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2018全国两会>独家报道

辛丽丽委员:海派芭蕾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时间:2018年03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 涛
0

海派芭蕾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

  “记得原创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回到小说的诞生地英国演出时,当地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他们问,这是中国人在演出吗?”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谈到院团创作,充满自豪与自信。“芭蕾舞是西方舶来品,上芭始终努力探索中国文化在芭蕾舞语汇中更为精准的呈现方式,让中国的芭蕾舞在海派文化的滋养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让外国观众通过欣赏中国芭蕾舞来深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中国芭蕾‘走出去’的同时,进一步打响中国文化品牌。”

  上海芭蕾舞团自1979年成立至今,已积累了132部芭蕾原创作品,从扛鼎之作《白毛女》,到2000年以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样年华》《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天鹅湖》《仙女》《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长恨歌》《哈姆雷特》等。辛丽丽介绍,上芭在作品的传承与创新中始终坚持“古典”与“当代”齐步走,在创作及表演人才培养上“引进”与“内部培养”并进,致力于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努力打造传播中国文化。上芭的创作规划一般提前两到三年启动,前期经过大量的酝酿与调研,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并邀请适合作品风格、符合舞团发展要求的顶尖编导来沪进行委约创作。2012年,上芭首次将目光投向世界经典名著《简·爱》,正是对艺术的敏锐性和对艺术家充分的信任,使得现代芭蕾舞剧《简·爱》的首演在开设加座的情况下演出票全部售罄,也成为上芭第一部作品、编导、表演均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的作品。2016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芭又邀请了英国籍编导、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前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全新创排了新古典主义芭蕾舞剧《哈姆雷特》,并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辛丽丽告诉记者,近五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随着自身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自主对外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展,在与演出商的多次合作中加深彼此信任并取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上芭多部优秀原创作品通过多种模式“走出去”,吸引了近百万外国观众走进剧场,为院团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开发潜在市场、树立中国文化品牌、增进国际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种“走出去”模式包括受邀参加国际性艺术节,如2016年现代芭蕾舞剧《简·爱》赴波兰参加比得哥什国际歌剧节;受演出商邀请的传统商演模式,如2013年赴美演出原创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浪漫主义芭蕾舞剧《仙女》,2015年、2017年古典芭蕾舞剧豪华版《天鹅湖》两度赴欧洲巡演等;也有自主租场自负盈亏商演模式,如2013年赴英演出《简·爱》,2015年赴英演出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以及与演出商风险共担收入分成的模式,如2014年赴法演出《花样年华》《白毛女》等。

  2013年,上芭首次尝试海外自主租场自负盈亏模式,将新创剧目《简·爱》“带回故乡”英国伦敦。最终,这部用最新芭蕾语汇演绎的中国版芭蕾舞剧《简·爱》在挑剔的英国观众中大受欢迎,连续5场演出吸引了6700多位观众到场观赏并获得30多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次成功,也促成了2015年上芭带着最新的原创舞剧《长恨歌》再次赴伦敦演出。首演于2015年的豪华版《天鹅湖》是由上芭现任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打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剧场版《天鹅湖》,48只群鹅在舞台上呈现的浪漫与震撼效果,令它成为全世界演出商的宠儿。三年来,已在世界各地上演百余场,近20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

  回望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辛丽丽分享了一些诀窍:加强与外国艺术家的合作交流,了解国际芭蕾的最新进展;聘请符合作品需要的一流编导,把团内自主培养的年轻编导带起来。另外,不同国家演出团体之间还可以交换演出季,更加有利于打入主流市场。在演出资金的筹措上,除了政府给予的基金支持外,上芭也努力在市场上寻求企业赞助。她说:“中国好的文化作品要打进国际主流市场,还需要很多努力。”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