时,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哽咽半晌后,老人断断续续地对张凯丽说:“我太幸福了,没想到这辈子能跟‘慧芳’说上话,现在闭上眼都值了!”

  老人的一席话,让张凯丽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演员,肩上的责任之重。“很多观众请我签名时,都会让我写上‘好人一生平安’(《渴望》主题歌歌词)这行字。”张凯丽坦言,由此可见,做一个好人,其实是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演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好或坏、或正面或负面,都会对观众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演员,我们应当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张凯丽常对身边的人说:“人心向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心向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她认为,一位演员无论在舞台上、银幕上、荧屏上诠释什么样的角色,在生活中都应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善心、有善行的人,做一个时刻充满正能量的人。“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支持你,才会对你不离不弃。你在舞台上,观众会为你喝彩、送你掌声;你在舞台下,观众也会对你爱戴和牵挂。这个时候,作为演员,是最幸福的。”张凯丽表示。

  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张凯丽还有很多心里话想要表达。她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因为自己饰演的角色都来自生活。“我演的很多人物都十分接地气,与老百姓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有时观众甚至不觉得我是一个演员,而是生活中的亲人,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说。”正是因为与老百姓特别亲近,张凯丽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将之融入影视创作之中。“所有优秀的演员,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她表示。

  她还很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必须大力弘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探索自己的文化道路。”张凯丽以电影为例,“好莱坞大片能在全球赢得票房,但他们的创作模式不一定适合我们,不能真正为我们的文化艺术带来繁荣发展。”近年来《战狼2》《红海行动》等国产电影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令张凯丽感到振奋,“这证明中国的文艺作品完全有能力走自己的道路。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继续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品质。”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